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從飲食習慣上,看中西文化的差別?
6
回覆列表
  • 1 # 小蘭愛跳舞

    飲食是文化的先軀,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因此,歐美各國的飲食菜餚也就傳入了中國。從此,西餐就成為我們常常可以品嚐到的另一種口味。西餐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較長。早在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旅行時,就將某些歐洲菜點的製作方法傳入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後,各港口城市開放及各個租界的出現,西餐館隨之在中國出現,並得到了迅速發展。到了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中上層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熱潮,標誌中國西餐行業進了一步。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友好往來的國家增多了,西餐經營開始活躍起來,蓬勃發展。改革開放給西餐業送來了春風,陸續出現一些中外合資的旅遊飯店,引進了先進的西餐裝置及先進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飪水平,由此也更確定了西餐在中國飲食行業的重要地位。 從傳統上來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肉食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中國則主要從穀物中攝取熱量。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癌症,而華人不少營養缺乏、體質偏弱的原因。在烹調方式上,西方採用機器操作進行大規模化生產,要求營養、方便、快捷,中國則注重細火慢溫,把菜餚做得精細,以香誘食慾為特徵,以調和五味為根本,以色彩藝術為精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飲食環境和服務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潔衛生,要求整體上的有條不紊,提供全面優質服務,以其嶄新的設計、幽雅的環境、明快的格調,適應了現代生活節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廣大青年的新潮觀,從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歡迎。而中餐則藉助餐具和用餐環境的文化色彩顯示其獨特性,在服務方式上則不及西餐的細緻周到。西餐食品不斷向東方市場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現在,以美國麥當勞漢堡包、肯德基炸雞、義大利比薩餅、法國大菜、西班牙烤豬等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戶正領導著當今世界食品消費的新潮流。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式。首先上湯,然後上涼盤,再次上熱菜,熱菜一般分兩道,先上魚鮮類後上肉類,接著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後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調理更有自己的原則,口味搭配,營養搭配。另外,無論是加工細碎原料還是整個大的原料都特別考慮到人數的搭配,為分餐制打好基礎。烹調操作過程複雜,十分精細,講究原汁原味,有其獨到之處。 西菜的調味與中餐明顯不同,西菜包括烹製前調味,烹製中調味和烹製後調味,有的菜餚如煮雞蛋、英式嫩牛扒還由客人自調味。因為以肉食為主,使得鹽、胡椒成為西餐兩大基本調味品。鹽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膩,清除異味,提鮮保鮮。西菜講究葷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雞鴨魚肉等的維生素含量,蔬菜的纖維雖然人體不能吸收,但有助於人體胃腸蠕動和消化,葷素搭配起來不僅有利於消化吸收葷菜,更增加菜餚的營養,豐富菜餚色彩。根據地理物產、儲物時間及西菜烹調的廣泛使用率,洋蔥、胡蘿蔔、土豆成為最基本的3種蔬菜。冷菜需要專門技術,它口味清涼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導進餐,通常稱其為開胃前食。西式冷盤製作形式與中式拼盤有一定差別。它突出主料,講究主料原形和裝飾,主要形式有什錦組合式、素沙拉墊底的覆蓋式等。說到沙拉,它是西餐獨有的冷盤品種,有刺激性口感,有開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湯冷熱俱備,從原料上分有動物類主料湯、植物類主料湯、混合原料湯、海味湯、蘑菇湯;從形式上分有清湯、濃湯、奶湯和紅湯。西餐餐後甜品也稱做甜點,以甜為主,種類有煮燴類、酥皮類、炸制類、布丁類、冰糕類。有人會問,熱狗、三明治等與正餐的關係,其實這只是快餐食品,對西方人而言,這隻能是快節奏生活下的職業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飲食享受的。 儘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不同的地域特徵,造成中西方迥異的飲食文化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並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中西方飲食無論是個性變化多麼豐富,總是具有相對穩定的共性。就當前國際飲食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中西方都在揚長避短,逐步走上互補的道路。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有可能瞭解;只有瞭解,才有可能發展。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新鮮的思想觀念綿延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 總之,西餐與中餐一樣,是一種飲食文化。西餐對於我們每天吃中餐的人來說是一種調節,能產生品味別樣的情調,瞭解一下異國飲食口味及風俗習慣,當你走進西餐廳,就會漸漸體會到了。

