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史春秋
-
2 # 天天故史匯
上黨郡如果投降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趙惠文王可能會接受,而決定秦趙兩國國運的長平之戰結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秦強趙弱當時的局勢整體是秦強趙弱,趙惠文王心中對於秦國還有一定的忌憚甚至畏懼。當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到秦國並被囚禁,楚懷王找到機會出逃來到秦趙兩國邊界,想要借道趙國回國,但趙惠文王因為懼怕秦國沒有答應,楚懷王被抓了回去。澠池相會時趙惠文王畏懼,也是藺相如和廉頗以國家尊嚴相勸才讓趙惠文王同意赴會。
外交方面的弱勢實際上就是軍事和國力上趙國差秦國一步。秦趙兩國的戰爭幾乎都是秦國進攻,趙國反擊,幾次的勝利也是秦國攻入趙國境內,趙國派出大軍進行驅趕獲得勝利,趙國幾乎沒有主動進攻過秦國。
趙惠文王會接受上黨秦王曾以十五座城的代價向趙惠文王索要和氏璧,趙國內部分析這件事,如果把和氏璧給秦國,秦國可能給十五座城池,可能不給;如果趙國不給和氏璧,秦國一定會以這個理由進攻趙國,當時趙惠文王不想把和氏璧拱手讓人,又擔心秦國的進攻,好在最後藺相如設法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又保住了和氏璧。也就是說和氏璧事件是一道選擇題,接不接受上黨郡也是一道選擇題,接受上黨郡,秦國肯定要攻擊趙國,不接受秦國則不會攻擊。以和氏璧事件中一趙惠文王開始的想法來看,趙惠文王心中很有可能想吃掉上黨郡這塊肥肉,又畏懼秦國的進攻而猶豫不決,但趙惠文王的手下文臣武將會勸趙惠文王接受上黨。
趙孝成王面對上黨郡的投降時,曾諮詢過很多人,其中就有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勝,趙勝是支援接受上黨郡投降的。而趙惠文王時期的 另一個重要文臣藺相如當時重病,沒有提供意見,但趙括要去替換廉頗了,藺相如卻不顧重病出面反對,可見藺相如相信趙國接受上黨郡是獲實利,並且能夠抵擋住秦國的進攻,起碼認為這件事不會導致嚴重後果,但趙括替換廉頗卻會導致嚴重後果,否則也不會出來反對了。趙惠文王時期,趙國武將有趙奢、廉頗等人,戰爭是武將們獲取功業的主要途徑,所以趙國的武將對於接受上黨是不會反對的。
有了文臣武將的支援和勸說,在加上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確實是個大蛋糕,趙惠文王很大機率會接受上黨郡的投降。
長平之戰的結果會大不一樣趙惠文王如果接受了上黨郡,那麼秦趙兩國之間很大可能不會爆發長平之戰。趙惠文王時期,一方面朝廷中武將還有趙奢,比趙孝成王時期選擇更多,另一方面,趙惠文王對於秦國的認識比趙孝成王更成熟。廉頗初戰失利後,秦趙兩國相持於長平,趙孝成王意圖透過和秦國和解結束戰爭,但沒想到秦國藉著趙國來使大肆宣揚,使得其他國家以為秦趙兩國和解,不再派兵支援趙國。
秦國在和趙國於長平一線相持後,秦國有兩手準備,如果齊、燕支援趙國,秦國就退兵,如果齊、燕不支援趙國,秦國就接著打,結果齊、燕兩國真的沒有支援趙國,很大的原因就是趙國派使臣出使秦國這件事導致的。以趙惠文王對於秦國的瞭解,肯定不會選擇媾和秦國,而會選擇從其他列國獲取支援力量,長平之戰的結果也就會大不一樣了。
-
3 # 漩渦鳴人yy
會接受上黨,但不會像趙孝成王那樣糊塗。
我一直在說,整個長平之戰最大的焦點就是這個上黨地區兒,上黨地區的得失,又關乎於接下來戰爭的命運,但趙孝成王接收上黨,那簡直就是在荒唐,上黨向他投降,他向全天下宣佈說上當是我的。與此同時,指派自己的叔叔,平原君跑到上當地區宣佈自己是上黨的主人以後之後,啥事兒都沒了。
但是趙孝成王沒有這麼做,為什麼他不聽勸。
他和趙惠文王,有什麼不同呢?趙惠文王在付澠池之會的時候,廉頗曾經告訴趙惠文王,說你如果在20日以內回不來,我就立刻另立國均價的話,秦華人想要用你來威脅我們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樣在古代你能想象嗎?這就明目張膽地告訴國軍說你如果出了事情,我就立刻另立新君吶,這簡直就是僭越,趙惠文王竟然認可了,而且在這之後還對廉頗為以重任。
