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2022

    桓公能夠稱霸諸侯的原因 主要是:

    1.心胸寬廣,從諫如流,重視人才。桓公在位期間聽從謀士鮑叔牙的建議重用曾經射自己一箭的“仇人”管仲為相,開始在齊國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

    2.改革全面、徹底。

    管仲對內改革政事,從齊國的實際出發,儘量做到國家的決定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援,更新舊的法律使得新法簡單且容易實施。

    3.“尊王攘夷”口號的提出,使得齊國有理由擴大地盤,討伐別國壯大自己。

    春秋時期的戰爭基本是討伐性的戰爭,沒有充分的出兵理由是不可以隨意攻打別的諸侯國的,雖說當時周王室衰微,但是在周天子長期的統治下天下諸侯都已經習慣認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以齊國要想透過戰爭的手段來擴大自己的實力必須有一個天下諸侯都認可的理由才可以,否則反對他們的力量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 2 # 歷史讀後感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論哪種說法,都有齊桓公在內,可見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甚至是春秋五霸之首是公認的,齊桓公(?~前643年9月12日),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齊襄公之幼弟,其母為衛華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前679年,各諸侯與齊桓公在鄄(juàn)地盟會,齊桓公從此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此外春秋五霸稱霸順序為:

    齊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

    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

    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

    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

    楚莊王:公元前613 年~公元前591。

    齊桓公為五霸之首當之無愧。

  • 3 # 虞淵隅谷

    尊王攘夷大旗的高舉在其中功不可沒。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不停展開競爭,管仲為桓公謀劃,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將齊國置身於諸侯老大的地位,挾天子以伐不服。

    所謂“尊王”就是表面上尊崇周王的權力,承認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此舉目的是在樹立齊國的權威。

    “攘夷”則是聯合中原各個諸侯國的力量,共同抵禦北方遊牧部落的進攻和阻遏楚國向北發展的勢頭,同時進攻齊國的東鄰東方萊夷各小國,擴大齊國的版圖。

    齊桓公之後,其他大國為了爭取諸侯的領導權,在其主持會盟期間,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號召。

    在隨後的孔子時代,尊王攘夷被儒家吸收,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高度評價了管仲尊王攘夷之功:“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就要穿著戎狄的衣服,做戎狄的附庸了。人們到今天還受到他的恩賜啊,管仲真是仁德啊。”

    “仁”是孔子評價人和事的最高概念,與孔子同時的歷史人物中當此譽者也就管仲一人。可見在孔子心目中,管仲尊王攘夷的成就有多高。

    其實,與其說成就“尊王攘夷”的是管仲,倒不如說是齊桓公。在王權得不到約束的專制時代,任人唯親就成了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現象。誰不想自己身邊的大臣都是自己的親信,誰聽說過把相國的重任託付給剛剛還要殺死自己的仇人的呢?雄才大略齊桓公不拘一格,大膽啟用了本當處死的管仲,終於成就了一番大業。

  • 4 # 長史如歌

    史家說春秋,必說春秋之五霸,說五霸,則必說五霸之首齊桓公。正是齊桓公開啟了春秋諸侯霸業之始,使得東周時代出現了以凌駕於其他諸侯國之上的霸業政治形態,也為後期戰國時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而齊桓公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精彩的一生,他早年境遇坎坷,為避禍逃奔在莒國,回國途中又幾乎被管仲射殺。春秋諸侯眾多,他是如何脫穎而出,成為五霸之首呢?

    一、胸襟寬大,任用賢臣

    歷史上,昏庸的帝王各有不同的表現,而賢明的君主卻都有相同的特點。胸襟寬大就是諸多賢明君主的共同特點之一。人主有胸襟,則天下才能之士甘於效力,是之所以能成大事的必要條件,而齊桓公也是具備這一優點的君主之一。

    齊襄公時,齊國大亂,管仲等人擁護公子糾,鮑叔牙則保公子小白,兩人各帶屬臣逃亡在外。在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回國爭奪齊國國君的道路上,管仲為去除公子糾爭奪權力的最大威脅,親手引弓射箭射中小白。雖然箭矢只是射中小白的帶鉤,並未對小白造成傷害,但設身處地而想,這種當面謀殺的行為很難不引起小白的恨意。

    所以,在公子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的時候,能夠放下這段仇恨,任命管仲為齊國國相,就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傑出政治家的寬大胸襟。而管仲能夠盡心盡力,一展才能,毫無保留,也展現了一代名臣的風範。

    齊桓公不但能夠不計前嫌,委重任以管仲,還任用了鮑叔牙、隰朋、賓須無、甯戚等賢明之士,史稱“五賢人”。在這些明君賢臣的君臣同心,大力改革,銳意進取之下,齊國國力大盛,兵甲強勢,為稱霸諸侯奠定了基礎。

    二、尊王攘夷,佔據大義

    高明的古代政治家在推行自己的意志時都講究“師出有名”,對齊桓公所處的時代來說,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尊王”就是諸侯必須堅守的“大義”,是天下必須遵守的規矩。輕視怠慢甚至冒犯了周天子,就是嚴重破壞規矩的做法,如果這時有人帶頭維護規矩,保衛周天子的權威,就牢牢佔據了大義,可以以周天子之名義討伐“不臣”,師出必有名,能夠得到諸侯的尊重和擁戴以及周天子的好感。

    齊桓公就是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以實際行動積極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提高齊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和威望。

    一是多次會盟諸侯,號召尊重周天子,協助諸侯解決國內矛盾,幫助諸侯抵禦狄戎的進犯。如桓公五年幫助宋國平息了內部變亂;桓公六年聯合其他諸侯國討伐“不尊重”周天子的宋國;桓公二十三年出兵救援受到山戎侵略的燕國等。

    二是維護周天子王權的正常傳承。桓公三十一年,周惠王去世,按規定應立太子鄭繼位,但王后偏愛小兒子帶,欲廢掉鄭而立帶。這在正統宗法制度中屬於廢長立幼的違規行為。於是齊桓公聯合眾多諸侯國擁立了太子鄭,是為周襄王。

    不管齊桓公心底是否真心尊重周天子,但他透過尊王攘夷,成功團結了諸侯國,抵禦了狄戎的侵犯,並維護了周天子正常的王位傳承,使得周天子和其他諸侯認識到了齊國強大的實力,齊桓公本人也獲得了很高的威望,齊國由此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可惜的是,一如歷史上那些早年賢明,晚年昏庸的君王一樣,齊桓公長期沉浸在自己取得的霸業功績之中,逐漸失去了進取之心,在晚年信用管仲在臨死前告誡不可重用的易牙、開方、豎刁三人,使得三人專權。而後,齊桓公死後,五個兒子為爭奪繼承權大打出手,以至於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放置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斂,蛆蟲橫生,形狀悽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月去哪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