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潛龍初學者
-
2 # 滄海橫流A
轉子纏中說禪解說論語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楊伯峻: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錢穆:先生說:“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有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辯正自己的是非,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李澤厚:孔子說:“君子不追求飲食的飽足,不追求居處的安逸;做事勤勉,說話慎重,接近有德行的人來匡正自己,這可說是喜好學習的了。”
詳解:“可謂好學也已”,是“謂好學也可已”的倒裝,“已”通“矣”;“謂”,稱為;“可”,恰當、適當。符合什麼條件被稱為“好學”才是適當的?孔子給出瞭如下三大標準: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即“食無求而飽,居無求而安”。所謂“食色,性也”,“食”,指代人的所有慾望;“無求”,不貪求;“飽”,引申為慾望的滿足;“居”,在現實中當下的生存條件、環境,不單單指住房,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與之可謂隔代相應;“安”,安身立命。對慾望不貪求才是真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這是對君子“好學”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整天都想著“貪求”,用自己的慾望之眼來觀察世界,哪裡能看清楚世界?哪裡還有“好學”可言?注意,“無求”,不是故意放棄,故意糟踐自己,而是根據當下的條件適當的選擇。
“敏於事而慎於言”,即“於事而敏、於言而慎”。“敏”,假借為“拇”,大拇指,轉義為“印證”的意思;“慎”,通“順”,順應。通過當下的事情去印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這才是真正的“敏於事而慎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就”,盡、窮盡;“有”,現實的存在;“道”,使之行道,使現實行“聖人之道”;“正”,指事字,上一表示方向、目標,下足(止)表示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倚地走去,對於儒家、《論語》來說,這方位或目標就行“聖人之道”而成就之;“焉”,於此,在現實中。對現實究底窮源,使現實行“聖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這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以前的一切解釋,都是站在單純的所謂道德修養角度討論問題,這只不過些偽道德的把戲。按照這三位的解釋調教出來的人,是典型的道德廢物。每一個人,都是自足於天地,不需要假設一個上帝或道德的上帝來匡正。在“天地人”的結構中,其道德、行為等,都當下自足地呈現著,連企圖擺脫這種當下自足的呈現也只能是當下的,脫離了這個,一切都是沒意義的。
纏中說禪白話直譯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人,對慾望不貪求從而滿足,對生存的環境不貪求從而安身;通過當下的事情去印證,使得理論、言論順應當下的實際;對現實究底窮源,使現實行“聖人之道”而在現實中成就之,稱之為“好學”,是適當的啊。
-
3 # 昂首高歌散淡人
謝師友抬愛,
這句話出《論語.里仁》。訥於言,"訥",是遲鈍,在這裡是慢之意,即三思而後語,就是謹慎。敏於行,敏,是敏捷,快速之意。整句意為,君子說話要慢,要謹慎,行動要快,要敏捷。孔老夫子這句話正與馬克思的理論,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謀而合。凡事不去真刀實彈的戰鬥在第一線,就沒有發言權,就不是"君子"(合格的人)。只會誇誇奇談,滿嘴跑火車,將一事無成!即便偶有小成亦是僥倖,是夢,是幻境,只有神話小說裡才有。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孔子的“君子訥於言敏於行”這句話原文是:“君子欲訥於言敏於行”,其意思是地位高的人說話要謹慎持重,行動要靈敏迅速。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訥,言語遲鈍,這裡引申為說話慎重。
那麼,為什麼地位高的人說話要謹慎持重,行動要靈敏迅速呢?其原因大概是:⑴地位高的人出言容易,但是言出有影響、要算數,所以需要慎重,孔子稱為“訥”。⑵地位高的人做事,考慮因素多、舉動緩慢,所以要靈敏迅速,孔子稱為“敏”。
嚴正宣告:
-
5 # 明德書院
這句話其實是對君子提出了具體的兩項基本要求,一是嘴上少說話,說話要謹慎,提防禍從口出;二是手上多做事,要勤快,手腳麻利的做事。
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古文觀止》上說“做人要閒靜少言,不慕榮華利祿”。
從言語上來講,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會閉嘴。人的生命健康與口舌之爭自古不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出一入,就是一生一死的險象環生。自古至今,因言獲罪的人屢出不絕,最典型的如楊修之死。
從行動上來講,即行動即真理。有句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嘴上說得再好,也不如知行合一更給力。人的一生無非就是兩件事,說與做。時間對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壽命長的也就是3萬多天,如果說得多了,做的就少了,一個人只有珍惜時間多做事,多幹活,才能使自己長本事,有能力,本事是靠做事練出來的,做事就要動腦和動手,一個人有手藝是種能力,做是一個人本事和能力的象徵,有本事的人就是會做事的人。
-
6 # 葉好古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說話是謹慎遲鈍的,而做事卻是聰明迅捷的。
我們一般人說得容易,而做到卻很困難,說出口的話往往不能夠兌現。經常做些口惠而實不至的事情,這樣的做法就不是君子所為。
所以,當年子貢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回答子貢說:“先做到了,然後再說(這就是君子)”。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講古代的人是不輕易的將話說出來的,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沒有做的事情,不去誇誇其談,以說到而做不到為恥。
而我們現代的人以空口白牙的“空手套白狼”為榮,很多時候不光是口頭不作數,簽訂了協議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夠當真。
-
7 # 仁己及人
君子敏於言而訥於行是指的君子在某個特定階段的一個狀態,就是修出君子相的人,應當是行敏而言訥的。但是也不絕對。比如有些以護法為目的的,就可以說一些。但是也只是挑絕對正確,不會錯的說,比如讓人佈施,讓人持戒,讓人忍辱等等,還要分析受眾能否接受,因緣是否成熟。你說的人全都來反對你了,當然業障就上來了。否則造了口業,如果後果巨大的話,得不償失。所以我一開始就是讓人佈施和放生,慢慢化智慧,自己也去做一些,因為這兩個善法絕對不會錯的。當你有善根積累後,尤其是還唸經後,護法神會給你一些靈感。
人道造口業非常容易。而口業後果巨大。所以很多修行人。沒證到一定位置的話就是精進修行,不太說話,別人問他話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為何?他怕說錯。說錯了功德扣的太狠了划不來。所以靠精進成就。有些人許的是護法願,願力廣大,自身謹慎又謹慎,字字都斟酌很長時間。這樣的才說一些
所以你看,儒佛道提高自己的門類是不是都有某個階段很相似。對了。這就是修行的樣子。所以人乘天乘解脫乘,人成即佛成,都是有道理的
回覆列表
俗話講,不管你說的天花亂墜,如果不去具體實施,那麼一切都是天上浮雲。他這句話主要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馬克思也說過,世上哲學家們都在忙著如何解釋這個世界,可關鍵是如何去改造這個世界。
納於言而敏於行,社會上成功人士大多如此,並不喜歡誇誇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