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策馬渡崖

    唐朝思想開放,民風彪悍,沒有倫理束縛(所謂的綱常倫理是從宋代才越發變態的),皇帝不僅可以接盤爸爸的妃子(唐高宗與武則天),也可以笑納兒媳(唐玄宗與楊玉環)。

    在這樣的風氣下,唐朝的各位公主也是出了名的脾氣暴不守婦道,有私通和尚的高陽公主,有廣養男寵的太平公主,還有弒父殺君的安樂公主。

    駙馬只是驢糞蛋蛋表面光,其實在公主面前地位很低的,不要被什麼醉打金枝誤導了,那純粹是藝術加工,駙馬如果真敢打公主,那就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試想一下,舉子們剛剛考中了進士,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心希望謀個一官半職,好好大展拳腳,實現胸中抱負,不料實在一表人才,被公主看上了,皇上一道聖旨賜婚,成了駙馬。

    看似皇恩浩蕩,其實是入贅,公主面前,還不是要你方就得方,要你扁就得扁。家有母老虎,不僅得忍得了早晚打罵,還得戴得了成打的綠帽。

    得,家庭不幸福,那就奮鬥事業吧。心裡想著,好歹也成了皇親國戚了,安排個一官半職還不是分分鐘。這時候外人就議論了,駙馬都當上了,還要什麼腳踏車,你就把公主伺候好了就行了,做什麼官。

    你看做駙馬的,家庭不幸福,前途被斷送,就混了個有名無實的駙馬名頭,這駙馬誰還願意做。

    歷數唐朝駙馬,最悲慘的要數裴巽了。

    裴巽年輕英俊,風度翩翩,娶了天生麗質、美豔無雙,但心狠手辣的蛇蠍美人的宜城公主。這裴巽做了駙馬還想納妾,又不敢提,於是在外面偷偷納了一房姬妾,日夜相守,盡享風流。

    正所謂“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宜城公主很快得知了此事,於是她一不做二不休,將駙馬與小妾一起抓來,割斷了駙馬的頭髮,割掉了小妾的耳鼻,然後她還做了一件殘忍至極也噁心至極的事,史書中的原話是:剝其陰皮漫駙馬面上。

    宜城公主割掉了駙馬額頭上的一塊皮,再將小妾的那塊皮粘在上面,然後又逼迫駙馬照常到廳上辦理公務。

    眾人見狀自然都是忍俊不禁,裴巽因此顏面掃地,只恨不能殺了宜城公主。

    後來,事情鬧大,皇帝大怒,將宜城公主降為縣主。不過從此以後,駙馬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年輕女子見到裴巽也都繞道而行,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宜城公主割耳割鼻。

    後來宜城公主死了,還得依例服喪三年(聽說過給父母丁憂守孝三年的,沒聽說過還得給老婆服喪三年,這也可能是不願意做駙馬的原因之一),本來以為終於解放了,卻一紙聖命下,又被迫娶了寡居的薛國公主。僅僅3年後,倍受壓迫的裴巽便一命嗚呼了。

    參考文獻:《新唐書》、《朝野僉載》、《古今譚概》

  • 2 # 漫卷詩書

    這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形成的一種“傳統”——“世族”通婚。某種程度上,唐朝的頂級世族“五姓七族”,壟斷了“士子”出身。

    唐朝的李氏皇族,雖然對外宣稱是“隴西李氏”後裔,但是,以“崔、盧、鄭、王”為首的“山東”世族,並不買賬。

    ①“隴西李氏”並非“傳統世族”,即使是他們追認的較近的祖宗——李熙,也因為在北魏孝文帝定世族時,騎著駱駝,星夜奔來,而被人稱“駝李”。但是,即使如此,還是來遲,並未被列入北魏一等氏族。②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即使是在第①關於李姓的“駝李”傳說為真,也有人懷疑,唐朝皇族李氏,並非有很大影響的隴西李氏一支。換句話說,唐朝皇室,為了提高身價,找了這個連他們自己都不太確定是不是的祖宗。

