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爸媽學院
-
2 # 安米心理小課堂
什麼是瞭解自己?
就是一個人對於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係都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說白了就是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同時,人們也正是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在埃裡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並不是一種簡單經驗“累加”,而是“整合”。在結識了不同的朋友,嘗試了各種型別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規劃未來、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背後那些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麼,那些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我們,或者那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想要更好地認同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不斷地、勇敢地做出新的嘗試和選擇。自我認同是人們在不斷地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有時我們會以為,找工作或者找物件等等的嘗試,是一個“展現”自我認同的過程——我找的工作/物件反映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的喜好、我的價值。
但其實,在我們還在尋找自己的階段,尤其對於成年初顯期的人而言,去做出嘗試或選擇,更是一個“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無論喜歡或不喜歡,在每一次做出嘗試/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離了解自己更進一步。
-
3 # 米樂圈學院
東方哲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西方哲學“認識你自己”。
心理學在100多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藉助科學研究的思維與工具方法,較為系統全面與清晰的描述出了不同心理型別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方式,也有著不同的人生成長髮展軌跡。
比如,哲學家型心理型別(INFP),內向、直覺與情感功能強,關注人文,落地性弱。
6歲,第一功能,也就是情感功能發展;12歲,第二功能,也就是直覺功能發展;25歲,第三功能,也就是感覺功能發展;45至50歲,第四功能,也就是思維功能發展。
對於哲學家型心理型別的人,第一、二功能,也就是他的優勢功能;而三四功能,也就是他的劣勢功能。
在人們不同心理型別不同心理功能的發展期,心理學家澄清出了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外在,我們與世界互動;內在,我們拓展自己的功能成長。
比如,一二功用的發展與完善,讓我們形成了一條接收與處理資訊的閉環。於是,25歲前的我們,自我獨立性已經開始不斷髮展與完善。可是,一二功能的閉環,讓我們只能止步於優秀,想要達到卓越,還必須發展三四功能。第三功能的發展,非常的困難。有非常多的職場人,在23、24歲開始產生迷茫。可是,到了30多歲,迷茫變成了無耐,依然無法突破。
這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除了外部環境給予我們的止步不前,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第三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與使用。第三功能的發展,會讓原先接收與處理資訊的閉環,由一條增加到四條,個人能力成倍級提升。
如果把一二功能的發展,稱為人們在認識自己;第三功能的發展,是在戰勝自己;那麼,第四功能的開發,則是一個人在超越自己,並最終成為你自己。
四項心理功能全面發展的人,打破了情感與思維、感覺與直覺,對於我們人生髮展的禁錮與束縛。
如果在你的工作與生活中,你會常常遇到一個又一個相類似的問題,反覆出現。這不僅是外部世界在提醒你,需要面對與解決問題;更是你的內部世界在告訴你,你還需要認識自己、戰勝自己、超越自己,並最終找到那個久違了的最為真實的你自己。
-
4 # 原點E家學苑之財商
我們試著反向來回答這個問題。
人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瞭解真正的自己。
你瞭解的自己:在三歲和七歲之前被人灌輸和硬塞了很多東西,在20歲之前被社會和學校又複製灌輸了通用的社會規範和理念;等你開始有自我意識,準備瞭解自己,才發現根本找不到自己,或者,能找到只是個社會化的自己,價值體系、身份、地位等等都成為了自己的標籤和界定。
所以,等我們有了自我意識,我們拼命說要認識自己,結果,根本就找不到自己在哪裡?
