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史微課堂
-
2 # 探索真歷史
秦昭襄王沒能滅掉趙國其實是他的一大失誤。
公元前260年九月,秦趙兩國在長平一帶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佔據長平,此戰秦國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分兵兩路:一路派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一路派司馬梗攻取太原。而白起自己帶兵圍攻邯鄲。如果按白起的方案打下去,趙國恐怕就滅亡了。
趙國大驚,立即派人賄賂秦相范雎,對范雎說:“白起為秦國攻取城池七十餘座,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現在又兵圍邯鄲,如果趙國滅亡,白起就可以封為三公,你只能甘居白起之下了。天下人不喜歡秦很久了,即便秦國滅掉趙國,老百姓也會跑到他國,還不如讓趙、韓割取土地求和,白起也得不到滅趙之功。"這番話戳中了范雎的軟肋。於是范雎向秦昭襄王獻策:“秦兵疲勞需要休整,我們到不如答應趙、韓的割地請求。"秦昭襄王覺得有道理,命令白起撤兵。
幾個月後,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邯鄲,結果就打不下來了,再派白起去打,白起抗命,白起對秦昭襄王說:"現在打不贏了,1、他國的救兵快要到了,救兵一到,我們就會腹背受敵。2、邯鄲的老百姓要為那被坑殺四十五萬趙兵報仇,他們一定會奮勇抵抗的。3、我們秦軍傷亡已經很大了,難以持久。”隨後,戰爭就進入了僵持階段。
趙國在危急存亡的關頭,做出兩項至關重要的決定:
1、向魏、楚兩國請求援兵。
2、全民動員誓死守城。平原君散家財招募三千敢死隊,衝向秦軍,這種勇不畏死的打法逼得秦軍後退三十里。為魏、楚兩國援軍的到來贏取了時間。
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帶領生力軍及時趕到,配合趙軍內外夾擊,秦軍大敗。
秦國沒能滅掉趙國的原因總結一下:
1、這場戰爭打晚了,此次戰爭是在長平之戰數月後才發動的,這就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
2、秦國將相不和,范雎排擠白起,導致錯失良機,最能打的白起也因此不肯出戰。
3、合縱成功,魏、楚兩國救援及時,以三國之力共同對付秦國,取得勝利。
-
3 # 這些歷史要讀
一個很重要的客觀原因是:秦國在此戰中也是慘勝,沒有一鼓作氣滅掉趙國的能力;
長平之戰耗時兩年多,秦趙雙方總共投入超過一百萬兵力(秦軍六十萬,趙軍四十六萬)。最終,雖然以秦軍勝利,趙軍四十六萬大軍被坑殺而告終。但此戰秦軍也傷亡過半,並且極大的消耗了國內的人力物力。
因此,長平之戰,秦國也不過是慘勝,自身也需要時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而這就使得秦國無法在長平之戰後,進一步集中國力,一舉消滅趙軍。
其次,此時秦國內部起了矛盾,將相不和,錯失滅趙的最佳機會;實際上,當時秦軍主帥白起也是打算乘勝追擊,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消滅半死不活的趙國。
在長平之戰大勝後,白起就進一步擴大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而他自己則親帥大軍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準備一舉滅亡趙國。
但在此關頭,秦相范雎卻被趙使遊說,從中作梗,以各種原因,向秦昭襄王提出不宜採取進一步攻趙之策,而應暫時修養生息,重整國力再戰。於是,秦國錯失了消滅趙國的最佳時機。
不過,雖然範睢這麼做確實有些私心,不想讓白起再樹戰功。但休戰對於秦國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合理策略,畢竟秦國在長平之戰中也損失慘重,確實需要休養生息。
後來,秦國又在後續的邯鄲之戰中失利,最終讓趙國得以繼續存活幾十年。當然,秦國也並沒有給趙國留下多少時間備戰,很快秦國便以趙國違約不割六城為由,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大軍伐趙,直取邯鄲。