趙孝成王的,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一手金山一手銀山,身上還穿著半紅半黑的衣服,所以他覺得這是大吉之兆,然後他手底下大臣說這個夢不吉利,他說怎麼可能不吉利,你別跟我在這兒瞎說。
趙孝成王在上黨之戰裡面最大的一個毛病是什麼?他把上黨之戰當成了自己的戰利品,認為有了上黨之戰的戰利品以後,自己就能夠成為趙國最英明的君王了,所以其他的人都不準動手,這是我自己的事情,國家豈容兒戲?你就不能把你這些戰功稍微分給一點兒你的將軍,讓你手裡面的將軍去拿下上黨,把軍隊開上去,這樣不是最保險嗎?你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趙惠文王雖然會和趙孝成王一樣選擇吞下上黨地區,但他不會像趙孝成王那樣傻,他會選擇把這份戰功讓出去,讓其他的將軍去接受這一份功勞!這樣才能夠穩妥,這樣才能夠治國,這樣才能夠讓其他人一起幫助你治理國家,集思廣益總比單打獨鬥要強得多!
回覆列表
若是趙惠文王的話,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上黨。
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二:
一、趙惠文王時期的趙國威震六國,此時秦趙相爭,趙國略佔上風。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之子,趙孝成王之父。
趙惠文王在位時期,趙國處於巔峰時期,他在位時期,繼承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下的國力底子,又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名臣名將的輔佐,國力強盛,威震六國。
趙惠文王在位期間,於公元前287年,趙國與燕、韓、魏、齊五國聯兵攻秦,迫秦廢除帝號,並收回秦國之前奪取的王公、符逾兩地。
前286年,趙國又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齊國從此一蹶不振。
此後廉頗多次攻齊,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秦趙兩國成為當時的絕對兩強。
而趙國也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廉頗也多次大敗秦國,使得秦國10年間不敢攻趙,成 為當時列國戰將唯一能和秦國武安君白起一戰的名將。
當時人稱趙國“嘗抑強齊40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趙國成為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
秦趙爭霸,未來必有一戰。
所以,若是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國君是趙惠文王,面對南韓上黨郡送上門來,一定會接受的。
二、趙惠文王死後,廉頗平原君等名將名臣仍在,他們也是主張接受上黨的。面對南韓上黨郡郡守馮亭的主動投靠,當時的國君趙孝成王曾召集大臣問計。
平陽君趙豹認為不能接受上黨,他認為“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秦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
但平原君認為應該接受,“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平原君的看法和趙孝成王的想法是一樣的,認為上黨十七城池落入趙國手中,是大利益,比百萬大軍辛苦攻城而不得實惠太多。
平原君也認識到秦國不會善罷甘休,但是他認為趙國有廉頗,廉頗雖然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是完全可以的。
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是沒有問題。
即便趙惠文王在位,平原君、廉頗等人的看法也是一樣的。
最終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主要在於臨陣換將,用趙括代替了廉頗,而其中趙孝成王中了秦國離間計也是重要一個原因。
若是趙惠文王很可能不會犯這樣的錯,秦趙長平之戰的結果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