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林4721
-
2 # 線上靈童
謝邀!可以說能讀懂《道德經》的人,肯定受益匪淺。但有三種人在《道德經》面前,猶如照妖鏡;只要他們對著《道德經》,那麼他們就會馬上原形畢露。1,骯髒的人,2,懶惰的人,3,有知識但沒有經驗的人。同時《道德經》還是人思想境界的標尺。也就是說,對《道德經》的理解越深,那麼思想境就越高(相反就越低)。
-
3 # 草原上的海王
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萬物應順其自然。與古代封建迷信,和固有制度是完美的結合。
-
4 # 問道華夏
我認為這句話很正確。我們華人重人教而輕哲思,重官道而輕天道,因此對於“中國哲學的鼻祖”“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語)老子,及其思想知之不多。
相反,在西方世界裡,老子的地位極其尊崇,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就曾經把老子與孔子這兩位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進行了一番比較,他在《哲學史·中國哲學》一書中說:“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孔子的哲學只是一種常識道德”,“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
美國著名哲學家史學家威爾.杜蘭甚至說:“除了老子《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書籍,而在老子《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源泉”。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時期,以周禮為綱領的貴族統治正面臨著全面瓦解,面對社會鉅變,各家各派都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但無不是圍繞鞏固封建君王統治而展開。而老子卻以高冷的眼光,給君主們開出了一劑君主“尊道貴德”“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猛藥。
老子因為出身史官,他總結了古代社會變革的歷史經驗,闡述了宇宙大“道”的豐富內涵,以及符合自然大道的“德”,同時把道、德、仁、義、禮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一整套治國、用兵、修身的最高標準。
《老子》創造了重要的哲學命題:道。認為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國家的興替盛衰,都是“道”在發生著作用。順道而為之則興盛,背道而馳則衰亡,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此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肆意妄為是造成一切動盪不安的根源。
“道”為客觀存在的,他是“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存在。《老子》是最早看透世間一切事物生髮變化根源的智者,這個根源就是具有辯證思維的“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有無相生,難易相成”,而且“反者道之動”,一切事物都是互根互化的,盛極必衰,衰極必返。“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具有樸素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出了社會動盪的根源,指出了由大亂走向大治的必由之路。
在那個尚處“崇天敬神尊天子”的時代,他提出“尊道貴德”思想,向天神和君主權威宣戰的,只有老子!所以胡適說老子是“革命家之老子”(《中國哲學史大綱》)
所以,老子寫《道德經》是用來開啟人類對世界認知智慧的說法是正確的,最後借用德國著名哲學家赫伯特.曼紐什的評價來概括老子的智慧:“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應當是老子和柏拉圖和,莊子和亞里士多德”。
-
5 # 玄齋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認為是港片《倩女幽魂》裡抓鬼擒妖的經典臺詞。很久以後才知道是先秦道家經典著作《道德經》開篇之語。
《道德經》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
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
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
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
誘惑呢? 我們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經》究竟是講什麼呢?我認為道=軌道=規律;德=認識;經=經天緯地=為=實踐。
《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子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裡,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
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
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被漢初統治者推崇為治國方針。在老子看來,高明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應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讓下屬和百姓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
安無事,而切忌用過多的條規制度來進行強制性約束,否則會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無為”的政策。要讓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安定大治,就像對待井水一樣,攪動得
越兇,殘渣敗葉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濁,最好的辦法不是去放什麼漂白粉之類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讓它自己慢慢平靜下來,這樣井水就會自然清靜了。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會推廣
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
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
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現今社會,生活、工作的腳步很快,壓力又大,人們的脾氣也隨著變得焦躁與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靜氣。心靜自然涼,生活、工作的情緒就會舒暢起來,效率也會
大大提高。不僅如此,善與柔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變得融洽,心情也會Sunny不少。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見解,以他虛懷若谷的氣魄,向世人闡述了怎樣為人處事,怎
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修養身心,怎樣求知,怎樣治國等等,告訴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必須遵循大道。《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鉅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
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
回覆列表
不是的,是對管理者的忠告。道德經他不是對所有的人類所提出的。是對管理人員提出的和忠告。他和孔子的儒學思想是不同的,因為孔子是辦學的,就是教育意義。老子寫的道德經是有含谷關的官員們向他請教,他才寫出來的。這就說明了,他是針對著管理者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