就在趙國危在旦夕之際,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兵符,奪兵權,率軍八萬前來救趙;同時,楚國春申君黃歇亦率楚軍前來抗秦。
最終,秦軍在趙魏楚聯軍的抗擊下,損失慘重,大敗而歸。
邯鄲之戰的失敗,不僅重創了秦軍的銳氣,同時也極大的鼓舞了東方六國抗秦計程車氣,並讓新生的趙軍在此戰中得到快速培養,積累起戰爭經驗。
這些原因,最終導致秦國無法一鼓作氣滅掉趙國,讓後者得以延續幾十年的國祚,並減慢了秦國一統六國的步伐。
-
4 # 從來去留
首先趙國的敗是慘敗,而秦國的勝也是慘勝。秦國在將趙國大軍兵困長平之後,秦王盡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入前線,這除了可以看出秦國的決心之外,也能佐證出秦軍的傷亡!那時候打仗,弓弩是能夠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兵器,弓弩並不能解決四十萬趙軍,戰鬥大部分應該是一種肉搏狀態,那這種情況就會使得傷亡劇增。秦軍的勝利肯定沒少流血。
長平戰敗,秦軍接著兵圍邯鄲,戰國儘管損失了四十萬大軍,畢竟還是有些實力的,再加上當時滅國的危險,士兵百姓自然會同仇敵愾,戰鬥力得到了保障。再加上從魏國楚國獲得的援軍,因此能粉碎秦軍勞師的圍困。再就是秦軍內部的原因,白起因為范雎的原因被調離了前線,不敢說不會對軍心士氣造成不利的影響。
秦軍內部失去了長平之戰時候的內部團結,而趙國團結了所有能團結的力量,因此保住了國家,將秦軍逐退。
-
5 # 嘿瞪嘿眼
關於秦國為何沒有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後世有爭論,按史學家的說法,蘇代使了反間計,遊說秦國丞相範睢,說白起滅趙後功勞太大,會威脅範睢的地位。於是範睢對秦王說,長平大戰我方慘勝,需要修整,而且大軍在外,還得防範六國合縱,秦王聽信範睢,讓白起撤軍。
後秦王不甘心,讓白起再度帶兵攻趙,白起認為戰機已失,拒絕出戰,秦王就讓別人出戰,後魏國信陵君竊取兵符,組織聯軍支援趙國,秦軍大敗,被迫退守函谷關,丟失大片土地,秦王遷怒白起,命其自裁,白起臨死前感嘆,自己坑殺降卒,活該有此報應。
不過我認為,所謂的蘇代離間計,有點高看蘇代的意思,本來秦國就是慘勝,趙國四戰之地,民風彪悍,再加上還有其他國家虎視眈眈,秦國從外部環境角度考慮,不敢繼續作戰。只不過後來秦王反覆,白起又太傲氣,不鳥秦王,最終導致秦國大敗,元氣大傷。
回覆列表
看描述應該是發生在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發生在秦、趙兩國間的長平之戰,最後以趙國失敗告終。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雙方先後換主將,秦國白起換掉王齕,趙國趙括換掉廉頗。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趙括將軍最後戰死。後來笑他紙上談兵(那時候還沒有紙)。
是以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雖然這場戰役成功了,但是被稱為慘勝。
當時秦軍不斷增兵,到達長平有百萬之眾,大大消耗了秦軍的實力,算是全民皆兵了,當時農業收成少,勞動者減少,糧食用量變大,使秦國有點到崩潰的邊緣。最後的結果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好,以戰死35萬軍隊滅掉趙軍45萬,所以稱為慘勝。
雖然趙國元氣大傷,但是沒有被滅掉的地步,李牧手上的軍隊幾乎沒有動,而且秦國經過一戰消耗了太多的國力。
秦國也想滅掉趙國,長平戰之後的邯鄲之戰,秦攻趙被打得大敗,另外,此時的秦軍統帥不是白起,而是五大夫王陵,白起因不同意繼續進攻趙國而被解職。
邯鄲之戰以後秦國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佔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魏國,楚國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故秦接受趙和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