-
1 # 簡愛小豬豬
-
2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七雄的紛爭貫穿了整個戰國時代。發展到戰國後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國力大增,經濟軍事實力已然高出其他國家一截,隨著實力的逐步增強,秦國也開始了它擴張兼併的道路。
遠交近攻是秦國在兼併擴張的道路上貫徹的方針。所以對鄰國趙國,秦國也是想盡一切辦法來找藉口對趙發兵。公元前262年,秦國進攻南韓,南韓割地求和,然而趙國半路殺出,截胡秦國幾乎唾手可得的上黨郡,引發秦主不滿。遂出兵攻趙。
再來說說趙國,趙國自三家分晉以來,便長期屹立於強國之列。除了趙國本身農業經濟發展良好,趙國的軍事實力也是異常突出。
地理位置上,趙國本身就處在十分兇險的位置,北臨匈奴,西依秦國,東接壤齊國和楚國,所以趙國十分注重軍事力量的培養,再加上趙國著重培養軍事人才,名將輩出。優秀的軍事人才加正確的軍事策略傍身,所以,趙國才有膽量去截胡秦國的戰利品。
戰爭的過程就不再詳述了,趙國臨陣換將,將主帥廉頗換成了趙括,所以使得趙國大財。史料記載,秦國出兵60萬,趙國出兵45萬,趙國戰敗後,秦白起坑殺秦軍四十萬。同樣,戰爭也導致秦軍20萬人犧牲。但是,這樣的資料確實靠譜嗎?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口高峰期,人口的峰值應該在4000萬之上,進入到戰國後期,隨著戰爭的頻繁,人口數量有所下滑,但是仍然在三千萬以上。如果按照十分之一的從軍比例,整個戰國時期的軍隊人數在三百萬左右,從這個資料看,即使秦趙兩國擁有當時最龐大的軍隊,總兵力也不可能達到一百萬,而且從當時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根本負擔不起持續兩年總投入兵力達百萬的戰爭。
而且在長平之戰過後僅僅五年,秦趙兩國又發生了一次邯鄲之戰,而且這次以秦國戰敗而結束。倘若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坑殺有趙兵四十萬,經過五年的休整,秦趙兩國還能組織起這麼規模的保衛戰,道理上確實有些說不過去。
所以,長平之戰,雖然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兵力應該沒有達到上百萬的規模,我個人認為,秦兵力應該在三十萬左右,趙國兵力也有至少二十萬,而秦坑殺趙國的人數應該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
-
3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不是五十萬,是四十五萬!
趙軍戰損構成:秦軍從高平關突擊到丹水一線,趙軍損失大概2.5萬人(包括陣亡、被俘、失蹤);丹水對峙趙軍損失1.5萬人,主要是陣亡;趙括的先頭部隊從過河到投降,損失1.5萬人,主要是(陣亡、失蹤、被俘)。這一結段趙軍損失五萬人,剩的四十萬,趙括死後降秦,後被俘和投降趙軍一起被殺!
這場戰爭雙方的直接戰場損失都不大,是兩方面決定的:
一個是趙括只是率一部過丹水,而非全軍四十萬人一起過河:
是試探性攻擊,從趙括大量增兵可見!這麼狂妄還增兵,說明初次上戰場他還是很僅慎的,試探性攻擊提升因長期困守而導致計程車氣低靡!地形原因,大兵團冒然出擊,一旦出現不測,很難全身而退!季節原因導致趙軍無法徒步過河,不管是舟船還是浮橋一上午也就過幾萬人,如果還要打仗最好上午或午飯發起攻擊,這樣有利於保持士氣,過河的部隊也只能是幾萬人!另外白起也不可能讓幾十萬趙軍一起過河,那樣就不好打了!丹水以東趙軍因群龍無首而等待救援和上級指示沒有突圍。河內秦軍戰鬥力明顯不如王齕部強,且大多是韓魏新攻佔土地上的人,忠誠度也不如老秦人,所以白起總體戰略是圍而迫降,所以直接戰場傷亡並不大!!
