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的月亮雨

    小孩兒的心理就是,一哭一鬧就能得到自己的目的。然後每次想要得到什麼的時侯就會效仿上一次。要從小教育孩子,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要慣著孩子。這跟家長的教育有關。

  • 2 # 大條媽咪

    很榮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明確一件事,那就是我們不能指望一個2歲的寶寶特別講道理,對於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無法理智的思考問題,更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他們能夠想到的、又較為有效的辦法就是哭鬧了。

    當家長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很頭疼,實際上,這件事還真的是無法避免的。我們遇到孩子哭鬧的情況時,主要有這兩種應對方式。

    如何處理寶寶哭鬧這件事?

    第一,分辨寶寶的要求是否合理。

    當寶寶提出的要求並不過分,並且容易達成時,家長不妨滿足寶寶的需求,這樣,寶寶的情緒很容易就會得到緩解。

    當寶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時,家長就需要擺正自己的態度了,不能模稜兩可地給出孩子答案,讓他們心存幻想反而會使得他們的哭鬧變本加厲,同時,家長也不能因為見不得孩子哭而一時心軟,否則只能做好長期如此的準備了。

    第二,保持前後一致。

    在家長拒絕了寶寶的請求後,寶寶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哭鬧,家長一定要堅持自己之前的處理方式,否則就會給寶寶這樣一種錯覺,那就是哭鬧的方式是有效的,可以讓家長同意自己的要求。

    說完了家長在處理寶寶哭鬧時的態度,我們還可以學習一下如何緩解寶寶的情緒,掌握了這幾種方式,就不用擔心自己無法面對哭鬧著的寶寶了。

    如何緩解寶寶哭鬧?

    第一,用其它事物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在寶寶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用一種寶寶喜愛的零食、書本,或者其它令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忘記哭鬧,將心思放在別的事情上。

    第二,家長適當干預。

    當寶寶哭鬧時,家長可以採用一些其它的干預方式,比如說表揚、鼓勵等方式,讓寶寶換一種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適當的鼓勵可以給孩子的心理一種積極的引導,讓寶寶自己主動停止哭泣。

    第三,用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講道理。

    當寶寶的情緒稍顯穩定後,家長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給寶寶講道理,可以拿寶寶最喜歡的小動物來舉例子,用擬人的方式將道理放在故事裡,講給寶寶聽,這樣寶寶也能夠聽進去這些大道理了。

    對於2歲大的寶寶,家長一味地採取強制的手段來讓寶寶停止哭鬧,反而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妨靜下心來,用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 3 # 貓咪媽媽

    現在的寶寶都是很聰明的,正如很多父母所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一直就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

    面對兩歲多寶寶喜歡用哭鬧解決問題,其實我們還是要進行分析的:

    首先:孩子是不是之前透過哭鬧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他哭鬧家長就會緊張,就會妥協,那麼一定會陷入惡性迴圈的!

    他會越哭越厲害,直到達到目的!

    那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就是學會拒絕孩子的無理需求,告訴他哭鬧沒有用,通過幾次拒絕他就會明白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其次,孩子如果有合理的需求,家長還是應該及時予以迴應的!

    如果孩子透過哭鬧才能讓父母理解自己的需求,那我們也需要及時改進!

    我們要學會引導孩子正確表達需求,其實這個也有利於引導孩子語言發育!

    最後,對孩子的需求不需要過於敏感,學會將孩子視為家庭正常一份子,不要過於溺愛,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4 # 寶爸必修課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知道兩歲的孩子是怎麼形成這個問題的,然後再去考慮怎麼去糾正。

    在心理學行為主義流派中有幾個比較有名的實驗,分別是: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箱子,華生的孩子。為了更好的說明跟解釋,我決定先從介紹這幾個實驗開始。

    巴甫洛夫的狗又被稱為經典條件反射,長話短說:一隻狗看到肉流口水,聽到搖鈴聲不會流口水,而人為地讓這隻狗在每次吃肉前都先聽到搖鈴聲,幾次之後,只要搖鈴聲出現,這隻狗就有種意識,馬上香噴噴的肉就要來了,那麼它就算光聽搖鈴聲沒看到肉,也會流口水。

    下面說說斯金納的箱子,斯金納的箱子又被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介紹幾個概念。正強化指的是透過獎勵來強化對方的行為;負強化指的是透過減少一個對方不想要的來強化對方的行為,這個打個比方,比如一個孩子每天回家除了寫作業還要洗碗,寫作業跟洗碗都是他所不喜歡的,但是因為這次考試考得好,所以媽媽特別獎勵他不用洗碗了,這個舉動就會強化他考試考好的行為。正懲罰指的是透過懲罰來削弱對方的行為;負懲罰指的是減少一個對方想要的來削弱對方的行為,再來個比方,還是那個孩子,暑假可以打籃球也可以上網,打籃球跟上網都是他喜歡的,但是因為這次考試考得不好,所以媽媽把家裡網給斷了,禁止他上網,這樣剝奪對方一個想要的事物就會弱化相對應的行為。

    最後說說華生的孩子,華生在《行為主義》這本書裡這麼說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裡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幹、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願把他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強盜。”(摘自百度)先不去評價華生到底能不能只通過行為主義的實驗做到,但這句話也恰恰說明了,如果想要透過行為改變一個孩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後舉一個鄰居家孩子的例子來說下

    鄰居有個兒子,四五歲左右,在超市看到一個小女孩透過撒潑打滾、哭號吵鬧得到了自己心愛的洋娃娃之後決定效仿。

    那天我們鄰居帶著她心愛的兒子去了超市,兒子站在玩具區不肯走,一開始小聲地表達自己想要玩具的慾望,被老師拒絕後,開始上演大戲,哭著嚎著趴地上,這時候引來了所有導購和顧客的目光,鄰居在別人的指指點點下很淡定地說,你再哭我就走了。兒子覺得可能火不夠大,就哭得更厲害了。然後……然後……然後鄰居就真的自己走了……(一般來說,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會離開十步左右做做樣子,最後在周圍人可怕的目光跟指指點點下向孩子妥協。解釋一下我們鄰居是怎麼走的,就是很悠閒地拿著list選購自己計劃要買的商品,然後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兒子跑過來了,兩人就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回家以後的後續也簡單說一下,鄰居跟她兒子回家後達成了一個協議,想要玩具可以,但必須是在家裡由爸爸媽媽跟兒子三人商討好的並且寫在購物清單上的,如果再次出現在超市撒潑打滾只為得到自己想要玩具的情況,就再也沒有玩具了。 解釋一下這個例子裡面所涉及到的行為主義理論,首先兒子透過觀察學習,從榜樣那裡得到一個新的行為,並期待由這個行為所帶來的結果。如果在超市兒子哭號的時候就購入玩具,這時就產生了一個正強化,讓他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得到玩具,從而加強這種行為。這種條件反射的連結,可能只需要一次就能達成。而老師沒有管兒子獨自離去這件事情對於兒子來說就是一個負懲罰,去掉一個他想要的(母親的關注),從而得到懲罰。這種條件反射的連結,也可能只需要一次就能達成。最後回家後的協議表示,如果跟父母好好商量,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正強化),如果哭鬧,就一輩子沒有玩具(負懲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凡人修仙傳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