    唐朝自始至終,頂級世族是“五姓七族”。這其中,並沒有皇族李氏。當然,可以認為是皇家獨立,高於一切。但是,這是被逼的。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重新整理南北朝以來的《氏族志》,皇族李氏被置於“第二等”,讓李世民很生氣,當然也很鬱悶。說白了,傳統的世家大族,是不想帶這個“出身不明”的皇族李氏一起玩兒的。至少,定位的“傳統身份”仍然是不同的。最後,不得不強制干預,讓大臣重定世族。即便如此,有唐一代300年,出身於“五姓七族”的人,是不想跟皇族聯姻的。即使是沒落的支系也是如此,更別說聲勢正隆的分支了。

    北魏以來的傳統,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范陽盧氏世代為婚姻;趙郡李氏則與博陵崔氏世代為婚姻;范陽盧氏與滎陽鄭氏世代婚姻,隴西李氏與范陽盧氏世代婚姻,他們不屑與其他姓氏為婚。盛唐宰相薛元超曾不無嘆息地址:"此生所遺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屬於以韋、裴、柳、薛為“從龍”的"關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見“五姓”之影響。

    貞觀中,唐太宗無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說:"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為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當時,太宗多次發出包含迷惑與憤怒的質問:"吾實不解山東四姓為何自矜,而人間又為何重之?"

    唐高宗時,依舊打壓世家大族。甚至,以法律的形式頒佈禁婚令——"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婚姻。"結果依舊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們互相為婚,反倒在無形中增加了這些大族的資本:"其後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婚家",益自貴。"他們不僅蔑視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雖自稱出自隴西李氏,但受懷疑,且有胡化之風,不為崔盧所重)。

    到了中晚唐,唐文宗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鄭覃能把孫女嫁給皇太子,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官的崔某。為此文宗無語:"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時代的晚唐,人們的門閥觀念不僅沒有減弱,相反更為嚴重。

    再有一點,關於“唐朝士子”,還是要簡略說一下的。唐朝的科舉考試,尤其是進士,不是一般的難考,是相當難考。

    唐朝開了很多考試科目,初衷很好,以便選拔不同型別的人才。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明經”和“進士”二科。而“進士”,是所有考試類別中最難考的。難考到什麼程度呢?有時,一次只錄十幾人。與唐朝相比,後世的進士考試,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同進士”、“同進士出身”,簡直是爛大街了。唐時有語:“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30歲考中“明經科”,少年人,別得意,你這已經算很老了。50歲考中進士,別悲傷,你還很年輕呢。

    當然,唐朝的各科考試,從不同層面選拔人才,也會錄用相對多的人,而且較為合理。後世的人才選拔,幾乎只有“考進士”一途了。故此,唐人最重“進士”。

    如此一來,便導致一種結果。唐朝時期,魏晉以來,尤其是南北朝時形成巨大影響的世家大族,開始盯上了“進士考試”。科舉初期還好,唐朝初立,百廢待興,對各種途徑錄用的人才,都比較重視,基本上能做到一視同仁,只看能力,不看“畢業證書”。而且,世家大族也經歷了戰亂,很多是剛剛與李唐皇室合作,根據不穩。此時的各種考試,相對比較公平。尤其是後來最貴的“進士”,還沒形成比較優勢。

    但是,到了唐朝國家穩定之後,就開始有人透過各種關係染指“進士”考試。尤其是到了中晚唐,“進士”,簡直成了世家大族的私有品,少有寒門子弟考中。因此,很長時期,唐朝的“士子”,基本上是出身世家。這就回到了前面筆者所述,世族對李唐皇室的“貴族身份”的不認可、不接受,尤其是“五姓七族”出來的“士子”,是很不願意與皇室聯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會輕視江東猛虎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