-
4 # 歷史評說
50萬應該沒有,長平之戰時,趙國參戰的總兵力也只有約45萬人,這基本上是趙國的全部精銳了。而且,長平之戰並非只有一場戰鬥,整個長平之戰歷時三年的時間。
秦軍把趙國45萬軍隊分隔成兩部分,各個擊破。然後又斷了趙國的糧草,讓趙國士兵首尾無法呼應。這些趙國軍隊被秦軍團團圍住,突圍又出不去,援軍又沒有,只好築壘固守。
然而,隨著糧草越來越少,趙軍開始餓肚子了。這些趙國士兵開始動搖,再加上趙國主帥趙括戰死,三軍無帥,軍心更加動亂。最後再秦軍勸降以後,趙國士兵4 0萬人全部放下武器,向秦軍投降。
白起本不想殺掉這些趙國俘虜,然而,秦國丞相範睢在朝中想秦王進言,若是不殺掉這些俘虜,一是會大大增加秦軍的糧草壓力,二是放虎歸山,會對秦軍構成威脅。
秦王於是下令將趙國俘虜全部殺掉,於是就有了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的故事。
此事在歷史上多有記載,《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錄的非常清楚,就是40萬趙軍。後世之所以對40萬這個資料有疑問,確實是因為數字實在太大了,40萬計程車兵要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
當然,這些都是以我們現代人的思考,提出來的疑問。在古代,動輒幾萬幾十萬人的大戰,雙方的死亡人數都很大,打掃戰場的時候,這些戰死計程車兵也基本都是透過埋掉的方式處理。
所以說,秦軍活埋四十萬趙國士兵應該是真的。
-
5 # 史侃
沒有,原因如下:
首先,從趙國的人口、兵源及此役在趙人心目中的地位看,趙國投入此役的總兵力應該遠不足40萬。據估計,當時趙國的總人口約為170萬或223萬,成年男人約40餘萬或50-60 萬。這些成年男子不可能全都開往前線作戰。再則,趙國為“四戰之國”,四處邊防以及都城邯鄲都要守護,長平之戰雖事關重大,但畢竟不過是秦、趙之間的一次爭城奪地之戰,趙國沒理由傾巢出動把全部兵力都押在這一戰上。 因此,長平之戰中趙國投入的總兵力充其量不過20萬左右。
其次,據《白起傳》白起自己的說法,秦軍雖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死者過半的慘重代價。號稱虎狼之師英勇善戰的秦軍都付出了死者過半的代價,如果上引趙方在長平之戰中投入的總兵力為20萬左右的估計不誤的話,那麼經過廉頗、趙括與秦軍的多次搏殺,再加上被圍中餓死、被食的,戰役結束後向白起投降的趙卒應當遠在10萬以下。有研究者更根據長平之戰的決戰階段,白起只用二萬五千人即將趙軍後路切斷並形成一個包圍圈,另用五千騎兵便將趙軍主陣地穿插突破、並實行有效的戰役隔離達46日之久等事實,估計秦趙兩軍當時交戰的部隊均已不超過10萬人。再經過決戰的消耗、餓斃、潰逃等,最後降秦被殺的趙國軍卒,不過萬餘人。
再次,舊史所謂白起對趙降卒一律採取“坑殺”的處置辦法的說法未必是事實。《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在述及這次殺俘事件時,也是或言“誅屠”,或言“殺”,或言“坑”,表述並不一致。再則,從純技術的角度講,對人實行“活埋”要比“斬殺”、“擊殺”等費時費力得多,且被處置的又不是幾個、幾十個、幾百個的小數目,沒必要也不大可能對數以萬計的俘虜一律按“活埋”的辦法處置。
(參考張廣志《有關秦趙長平之戰的幾個問題》)
-
6 # 讀史冠今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相抗衡。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的一個著名戰役。
地點在今山西晉城高平市(古稱長平)一帶。
此戰以秦勝趙敗為結局,秦將白起在戰後坑殺被俘趙軍約45萬之眾被後人垢病,趙國因趙王聽信饞言用沒有作戰經驗的趙括替換老將廉頗而全軍覆沒,趙括因此為後人留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典故遺臭於歷史長河。
長平之戰也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個轉折點,為泰統一六國而打下了基礎。
此役從公元前262年到260年曆時兩年之久加上白起坑殺的45萬趙軍,趙國傷亡50萬之眾應該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