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翔的李

    鳥類每年定期且大規模的遷移,在很早以前就吸引人類的注意。候鳥為什麼要遷移?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是否所有族群都會遷移?為什麼有些鳥遷移得比其它的鳥還遠?什麼機制促使候鳥在每年幾乎固定的時間開始遷移?候鳥用什麼方法在茫茫天際間往正確的方向遷移?等等,一直是科學家深感興趣的課題。行為生態學研究動物行為的生態意義;行為生態學常以代價(cost)與利益(benefit)來說明某一行為為什麼會發生。要解答「候鳥為什麼要遷移?」,也可以用行為生態學的角度來解釋。

    鳥類在溫帶地區繁殖的好處是溫帶地區夏季晝長夜短,有更長的白天可以覓食、哺育幼雛、避免在物種繁多的熱帶地區繁殖所須面臨的巢位與食物競爭,並且溫帶地區夏季的昆蟲量也比熱帶地區豐富,同時溫帶地區天敵較少,天敵的捕食壓力相對較低。但是溫帶地區冬季氣候嚴寒,經常面臨食物缺乏的問題。在熱帶地區則相反,繁殖季面臨巢位與食物資源的強烈競爭,同時天敵的捕食壓力也比較大,但是冬季的氣候溫和,且冬季食物資源也比溫帶地區豐富很多。候鳥則因為夏天在溫帶地區繁殖,冬天在熱帶地區過冬,而兼取兩地的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成為候鳥?答案是遷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例如遷移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氣、遷移方向定位錯誤、要適應不熟悉的新環境、並且與其它候鳥及該地的留鳥競爭資源等等。同時,當所有的鳥類都採取有較大好處的行為模式(遷移)時,競爭變大,原本沒有很大好處的行為模式(不遷移)就會相對變得較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會存在,並達到一個演化上穩定的策略,這同時也是為什麼有些鳥類會部分族群遷移,部分族群不遷移的原因。

    進一步說,同一族群中冬季不遷移的個體可能必須忍受食物缺乏的危機,但可以在下個繁殖季來臨前儘早佔據較好的繁殖巢位,增加生殖成功率;相反的,遷移個體則可以在溫暖的渡冬區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但須冒遷移時的危險及繁殖巢位可能較差的代價。遷不遷移是個體生存與繁殖策略的問題,若遷移個體的生殖成功率遠高於不遷移者,則演化將趨向於遷移的行為模式;反之,若遷移個體的生殖成功率遠低於不遷移者,則演化方向將不利於遷移行為;若兩種策略的生殖成功率類似,則兩種行為模式在演化上都將被保留。

  • 2 # 古墨藍顏

    影響鳥類遷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即有外在的氣候、日照時間、溫度、食物等,也有鳥類內在的生理因素。

    氣候:在緯度較低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候鳥較少而留鳥較多,而在中高緯度地區候鳥較多而留鳥較少。其主要原因低緯度地區氣候變化較小,每年間各項氣候指數相對穩定;而中高緯度地區季節鮮明氣候變化較大。

    日照時間:有相當一部分候鳥,每年開始遷徙時間非常穩定,據室內實驗的驗證,這與日照時間有關,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以上或以下之後,會觸發鳥類體內的某種反應機制,誘發其遷徙行為。

    食物:食物狀況是影響鳥類遷徙一個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由於鳥類是恆溫動物,本身對環境溫度的變化較不敏感,因而溫度因素對鳥類遷徙的影響主要就是透過食物來實現的,溫度降低不僅食物本身的活動停止,而且鳥類的覓食活動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這一因素迫使鳥類開始遷徙。

    鳥類生理因素:根據對籠養鳥類的觀察,每到繁殖季節鳥類會出現所謂“遷徙不安”的行為,部分物種會終日朝向遷徙方向站立;或不斷試圖起飛,一些夜間遷徙的物種會顛倒晝夜節律,在夜間顯示出異常的活躍,由於在籠養條件下,氣候、溫度、光照、食物的條件終年不變,因而籠養鳥在遷徙季節的“遷徙不安”行為說明至少對部分物種而言,遷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內在生理因素的調節。

  • 3 # 蘇小謙

    鳥兒的遷徙本能有兩種情況:

