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論語 · 子路十三》中子貢與孔子有這樣一些對話——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這裡探討的是四種人的道德境界,其中最後一種,因為當時的官場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做官的人都將私利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所以被孔子徹底否定了。但第三種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為什麼批評是‘’硜硜然,小人哉‘’呢?
18
回覆列表
  • 1 # 劉福斌福臨酒藏

    從孟子說過的一句話開始,“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惟義所在。”這句話很有營養,可以自行翻閱資料查讀,有人因為看了這話開了悟。這句話的思想核心恰恰在於“惟義所在”。

    孟子這句話的根源是從孔子跟子貢的對話中得來,又發展了孔子的論斷。原文來自《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可以為次矣。’”

    這段話子貢在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稱得算士,從孔子跟子貢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最為稱讚的人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是最上等計程車;次一等計程車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這做不到第一等的水平,但是能做到這些也還算是士;再下來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孔夫子認為做不到第一等跟第二等的,而只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更差一等的,已經很勉強歸入士這一檔了,算是小人了。

    綜上所論,孔子批判的是少了“義”的低階大人,即“小人”。

  • 2 # 山堅海闊

    孔子嘴裡的道德君子和百姓們認為的君子,正好是顛倒的。說到做到的人誠實守信,這種人能聚眾能辦事,對於五百年世襲的公子哥們是個威脅。這種人多正直,有話說有屁放就像敲擊石頭一樣硜硜的,不藏著掖著。這種人對公子哥們的不德,往往先動刀子。在孔子時期這種人不是主要動亂之源,也是可以領頭鬧事的。

  • 3 # 淨世尊者

    在孔子眼裡執政者是第四等的見識短淺氣量狹小的“斗筲之人”。而高一等的第三等人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是指人固執不會變通所以在孔子眼裡不能算是大人物。這一點要從孔子的一個案例說起:孔子有一次帶領一群弟子去蔡國,結果到了邊境被匡人攔住了,因為孔子模樣和陽虎很像而陽虎和匡人有仇,於是被匡人扣押了5天孔子再三解釋才答應放孔子走但要求孔子發誓不去蔡國,不發誓就不放孔子走,孔子無奈只好發了誓。等匡人一走孔子馬上帶領學生去往蔡國,孔子的學生們非常驚訝說:老師你剛剛發了誓不去蔡國啊,怎麼能不守信用呢?孔子微笑著對學生說:“被逼迫發下的誓言,神也不會承認的”這就是孔子的變通。很多市井之人不管是被人逼迫還是被人忽悠只要答應了哪怕殺人放火也要去做,這種情況在孔子眼裡就是固執不知變通的小人。所以我常感嘆讀古文之難,因為古文的每一句話都是承上啟下的,如果單獨拿出一段來意義就變了,因此讀古文最怕的就是“斷章取義”

  • 4 # 手機使用者6363196640

    儒家思想的實質就是在"道德"的幌子下培養"大奸"!細數中國歷史,有哪個吹捧儒家思想宣揚孔子理論的不是"奸雄"呢?

  • 5 # 朱八戒CC

    言必信:言而有信,說話算話,誠信做人,表裡如一。行必果:說做就做,付出行動,認真負責,做出成果。

    言必信,行必果,是儒家的修身養性,是一個人的高尚品質。仁義禮智信,誠信是一諾千金,是一個的道德修為,立足之本,誠信贏天下。

    言行一致,誠信為本,是君子的風範氣質。這本是儒家的精華和正能量,為何孔子的原話卻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硜硜:淺薄固執。也就是把這句話說成是:不問是非黑白地堅持到底。

    言必信,行必果,本來是儒家的一句勵志的至理名言。孔子為何要加上“硜硜然小人哉”這六個字,我是感到一頭的霧水和奇怪。這前後六個字的風牛馬不相及,引來後者很大的爭論,也令後代的儒家學者百思不得其解。

    對於這句話的任何解釋,都是令人難以理解。前言不符後語的自相矛盾,也正是《論語》存在個別的疑惑。

    聖人也有三分錯,今天讀到《論語》這句話,我們只能取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正能量,去其“硜硜然小人哉”存在的不足。

  • 6 # 愛上讀書寫作

    不用質疑,在正常情況下,“言必信行必果”肯定是值得讚美,也是應該受到讚美的。孔子為何批評這是小人?其實,孔子不是批評擁有“言必信行必果”行為的人是小人,而是另一層意思。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子貢問孔子:“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士?”

