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觀察
-
2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二戰時期戰鬥機的駕駛艙通常位於機體的中間位置,是和當時的飛機所採用的動力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知道,二戰時期的飛機發動機通常是螺旋槳式的發動機,而且戰鬥機又都是採用單發,那麼螺旋槳又都按裝在飛機前部。我們知道二戰時這種螺旋槳飛機是靠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產生氣流,推動飛機前進。螺旋槳飛機速度慢,透過機翼產生的升力小,螺旋槳前置能提高翼面的氣流。另外飛機起飛都是機頭先抬起來。如果把發動機後置,螺旋槳很可能就會掃到地面。其實也有後置機型,但不是戰鬥機。總之當時前置發動機的優勢比較突出。也是傳統的設計觀念,技術成熟。因此座艙前面通常都是發動機的位置,這是由於螺旋槳發動機的性質決定的。這也導致了坐艙後移。另外飛機的武器系統大多也是置於機身前部。那時飛機的長度沒有現在這麼大,通常都在10左右,更多的是9米多點。那麼,去掉前部發動機的位置還能剩下多少?因此按比例也顯得坐艙靠中間位置了,其實有的還要靠後一點。沒辦法,必竟飛機是要靠發動機才能飛起來,重要的是當時的發動機的冷卻系統是靠風冷。通常為了使飛機具有高航速,都要採用大馬力發動機,當時的發動機多采用星形或V形多活塞發動機來起升功率。而這樣佈局的發動機需要大量的空氣來降溫,發動機前置是最佳方案。加上比較短的機體,所以感覺坐艙都跑中間去了。今天戰鬥機採用了噴氣發動機,可以後置,騰出前面位置安置雷達等裝置,機體也大了許多,其實今天的戰機的坐艙也並不靠前,前部距離不比二戰時的戰鬥機短。只不過是後機身長了許多。總之,以上的原因是導致二戰時期,戰鬥機坐艙位置的重要因素。不過,這點不重要,好用才是硬道理。
-
3 # 軍武資料庫
和現在大家看到的動則20米的戰鬥機相比,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就都是小弟弟了。
典型的二戰戰機,會使用活塞式發動機進行驅動,但大部分二戰的戰機都只具有一個螺旋槳。因此就得在發動機、駕駛員、控制面上作出均衡。
以BF-109為例子來看,這架二戰名機長度為9.07米,可以配備一臺賓士DB 600發動機或容克斯210發動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法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二戰的大部分戰鬥機又都摒棄了星形發動機回到了縱列式發動機上了。
大部分二戰戰鬥機採用12V缸V形排列發動機,而更有一些二戰發動機還會採用18缸發動機。這些發動機的長度則輕易的就達到了1米5以上。加上變速箱傳動部件,那麼前面的距離就已經佔據了3米了。
因此雖然飛機設計師知道飛行員靠前一點可以獲得更大的視野和更好的指向能力,但無奈當時的技術水準如此。這事就無解了。
就拿題圖的P-51來看,依舊是發動機佔據了大部分前部空間。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發動機艙後面到駕駛艙的前面這段空間還被大量的電子裝置所佔據。因此P-51的飛行員座位就只好一退再退了。
以上是客觀主要原因。
客觀次要原因是,飛行員的位置要提供駕駛艙蓋的設計,因此這個突然增加的阻力中心最好要和飛機的升力(重心)中心接近,這樣對飛行效能的影響才是最小的。
因此即便是震電這種後置發動機和螺旋槳的戰鬥機也是沒有冒險將座艙放的過於靠前。
二戰中唯一能將駕駛員有可能前移的雙引擎戰鬥機P38,其實也沒有將駕駛員移動的太靠前,
你看駕駛員身前被機槍和彈藥箱搶去了大部分空間。
而現代戰機大多采用噴氣式引擎,這樣一來縱向裝置空間的分佈就有了變化,因此飛機駕駛員就能更靠前了。
-
4 # 一葉楓流