    1.長途遷徙是為了尋找更適宜的氣候環境,在目的地覓食、繁殖。比如許多候鳥像是中國的保護動物丹頂鶴就是這種情況,冬季待在南方,南方比較溫暖,食物也充足,到了春季遷徙至東北地區繁殖,等到天冷再遷徙至南方。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也一樣,繁殖地在東北,有意思的是它在離地十幾米的樹洞築巢。

    2.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某些地區,許多萬年的演變,一定距離內不同地域的差異已經不大了,但是生活在那兒的鳥兒依然靠著祖輩的遷徙本能在遷徙。比如每年春天遷徙至中國新疆地區的粉紅椋鳥就屬於這種情況,它們其他時候生活在西亞,遷徙已經不是必須,但祖先曾經選擇新疆作為繁殖地,於是後代依然遷徙至此。事實上,因為牧場擴張等原因,新疆地區適合它們的繁殖地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了,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它們,還做了很多人工巢箱。2018年6月還發生過一次轟動網路的事件,因為一批粉紅椋鳥築巢在施工工地附近,為了保護它們,政府停工幾個月等它們過了繁殖季飛離之後才繼續施工。

  • 4 # 七柒夏溪

    鳥的遷徙是對變換的環境所產生的一種積極適應的本能。有些鳥到一定的地區去過冬,隨後又遷到另一個地區去繁殖,這類鳥叫候鳥。例如家燕,春季從南方飛到中國繁殖;深秋,又飛回南方去越冬,這叫夏候鳥。如大雁,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中國北方度過,秋天後遷徙到中國中、南部越冬,這叫冬候鳥。另有扇尾沙錐,在中國東北北部繁殖,飛到臺灣等地越冬,每年遷徙時要兩次經過華北地區,在那些地區就叫旅鳥。又如啄木鳥在一定的季節裡徘徊於附近各處,漂泊追尋食物,這叫漂鳥。還有如麻雀,常年居住在一個地方的,叫留鳥。

    候鳥為什麼要遷徒

    一些科學家認為:候鳥的遷徙是由自身“能量消耗”驅動的,稱之為“能量消耗論”。遷徙需要耗費許多能量。如鳥從北方遷飛南方,晝夜所消耗的能量比在30攝氏度定居條件下要多6倍。但到氣候溫和的南方能節約大量用於調節體溫的能量。所以,在越冬季節,“遷徙”所消耗的能量比“定居”的多得多。此外,在北方“定居”的鳥類,它們與候鳥相比,還有一筆輔助性的開支一一在夏末秋初還必須換上一身厚厚的羽毛,以抵禦寒潮的襲擊。而這一能量。就大致相當於候鳥每年遷飛所需的能量。可以說候鳥到南方去的往返票價,相當於在北方添置衣服和取暖材料所花的錢。但這僅僅指能量消耗而言的。實際上有遠距離遷徙習慣的鳥類,是不可能在故鄉(北方)越冬的。它們在冬天,身上沒有稠密的羽毛,更缺少越冬的食物。因此,若讓燕子在北方越冬是不可想像的一一它們會必死無疑。

    燕子為什麼要南飛過冬

    燕子是一種候鳥。冬天來臨之前的秋季,它們總要進行每年一度的長途旅行——成群結隊地由北方飛向遙遠的南方,去那裡享受溫暖的Sunny和溼潤的天氣,而將嚴冬的冰霜和凜冽的寒風留給了從不南飛過冬的山雀、松雞和雷鳥。表面上看,是北國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離鄉背井去南方過冬,等到春暖花開的時節再由南方返回本鄉本土生兒育女、安居樂業。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原來燕子是以昆蟲為食的,且它們從來就習慣於在空中捕食飛蟲,而不善於在樹縫和地隙中搜尋昆蟲食物,也不能橡松雞和雷鳥那樣雜食漿果、種子和在冬季改吃樹葉(針葉樹種即使在冬季也不落葉)。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沒有飛蟲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鳥和旋木雀那樣去發掘潛伏下來的昆蟲的幼蟲、蟲蛹和蟲卵。食物的匱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來一次秋去春來的南北大遷徙,以得到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燕子也就成了鳥類家族中的“遊牧民族”了。

  • 5 # 使用者2458114238191884

    本身候鳥是一種隨季節的變異而改變棲息場所的鳥。他們的遷徙,一般一年兩次,一次在秋冬季節,離開它的生殖地區向南遷徙,,因為南方暖活,是理想的避寒地點;另一次是在春季,由越冬地遷回原生殖地。簡單地說,就是溫度不適合自己,然後就去適合自己的地方待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歲的同治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