道家的方法論很簡單:復歸於嬰兒。
你先回到空無虛靜,讓自己空白,然後再建立自己的心智構架,然後,學會清理你在20歲以前的心智模式和人格模型,然後,去升級它們。
然後,你才能說你有了自己。
我們以往的悖論是: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拼命叫喊著要認識自己。
是的,你只有擁有了自己,才能談得上認識自己和建構自己。
回到問題本身,怎麼去了解自己?我說的這個過程就是。
當然,沒那麼簡單的,這個回答只是告訴你了一個路徑和概要。畢竟,這是個哲學問題。儘管,問問題的人也知道這個問題很宏大,特意做了心理學的界定,事實上,心理學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心理學只是個工具而已。
延伸一些:思考一下道家講的無中生有。回到無,再去尋找有和重建有,稍稍有一點玄妙。
比如說,你要住進一個房子並把它變成自己的居所,你得把這個房間清空並重新設計和整理,把它們弄成你需要和希望的樣子,然後,你就可以把這個地方叫做心靈空間了。
從這裡開始,你對世界的認識就開始了。
我已經力爭講的明白啦!但誰知道,好像還是沒說清楚。
-
5 # 易行宜居
自我剖析+記錄+分析他人+記錄+以己度人分析偏差+總結記錄。
總之慢慢培養自我感知力,是快速瞭解自己的必備能力。
-
6 # 心理郭郭姐
挺難的,瞭解自己。
你可以透過跟他人的溝通,互動,反饋中去了解自己,因為溝通是一面鏡子,他人對你的反饋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你更好看清自己。當然也有偏差,所以要跟不同年齡層閱歷層交流。
學心理最大的優點是,具有反思能力,很多社會熱點,八卦新聞,感人事件,這一件件事您怎麼看的,怎麼想的,這就反應價值觀,所謂的三觀,不就是最好的瞭解自己嘛
還有就是找專業人士聊聊 心理諮詢不是有困惑或壓力找她聊天,可以透過OH卡,繪畫,沙盤等各種投射,幫您發現潛在的的自己。
-
7 # honest心理之家
有個著名的熱芬克斯之謎,提出的謎語是這樣的:什麼東西早晨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傍晚三條腿走路?謎底就是“人”。這個謎語很巧妙地描述了人的一生,那如果站在一生的角度認識自己,會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吧。
想認識自己嗎?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
1、我是誰?我有哪些興趣、愛好、特長?我是在一個什麼樣環境(家庭/地域/文化/民族/)生長的?
2、我如何評價自己?別人如何評價我自己?
3、我有著什麼樣與眾不同的人格?(性格/能力/氣質)
4、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是怎樣的?
5、我的智力水平是處在什麼程度?
6、童年對我的人生有過怎樣的影響?
7、我有著怎樣的自我防禦方式?
8、我有著怎樣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9、我在家庭、社會中居於什麼樣的位置?
10、我有哪些有別於他人的優勢?我又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11、我經歷過哪些重大生活事件?這些事件對我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12、我有著怎樣的思考與行為方式?
13、生活中哪些動機在推動我?(愛情/事業/價值/性/幸福/飲食/健康)
14、我的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意志力是怎樣的?
15、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是問題法,透過這些問題的回答來認識自己。
還有測量法。透過標準化的心理測量,來了解自己的心理結構、心理狀態。比如,智力測驗,人格測驗,成就測驗,投射測驗,心理行為評估,應激問題評估,神經心理評估,職業興趣測驗等等。
再有映象法。在具體社會性活動中,與人發生互動中,透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以及自己在其中的個體感受,來了解認識自己。這樣的自我覺察最大的好處是有助於人們進行很好的反思,進而更好的改進自己。
認識自己不是目的,認識自己最終就是去做那個更好的自己,人生就是在“瞭解自我-認識自我--開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昇華自我”的過程中,走完這平凡而又閃耀的一生的。學點心理學,助人自助!