  • 2 # 小雨媽

    我覺得無論西餐還是中餐都可以吃出儀式感。

    西餐講究擺盤精美 蔬果搭配 色彩搭配,容易帶給人儀式感,但西餐多數在外面飯店吃,私密性不是很好。

    而中餐大多數人都會做,在家做幾個經典的菜色,配上精美好看的盤子做好擺盤,配上溫馨舒緩的音樂,在家裡更容易讓人放鬆和滿足。

  • 3 # 熙餐哥哥

    大家好,我是熙餐廳的小熙。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對中西美食文化差異的看法。

    比較中西餐的儀式感,就要說一說中西餐的就餐禮儀。具體禮儀做法,這裡不做詳細介紹,只說說兩者的差異吧。

    中西的文化差異,導致了就餐時習慣的不同。西方講究男士要紳士,女士要優雅,所以就餐時相對內斂,氛圍相對安靜。東方講究闔家歡樂,其樂融融,就餐時相對外放,氛圍相對熱鬧。

    之所以西餐給人的印象是儀式感強,我想還是我們對西方文化相對陌生,覺得這樣的進餐方式較為新鮮,再加上商家的包裝和宣傳,造就了西餐儀式感強的印象。其實說到餐桌禮儀,中餐真要講究起來,對比西餐只多不少。只是這種方式我們更加熟悉,習以為常。如果有外國朋友,可以去他家裡吃吃家常便飯,你會發現除了菜品不同,和在自己家沒什麼不一樣。那些複雜的上菜順序,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商業包裝,沒準哪天外華人吃了一次正正規規的中餐,來一次滿漢全席,會不會覺得中餐的儀式感更強呢?

  • 4 # 徐長卿是一味中藥

    西餐和中餐各有千秋,無論是儀式感還是文化上看,都各有各的精彩。

    一、儀式感上的不同

    1、西餐:盆碗碟都比較大,用的工具也多,刀、叉、調羹,還有白色的小桌布。

    以吃法式大餐為例:有前菜、主菜、甜品三部曲之分,飲料多搭紅酒。西方人追求浪漫,桌上擺放玫瑰之類的鮮花,或者點上蠟燭,燭光晚餐,如果有條件再放一些音樂。

    2、中餐:盆碗碟比較多,用的餐具有筷子和調羹。

    以酒席為例,有冷菜、熱菜、湯、主食等多重曲。飲料有白酒、黃酒、紅酒、各種甜飲。華人追求熱鬧,吃飯的時候少不了“敬酒、乾杯”,吹牛說笑聊家常。桌上滿滿一桌子的菜,沒有地方放鮮花和蠟燭,不需要音樂作為背景,也不需要浪漫。

    這個就是儀式上區別(也包含了一些文化差別)

    二、文化差別

    從中西方飲食習慣的差別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浪漫、獨立、安靜的氣氛;而中國的餐飲文化追求的是熱鬧、友愛、歡騰、喜慶的氣氛,就像我們對年夜飯的態度,圖的就是一個團圓幸福。

    現在創新型的餐飲文化就是中西合璧,之前去過一家餐廳,做粵菜的,也分了前菜主菜甜品三部曲,挺有特色的。

    總之,西餐雖然烹飪方式比較單一,但是其味道來說也挺不錯的。中餐烹飪方式多重多樣,工序複雜,同一個食材可以經過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各種口感的美味。

    作為華人,還是比較喜歡我們自己的餐飲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新賽季將打控球后衛,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