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念塑
-
2 # 中國歷史秘聞軼事
三大宮中要我說的話地位最高的就是大明宮了。
因為大明宮是唐朝初期新建的一處宮殿區。貞觀八年(634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為備太上皇“清暑”,由百官獻貲助役,開始營建。“太宗貞觀八年七月,上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上皇以隋文帝終於彼,惡之。冬十月,營大明宮,以為上皇清暑之所”。但是,宮還未建成,太上皇李淵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在大安宮了。大明宮的營建工程也就此停工。大明宮再次大規模營建是在高宗龍朔時期。“龍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風痺,惡太極宮卑下,故就修大明宮”。當時為修此宮曾徵收關內道延、雍、同、岐、幽、華、寧、鄜、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十五州121錢,且在龍朔三年二月減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經過這次大規模營建,大明宮才算基本建成。當然,此後大明宮尚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宮,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宮宮殿,“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浚龍首池,起承暉殿。不過這些工程只是增修補葺罷了。
大明宮在郭城的東北處,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佔據龍首原的高地之上。據考古實測,大明宮周長7628米,面積3.3平方千米,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它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為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它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
大明宮周圍環築有宮城,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為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為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為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大明宮在唐朝三大內中規模最大,建築佈局以丹風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門為南北軸線,官廳、別殿、亭閣與樓觀等四五十所分佈於東西兩側。大明宮的南半部為朝政建築區,其中三大殿又構成前、中、後三個空間,前為“大朝”,以高大雄偉的含元殿為主體,面朝寬闊的丹鳳門廣場,國家盛大的慶典多在此舉行。中為“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朝廷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殿中內省、御史臺、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均設在其左右,為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後為“內朝”,以紫宸殿為主體,紫宸殿是緊連後宮的便殿,官員召人此殿朝見亦稱“入閣”,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大明宮的北部為生活建築區,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環繞著風景如畫的太液池,以太液池為界又可分為東西兩大活動區,東部為蓬萊閣、浴堂殿、綾綺殿等,為皇帝與后妃的活動區。西部以麟德殿、金鑾殿和翰林院等為主,是皇帝在內廷引對臣僚,舉行宴會和觀樂賞戲之處。這裡最有名的宮殿莫過於麟德殿了。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故以“麟德”池風景區,西近大明宮西牆的九仙門,便於大臣出入,故“凡.蕃臣外夷來朝,率多設宴於此,至臣下亦多召對於此也”.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和長安三年(703年)曾在此殿兩次宴見日本使節粟田朝臣真人。會昌五年(845年)六年,武宗曾在此殿會見南詔、契丹、室韋、渤海、胖柯等少數民族與邊境地區貢使。宮城的北部尚有作為宦官的衙屬內侍省,中唐以後,宦官逐漸掌握中央禁軍,進而干預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長期與中書、門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廷抗禮,造成了唐朝後期政治上的混亂和腐敗。
大明宮中最宏偉的宮殿建築是位於丹鳳門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宮第一大殿。也是當時整個長安城中最宏偉的宮殿,它修建在龍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東西兩側建有向外延伸的閣樓,東名翔鸞閣,西名棲鳳閣。殿閣之間以迴廊相互連線。唐李華《含元殿賦》描寫說:“左翔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環阿閣以周墀,象龍行之曲直。”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極殿相似,它與丹鳳門配合是舉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則臨此殿聽政和舉行朝會。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當時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含元殿南去丹風門四百餘步(約588米),東西廣五百步 (約"735米),殿庭極為寬闊。由於它高高地屹立於龍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四十餘尺,為了百官朝見的方便,於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條平行的斜坡磚石階道,共長70餘米,每遇朝會,群臣即由此兩道而上。這兩條階道由丹鳳門北望,宛如龍生而垂其尾,極為壯觀,故稱為龍尾道。龍尾道的修築更加映襯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偉,但也因這條道坡長階高,成為年邊大臣朝見之畏途。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宣宗在含元殿卜尊號為“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當時太子少師柳公權年一八十,從坡下步行至殿前,力已委頓,誤聽封號為“光武和孝”,結果被御史彈劾,罰了一季俸。總之,含元殿的高大宏偉歷來為人所稱頌,統治者為建此宮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李華在其《含元殿賦》中有著詳細的描述,其中建築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選運來的所謂“擇一干於千木”的荊楊之材。為了砍伐這些木料,“操斧斤者萬人”,然後“朝泛江漢,夕出河渭”,運至長安,“擁棟為山”。建築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壯麗,站在含元殿前,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道盡收眼底。現在建築物已蕩然無存,但在宮殿遺址上仍可體會到當日登高望遠,視野開闊的情景。
由於大明宮是貫穿唐代整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因此這裡名殿很多,唐代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均發端於此,它是唐代最重要的政治舞臺。如位於含元殿之北的宣政殿,為大明宮第二大殿,規模也與含元殿相仿,這裡也是皇帝召見朝集使、貢使與策試舉人之處。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
-
3 # 非逼得蜀黍教育你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宮,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由大明宮開創的宮殿建築佈置方式,奠定了東亞中古及其後的古代宮殿制度,是唐以後中國宮殿建築之範本,對中國明清故宮及日本和南韓等東亞宮殿建築產生了重要影響。大明宮佔地面積約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回覆列表
太極宮 大明宮 興慶宮唐代三大宮
太極宮建於隋代 ,當時叫大興宮。太極宮主要是唐初兩位皇帝居住。
大明宮原是一座避暑的宮殿,後唐高宗中年時移住大明宮,後大明宮擴建成為唐帝王的主要居處。
興慶宮前身是唐玄宗的邸宅,後繼位後,將其擴建,行成宮殿區。成為玄宗皇帝的聽政與生活的中心。
不能說哪個地位最高 ,因為這三座宮殿都有當朝皇帝行政和生活過,所以只能說這三座宮殿見證了唐代的興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