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點背後的故事
-
2 # 付小平
1、徵詢孩子的意見
平時要和孩子一起交流,聽聽他們的心聲,遇事和他們商量,孩子自己能做主的就儘可能讓孩子做主。這種做法,會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是非判斷和自主決斷能力。如果你經常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他也會這樣做,認真傾聽父母的意見。
2、避免讓孩子難堪
有的時候,孩子會對父母直接說或表現出他不想和你溝通,那麼我們就應該儘量避免說或做任何可能使他們因為這種行為而感到羞愧的事情。讓孩子難堪,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並使他們變得更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3、接受簡短的回答
當父母問孩子一些問題時,如果得到的是一個非常簡短的回答,這一點也不足為奇。如果我們能夠逐漸接受並習慣這種簡潔的回答,避免對每一個問題都刨根問底,那麼孩子在有些時候,可能就會更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秘密。
4、尊重孩子的隱私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爸爸媽媽充當他最信任的“知己”。然而,我們卻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辜負了他們的信任。我們有時候可能會認為兒子說的事情很有趣,但他們卻不喜歡我們把他們的糗事隨便告訴其他人。因此,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隱私。
5、避免打斷孩子說話
沒有比打斷孩子思路、不讓其把話講完,更能打擊他的交流慾望的了。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犯了這個錯誤,因為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想要得更多或早已預料到他們會說什麼。
6、避免口舌之爭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要弄清所問的問題是孩子必須回答還是不必回答。例如:對於大多數青春期孩子來說,類似“你要去哪兒?”“你什麼時候回來?”“你和誰去?”這樣的問題,孩子是必須回答的,而不是不必回答的。當然,如果我們問的問題,不要求孩子一定回答,例如,今天在學校怎樣?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在問之前就宣告,“你要是不想說就不說。”
7、允許提問和產生分歧
如果我們不讓其孩子有不同意見,這是控制過頭的表現,這樣做就會讓孩子緊閉心扉。一旦孩子抵制你的問題,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就會被隨之壓制。當然也就沒有機會和意願提出質疑或各抒己見,跟父母交流的可能性就會下降,因此使孩子失去和你交流的願望。
8、不要把十幾歲的兒子當作孩子對待
青春期階段,很多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感覺父母仍然像對待三歲小孩一樣和他們講話。他們聽夠了“我不是告訴過你嗎?”這樣的話。許多父母總是不斷訓導、提醒、貶低、訓斥或告誡他們。這只是會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內疚感與日俱增。
(圖片選自網路)
-
3 # ZL雲鶴
現在人的家裡孩子都少,孩子相對都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家長由於望子成龍心切,也會圍著孩子轉,這樣就致使很多孩子出現判逆,表現在:不尊重父母、自以為是、不服管教、追求享樂害怕吃苦等,孩子在青春期也一定出現很多問題,家長要尋求一種好的教育方法來解決此時孩子身上的問題。
一是要創造愉快的家庭環境,讓孩回到家後,身體放鬆,心情愉悅;二是要加強孩子的精神修養,可以去看些勵志電影,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三是要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強孩子的抗壓能力;四是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讓孩子在運動中發洩煩惱,增強體質。孩子像小樹,要向陽,要修剪,才能最終長成大樹。
-
4 # 泉水叮咚115
1、和孩子玩
孩子小的時候,會要求爸爸媽媽陪他玩,現在做父母的要主動要求和孩子玩,那怕是手機遊戲,週末在有限制的時間範圍內不妨和孩子開一局。
2、瞭解他的愛好
所謂的愛好是孩子喜歡的小說、電視、如果有喜歡的運動那就更好了,參與進去但不是你帶他玩而是他帶你玩。
3、管住嘴陪著他
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太嘮叨,學會把他看做一個成年人,尊重孩子的選擇,別想著強制他,孩子過分暴躁的時候不防避開正面的衝突,緩一緩。
我們只是陪伴他的人,他的人生只有他自己走。
-
5 # 無奈192322145
孩子進入青春期,到了逆反的年齡,說明孩子長大了,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見解,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再用強硬的態度對待他們了,要試著聆聽,慢慢的走進他們的內心,試著以朋友的方式和他們相處,努力做到溝通無障礙,這樣才能讓孩子不再逆反,讓孩子健康快樂的度過青春期!
-
6 # 鄉村教書匠xt
孩子進入青春期,他的獨立心和自尊心發生明顯的變化,而且特別強烈。如果家長對孩子只是用單純的嘮叨、打罵等方式教育,往往會適得其反,孩子有叛逆心,你的這種教育方式會遭到孩子的拒絕。
這個階段得孩子雖然不具備完全的獨立人格,但他們更渴望周圍人的認同。所以,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要信任,並適當的給予表揚和鼓勵,勤溝通、交流,讓孩子認為你是他可以信任的人,這樣才更願意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
-
7 # 神劇追追追
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從外形特質還是生理特徵上都已經是一個準成年人。雖然他們已經有自己的價值觀與想法,但是他們心理尚未成熟,情緒起伏波動大,在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時,必須要拿出一定的耐心。孩子進入青春期應該怎麼說他才肯聽?我個人給出以下幾條建議:
第一、尊重孩子的決定,給予信任支援
青春期的孩子強烈渴望得到認同,因為他們正在從少年向成年進行轉變,他們迫切希望外界能夠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明白,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們的意願和感受,尊重他們有做決定的權利。”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以聽為主,說為輔。
第二、穩定的情緒創造舒適的談話環境
在負面情緒下,雙方彼此進行溝通,容易彼此傷害,禍從口出。壞情緒就像電腦病毒會自動複製,快速傳播,導致所有與之相關的網路進入癱瘓狀態。選擇合適的溝通環境,可以讓彼此放鬆下來,孩子才能毫無顧忌地說出心之所願,父母才有可能聽到孩子真實想法,以此來對症下藥,而非雞同鴨講,你不懂我的歡喜,我也不聽你的勸告。
第三、少批判否定,多用共情
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提出:所謂的同理心就是指透過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解讀對方的感受和情緒,並且讓對方感覺到自己並不孤獨,自己是被理解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已經有自己是非判斷的能力,很多大道理父母從小到大一直在說,這個時候父母在用“聽我的”“不行”這種專制的語氣來說話已經不合適,需要多從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理心會讓父母與孩子更親近,而非疏遠。
第四、運用幽默法則拉近彼此的距離
中國的家長嚴肅有餘,親近不足。權威型的家長給孩子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不苟言笑,溝通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曾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一個段子、一個笑話可能就會化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有些道理也就在歡聲笑語中潤物細無聲了。
回覆列表
說話之道,是現在越來越被重視的能力,即便是在親子關係中,在與孩子溝通中也非常關鍵。
注意聊天方式,青春期的孩子,心裡都明白,不能太強的目的性,也不要審問的姿態,平時要注意孩子的言行,如果孩子有想溝通的訊號,即便在忙,也不要應付孩子。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於肯定。相信孩子,給孩子以成長髮展機會,孩子才會慢慢理解家長的苦衷,才會慢慢敞開心扉。
學會傾聽,多聽少說,是聊天進入佳境的不二法門。有一本書《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會說》,建議可以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