-
8 # Hinewself遇到新自己
看向自己的內心,聽聽自己的心聲,你到底逃避,害怕什麼;真正喜歡,渴望什麼。
當你發現自己的好和不好時,就是你改善自己的時候。
不斷用上帝視角來審視自己,然後填補自己人格缺陷的部分,發揚自己優秀的部分。讓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內心更加充盈。
-
9 # 淡定蜻蜓TD
心理學說:人的一生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怎麼去了解自已?不錯,人若能瞭解自已就不會被別人忽悠,就不會上當受騙。做事就會成功,不會失敗。那怎樣瞭解自己呢?自已就是自身的肉體和靈魂的總和。自身的健康自己知道,透過醫院檢查就更清楚,自身有多少斤力氣自己也很清楚。這樣知道自己的體能就知道自己的工作效率。知道自己的肉身比較容易,要知道自己的靈魂有幾斤幾兩就難了。靈魂軟實力包括口才,眼力,腦袋反應靈敏度,社會意識,邏輯思維,及生存行事中的必須知識和經驗。靈魂的軟實力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在失敗中求證,在成功中積累。這就是一生中瞭解自己的過程。
-
10 # 靈風1
瞭解自己是個很艱難的過程,從生到死,少有真正瞭然自己的。凡人都有一個過分又過分的偏執,就是不能不敢不願正視自己,有些喜歡打扮的人,對著鏡子一坐就是個把小時,為的是把自己美化的好之又好,真有什麼缺憾過不去時,也寧肯化重金冒大險去修整它,何苦來著呢?不知是否知道“舉案齊眉"典故中的孟光,一個長的不甚好看的大齡女,沒人娶她,可她還非才俊梁鴻不嫁,君才知道了此事,壯其志向迎娶了她,由是坐下了傳頌至今的佳話。
瞭然自身實是不易,但必須要去面對,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一個反覆再三的過程,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融合的過程,對自己能瞭解多深融合就會有多好,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時時檢討自己的乏缺、反思自己的成敗、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這就是生命過程中的自我瞭解;“捫心自問”“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就是了解自已反觀自己融入社會自然的最好方法!過去年代有句很形象的話就是“別光拿著馬列主義的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這種人能是共產主義的真實信徒嗎?
-
11 # 你的新歡我的舊愛
想要了解自己,就得有勇氣去直面過去、直視當下、接受批評、更有不懼未來的心態,然後你在靜下心來,問問內心的自己現在的你是什麼樣的,將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想要什麼,,你想走什麼樣的路。但是想要自己找答案真正的去了解自己,其實很難。人生這一路,其實都是春夏秋冬,隨著時間的變遷,隨著歲月的更替,都在不斷地改變,有人變得更優秀了,有人一成不變。有人一生轟轟烈烈,有人一生內心富足。瞭解其實就是在迷茫中尋求答案,就好比你看到了一片花海,你覺得很漂亮,但如果我問你那一朵最漂亮,你也回答不出來,因為看不出來。所以不要刻意的去尋找答案,無意中展現在別人面前的你就是真正的你。
回覆列表
1.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認識你自己”,哲學家蘇格拉底則常用這句話教育弟子。其實,人的一生,說到底,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過程。
2.童年時,少不更事,基本都是被寵、被呵護的,你會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可以童言無忌,可以釋放自我;少年時,你想要衝破各種束縛,衝動而任性,不考慮後果,你會以為自己是這個狀態的;成年時,你發現你只考慮自己是不行的,你還得顧全大局,顧及他人與家庭;老年時,你可能會發現你只需要考慮自己了,天大的事兒在你眼裡,也如芝麻大小。認識自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份事業、有一個家庭、有些許好友,有時你忙忙碌碌,有時你消閒度假,有時你遭逢意外,其實這些都只不過是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
3.你不需要專門去尋找時機、尋找地點、尋找夥伴去認識自己,在每一個時刻都是你認識自己的機會。
4.你會讀許多的書,書裡寫滿了如何認識自己的技巧及方法,然而,這些只不過是作者認識他自己的方法,你可以透過閱讀了解作者認識他自己的過程,然而,你若要認識你自己,則需要放下書本,回到生活,透過自己的實踐來了解自己。
譬如,此刻,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想要認識自己?透過認識自己,我想要得到哪些答案? 譬如,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為什麼我的做法與別人不同? 譬如,我渴望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我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實現它? 譬如,發生這件事時,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反應?我內在發生了什麼變化? 譬如,你喝水的感覺,與我喝水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你無法透過我的感覺來了解你自己的感覺……
5.飯要自己吃,錢要自己掙,話要自己說,朋友要自己處,這些答案只能你自己給自己,沒有人比你自己更瞭解自己了,即使是諮詢師,也只是輔助你自己去尋找答案。解答問題的過程,你就瞭解了你自己。你怎可能在自己之外瞭解自己?你怎可能從別人那裡獲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