二戰時的戰鬥機都是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分為氣冷星形發動機和水冷V形縱列發動機。
當時發動機都有7、8百公斤重。安裝在機頭使得飛機重心非常靠前。發動機之後就是機載武器,重量也是非常重,也佔很大地方。
飛行員只能排在動力和武器後面。一般戰鬥機機身長度在6米左右,駕駛艙大約在三分之一以後的地方。由於飛機尾部比較細小,機頭比較粗大,看起來比較接近機身中部。水冷發動機的飛機座艙比較靠後。氣冷發動機的飛機一般都縮短機身以減輕重量。
因為飛機重心靠前,機翼也要靠前才能讓飛機更靈活。機身過長會使操縱過於靈活。
-
5 # 諸葛小徹
在電影中,大家經常看到戰鬥機飛行員操縱著戰機,來回穿梭於炮彈之間,令人驚心動魄。但是有細心的網友就發現,現代戰機的駕駛艙都是在戰機的頭部位置,為什麼在二戰戰爭片裡,駕駛艙都是在戰機的中間位置呢?這其實是由於戰鬥機的結構不同造成的,因為二戰中戰鬥機具有螺旋槳,所以佔用了戰機頭部位置的空間,而是否裝有螺旋槳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發動機的不同。
二戰中的戰鬥機多采用活塞式發動機,外裝一個螺旋槳。這種發動機十分的笨重,體積大,重量大,佔據了戰鬥機頭部的大部分空間,雖然戰鬥機設計師們也知道把駕駛艙更往前,會使戰鬥機飛行員獲得更好的視野,更有利於戰鬥,但是無奈當時的發動機技術水平不夠,所以只能涼駕駛艙放到中間位置。
而在發動機形狀結構上,二戰戰鬥機則更多采用了縱列式發動機,反而放棄了新型的星形發動機,一般為12缸V型發動機,有的甚至有18缸,輕鬆就達到了1.5米以上,難怪飛行員都被擠到後面去了。
從戰鬥機的整體佈局來看,如此設計還可以提高戰鬥機的穩定性。因為其發動機重量過大,如果強行將駕駛艙安裝在頭部位置,會使機體前半部分重量過大,如果機體後半部分重量太輕,重量分佈不均勻會嚴重影響戰鬥機的穩定性,對發動機同樣也是一個考驗。
因為戰鬥機駕駛艙同樣會佔用不少的空間,如果安裝在戰機頭部位置,會大大增加戰機頭部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戰機受到的阻力增大,本來就笨重的戰機頭部還要頂著這麼大阻力,對發動機的要求可想而知。
總而言之,二戰中戰鬥機駕駛艙設計在中間位置的原因,就是發動機的落後。現代戰鬥機根本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現在的發動機比二戰時高出太多水平,發動機體積更小,效率反而更高,再加上噴氣式引擎,駕駛艙設計在戰機頭部妥妥的。
回覆列表
二戰中的戰鬥機,主要還是活塞式單座戰鬥機,其中發動機又分為水冷和氣冷,當時的主流設計是採用拉進式,即發動機佈置在機頭前部,驅動螺旋槳拉著戰鬥機往前飛,這個時候,飛行員就必須佈置在發動機後方了,有些單座戰鬥機,還在發動機和飛行員之間設定油箱,飛行員位置就不得不更靠後了。
二戰期間幾乎沒有發動機和螺旋槳都佈置在後方的推進式戰鬥機,不過有雙座戰鬥機和後期出現的噴氣式戰鬥機,諸如P-38和ME-262,即便是在這種可以將飛行員座艙佈置在機頭位置的戰鬥機,飛行員座艙也還是偏後,機頭寶貴空間被用來安裝各種軍械,諸如P-38戰鬥機就是安裝的20毫米機炮和12.7毫米機槍,ME-262則是威力更強的30毫米機炮,相比其他戰鬥機將槍炮安裝到機翼上,將槍炮安裝到機頭部位,不僅火力更加密集,方面瞄準和打擊,而且不用考慮射擊交點,那些將槍炮安裝到兩側機翼的戰鬥機,一般都將火力交匯點設定在機頭前方500米處,當然,實戰中飛行員的開火距離就自己把握了,為了提高命中率,不少飛行員都是等目標充滿座艙玻璃的時候才開火。
至於現代戰鬥機,則將寶貴的機頭位置讓給了雷達和其他不同型別的航電裝置,例如光電感測器等,總的來說,現代戰鬥機的座艙位置相比二戰時候的戰鬥機,其座艙位置要更靠前一些,二戰時候的戰鬥機,碩大的活塞發動機佔據了太多空間,尤其是截面積更小,但長度更長的液冷發動機,相比之下,星型氣冷發動機長度較短,座艙倒是較為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