    孔子回答,士分為3等。第一等是“做事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很好地完成國君的使命的人。”第二等是:“宗族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稱讚他尊敬兄長的人。”第三等是:“說話一定要守信,做事一定要有結果,這種淺薄固執的人。”

    接著子路還問了孔子一個問題:““現在執政的那些人怎麼樣?”孔子回答:“唉!這些器量狹小的人怎麼能算得上是士呢?”

    在孔子看來,只有能力出眾而且品德高尚,能受人稱讚的人,才能稱得上士。

    當時在朝中執政的人,由於爾虞我詐,阿諛奉承,氣量狹小,孔子認為他們連士都稱不上,反而“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的人還可稱為三等計程車。

    可見,孔子首先是肯定“言必信行必果”這種行為的,他只是不贊成淺薄地看不懂時局, 看不清變化 ,僵化固執地守著“言必信行必果”這種行為的人。

    所以,這裡的小人,是指淺薄固執不懂變通的人,而不是我們常規理解中的無恥之徒。

    確實,有些說出去的話,到最後卻無法兌現承諾。不是不想兌現,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覺得,這些承諾已經不再恰當,甚至是錯誤的決定,如果固執地一定要求一個結果,會鬧得很不開心,甚至害人害己。

    孔子把這類人歸為三等計程車,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結語:“言必信行必果”是值得讚美的,但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如果自己說出去的話,與變化了的環境和道德規範相沖突和相違背,那就要學會變通,不必要一定踐行自己的承若,固執地求一個錯誤的結果。

  • 7 # 猛哥厲史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砼然小人也。(說出的事一定可信,說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辦到,像個淺薄固執的小人呀。)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所以孔子編史時用春秋筆法,為尊者諱,根本沒有誠信可言!這就是公然提倡造假!

    儒家的祖師爺們都看不起說話算數的人,蠕家就是提倡君子、大人應該說一套做一套!

    孔子造假的水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麒麟出生在太平盛世,魯哀公獲麟,證明春秋時代並不是禮崩樂壞。誰知孔子去看了後,長嘆一聲說:“麒麟,仁獸也,含仁懷義,音中鍾呂(叫起來聲音像音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走路旋轉都合規矩),遊必擇上,翔必有處,不履生蟲(腳不踏蟲子),不折生草(身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羅網,文章斌斌(身上有美麗的花紋)。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於世。故帝堯時麒麟遊於郊外,萬民知其為祥,不忍傷其生;周將興,鳳鳴於岐山,百姓以為瑞,爭圖其形,麒麟也曾現於野。自堯至今,麒麟兩現於世,今次出現,無明王在位,非其時也,故折足而亡於奴隸人之手,這叫我如何不因之而感傷呢?”孔子說著,用衣袖掩面哭泣,淚如雨下。

    弟子們紛紛上前勸慰,過了半晌,孔子悲哀的心緒才漸漸平靜下來,弟子忙攙扶夫子上馬,沿原路返回闕里。

    自西狩歸來,孔子不再看書寫字,常常一個人獨自到僻靜的地方去暗自流淚,並不時地自語著:“吾道窮矣!吾道窮矣!……”

    一次子貢問夫子:“伯魚兄歿世,也未見夫子如此傷心過。麟麟喪生,與夫子之道何干?”

    孔子眼淚汪汪地說:“丘猶麟也!麟之出,因不遇明王而遭害;丘生不逢時,不遇明王,故吾道難行於世,而終至於窮矣!”

    從這事可以看出,孔子滿嘴跑火車的水平有多高!一個根本沒有的生物,都能被他描述得栩栩如生,從而將自己和瑞獸一起誇得天上少有地上無!

    以後可別說什麼人心不古了,古人心,黑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名NBA球員選擇退出今年男籃世界盃,今年的美國隊能走到第幾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