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幻中詩

    在中國古代的規矩是比較繁瑣的,跪拜禮源遠流長。下跪是分不同的人還有場合的,古人在進行會客、講學、喝茶、宴會等社交活動時,習慣跪在席子或者榻上,那時叫“坐”,有個成語叫“席地而坐”就是這個意思。

    跪坐時,對身份地位貴重的人表達尊敬時,就彎腰低頭,手自然扶地,這在當時不算什麼低三下四,只是一種傳統禮儀——日本今天的跪禮就是沿襲自中國古代。

    大臣見皇帝上奏時,古代的變化大體如下:先是君臣互相跪坐,君居中;椅凳(胡床)發明後,皇帝坐凳子上,大臣跪坐地上;到了宋朝,皇帝坐在更高的龍椅上,大臣變成站立上奏;真正跪著上奏的,起始於元朝。

    其實中國的跪禮一直都是雙膝跪地,只有在軍營裡才會有單膝跪的,單膝跪拜乃是軍禮的一種,因有甲冑在身,可免去禮儀,亦是昭示皇帝的仁厚。但是,一般朝覲武將也是不穿盔甲的,也是要雙膝跪地,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但到了清代,大漢禮被悔,滿族禮儀對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到國家軍政,小到衣食住行、舉手投足,無不做出詳盡的規定。

    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務是中國封建禮儀的最大特點,因而禮儀中處處體現著尊卑差別。而足以顯示這種尊卑的,恐怕要屬跪拜之禮了。封建社會,臣子見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百姓見官員須先行跪拜;下級官員晉見級別相差較大的上級時要行跪拜禮;子孫晚輩拜見長輩要跪地磕頭請安;祭祀祖先當然也要磕頭。

  • 2 # 大海與魚0H4o

    邵氏聞見後錄》宋·邵博

    自唐以來,大臣見君,則列坐殿上,然後議所進呈事,蓋“坐而論道”之義。藝祖即位之一日,宰執範質等猶坐,藝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質等起進呈罷,欲復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為故事。

    史稱一朝的開國帝王為藝祖,這裡所說的藝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

    自唐代以來,大臣見君,都是排坐在殿堂上的。君臣一起商議各方呈報上來需要解決的事,頗有“坐而論道”的古風。趙匡胤即位的那天,宰相範質等還是坐著的。趙說:“我眼睛昏花,你們可各自拿了文書就近給我看。”範質等紛紛站了起來進呈文書,完了回去想落座,發現宋太祖已暗中命令侍者撤去了他們的座位。自此,君臣共坐商議國事,就成了以往的事了。

    唐以前是臣與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則由坐改為站立。元朝進一步發展為臣下跪著向坐著的皇帝察復,明清沿襲而不改。

  • 3 # 小奔說史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喬治·斯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清國,這是歐洲政府首次向清朝派出正式使節。第二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的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受到直隸總督的熱情歡迎,送上大量禮物食品。

    不過,在沿白河前往北京的路途中,一路所見所聞卻讓英華人感到無比震驚:

    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以及清廷政治上的專制、黑暗和野蠻。

    尤其是清朝政府對使團規定的跪拜禮更是讓英華人深感屈辱:

    所謂三跪九叩即,雙膝跪地下三次,磕九個頭。據《周禮》記載,古代跪拜禮有九種: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親眼所見的事實,讓這群英華人對中國文明的敬意和好感蕩然無存。英國使團副使斯當東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認為,

    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是“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困的土地,不是社會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最大的矛盾爭執點在於是否要行叩首禮。

    8月9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

    在當時的歐洲,見到自己的國王是單膝下跪。如果見到外國國王,一般是鞠躬行禮。

    然而在清朝的眼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有的使臣都必須向清朝皇帝行禮。

    這就是一個落後的所謂天朝與一個西方國家的衝突。

    9月13日,使團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再度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本來也沒有大臣向皇帝叩拜的規矩,陳寅恪先生曾經說過,“唐之事近於古,宋之事近於今”,康有為對中國君臣禮儀的演變總結道:“漢制,皇帝為丞相起,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宋乃立,惟元乃跪,後世從之。”

    大臣不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即起源於宋,宋代邵博在其著作《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可以作為佐證:

    自唐以來,大臣見君,則列坐殿上,然後議所進呈事,蓋“坐而論道”之義。藝祖即位之一日,宰執範質等猶坐,藝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書來看。”質等起進呈罷,欲復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為故事。

    史稱一朝的開國帝王為藝祖,這裡所說的藝祖,是指宋太祖趙匡胤。

    意思就是,自唐代以來,大臣見君,都是排坐在殿堂上的。君臣一起商議各方呈報上來需要解決的事,頗有“坐而論道”的古風。趙匡胤即位的那天,宰相範質等還是坐著的。趙說:“我眼睛昏花,你們可各自拿了文書就近給我看。”範質等紛紛站了起來進呈文書,完了回去想落座,發現宋太祖已暗中命令侍者撤去了他們的座位。自此,君臣共坐商議國事,就成了以往的事了。

    可見,唐以前是臣與君共坐,到了宋朝,皇帝仍坐,大臣則由坐改為站立。

    至於野蠻落後的元朝,更是把大臣視為可以隨意生殺予奪的家奴,大臣只能下跪著向坐著的皇帝察復,明清沿襲而不改。

    上行下效,無數華人從出生那天開始,最為熟悉的禮節就變成了跪拜,跪天跪地跪皇帝跪老爺……

    對於馬戛爾尼堅決不肯磕頭,80歲的乾隆皇帝大為光火。

    他在上諭中怒氣衝衝地寫道:“似此妄自驕矜,朕意深為不愜,已令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

    最終,乾隆皇帝拒絕了英華人的通商請求,已經被叩開的國門再次被關上,滿清王朝就此永遠失去了與世界先進文明接軌的機會。

    乾隆之後是嘉慶、道光,滿清王朝繼續鎖國閉關,依舊做著千年不變的天朝上國美夢,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才被英華人用堅船利炮打碎。

    在英國策劃鴉片戰爭的過程中,馬戛爾尼使團中年齡最小團員,13歲的小斯當東,已經是英國下議院議員、爵士。正是他在下議院竭力鼓舌,力主進行鴉片戰爭。

    不過,當中國一步一步陷入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之際,滿清的皇帝們,所害怕的,仍然是洋鬼子不肯叩頭這個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訂《天津條約》時,咸豐帝最為頭痛的是公使駐京問題。

    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尊嚴的侮辱。

    作為一個天朝上國的皇帝,外華人前來覲見,卻不行跪拜之禮,這樣一來會不會在全華人民面前失去威信。

    在人民起義烽火雲湧的當口,咸豐帝很希望樹立起自己的威嚴。他一直認為,按照天朝慣例,只有朝貢國使臣才能入京,並且一切禮儀都是按照中華禮制。現在列強卻公然要違犯這種禮制,那他只能拒絕簽約,選擇開戰。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圓明園被焚燬,咸豐跑到承德避暑山莊,最終死在那裡。

    他終於再也不用糾結外華人不肯磕頭這件事。

    大清,卻徹底滑入了半殖民半封建地的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理學:人的一生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怎麼去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