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夢專注者

    臺北時間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同授予William G. Kaelin Jr、Sir Peter J. Ratcliffe和 Gregg L. Semenza,以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生物體感受氧氣濃度的訊號識別系統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然而學界對此卻所知甚少。正是三位諾獎得主的研究揭示了其中的機制。

    為什麼氧氣那麼重要?細胞如何感知氧氣?氧氣濃度低了或高了,細胞會做出什麼樣的響應?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的機制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用?

    為什麼氧氣對生命體如此重要?

    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約為21%,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命需要依靠這些氧氣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人可以十幾天不吃飯,也可以幾天不喝水,但如果不呼吸氧氣,一般情況下幾分鐘就會死亡。(目前吉尼斯人類水下憋氣紀錄是22分鐘,普通人2分鐘都難。)

    為什麼氧氣那麼重要?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知乎生物學話題優秀回答者葉盛解釋說:答案就在於我們需要氧氣來完成食物的“燃燒”。食物中的能量物質正是透過與氧氣完成的氧化反應才得以釋放能量。從化學上講,這跟一塊木頭的燃燒是一碼事,主要的區別在於,可見的燃燒是一個劇烈的氧化過程,而細胞裡的“燃燒”是一個受控的緩慢氧化過程。

    原來,科學家研究發現,吸氣後,氧氣將由肺的主氣管經支氣管再到小氣管末端的肺泡(每個人的肺里約有7000多萬個細胞)。氧氣透過肺泡膜進入肺部毛細血管,其中大部分和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蛋白結合為氧合血紅蛋白。接著,動脈血液帶著氧氣從肺部流出,流經全身和身體組織中的營養物質發生反應。在反應過程中將消耗細胞中的氧氣,釋放能量併產生二氧化碳。隨著氧含量的降低,血紅蛋白又與氧分離,成為還原血紅蛋白。此時鮮紅的動脈血就變成了紫色的靜脈血,又流回肺裡。呼氣時,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的空氣,由肺泡經氣管排出。這一過程不斷迴圈往復,使生命得以延續。

    生命體如何感知氧氣濃度並做出應答?

    氧氣在地球上的分佈並不是均勻的,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越來越稀薄,氧氣含量也就越來越少。生物體究竟是如何感知氧氣濃度變化並做出應答的呢?

    科學界對氧感應和氧穩態調控的研究開始於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葉盛解釋說,當我們長期處在低氧環境時,腎臟就會合成EPO這種糖蛋白激素,進而刺激骨髓製造更多的紅細胞,以此來應對低氧問題。

    “另外,在低氧環境下,人體還會產生很多VEGF,即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這些活性成分會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從而促進毛細血管的生成,為組織和細胞送去更多血液,從而提供更多氧氣。我們看到一些高原地區生活的人們面頰潮紅,形成特色的‘高原紅’,就是這個道理。”上海交通大學外科學博士、知乎醫學話題優秀回答者傅士博補充說。

    20世紀90年代,此次諾獎得主Ratcliffe教授和 Semenza教授對人體調節EPO和VEGF的能力充滿好奇,決心找出這種反應背後的基因表達。

    經過實驗,他們首先發現了一段特殊的DNA序列,可以開啟和缺氧適應相關基因的表達。今天我們知道,細胞中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去控制基因表達,其中較早被人們所知的是轉錄調控因子。“簡單來說,在承載基因的DNA鏈上,位於基因上游的某個區域決定著這個基因的‘開’與‘關’,稱為調控元件。而有些蛋白質能夠結合到調控元件上,控制了基因的開關狀態,稱為轉錄調控因子,”葉盛表示。這段新發現的特殊的DNA序列就是與缺氧適應相關基因上游的調控元件,被命名為低氧應答元件。

    隨著研究的深入,兩位教授成功找到了與低氧應答元件配合的調控因子蛋白——低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HIF-1)。具有轉錄因子活性,即具有控制基因表達的能力,它的表達水平受氧氣含量的影響。後來的系統研究發現,HIF-1管控著多種基因的開啟,除了促進紅細胞合成的EPO之外,還包括促進血管生長的VEGF、促進細胞攝入葡萄糖的葡萄糖轉運蛋白等等。

    生命體如何調控HIF-1水平?

    研究發現HIF-1是時刻都在產生的。那當離開低氧環境,不需要低氧環境下才需要的複雜適應時,身體如何處理多餘的HIF-1的呢?

    本次諾獎的另一位得主Kaelin教授揭示了其中的機制。

    當時Kaelin教授正在研究馮·希佩爾-林道綜合徵(Von Hippel-Lindau disease,VHL綜合徵),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這種疾病是由VHL抑癌基因發生突變所致,患者的一個最大特點是腫瘤內有大量的新生血管,而且體內的EPO和VEGF表達水平異常的高。

    “所以Kaelin教授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疾病是否與生物的缺氧適應反應有關呢?

  • 2 # 魏鋒

    “氧氣感知通路,其實說的就是我們人體的每個細胞,能夠感知它生活的環境中有多少氧氣。細胞感知氧氣濃度對各種正常的生理活動,比如胚胎髮育、鍛鍊身體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氧氣感知通路,細胞就不能對很多行為,包括外界和內部的環境有明確的感知,從而做出調整,它對我們的生活非常的重要。”

  • 3 # 許科雲

    如何通俗地理解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細胞是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

    這個話題不是非醫學專業人員能讀懂的,通俗的講就是美、英兩國共三位醫學專家對人體細胞對氧化的感應和適應,在前人的重大發現和理論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用理論進一步證實了人的肌體有氧和無氧缺氧的生理變化。

    動物可耐缺水缺食,但兩分鐘以上無氧就會因缺氧青紫致死亡,這就象電腦中的電子,不可缺少,而氧的重要作用也一樣,氧在人體細胞中的作用也相當於助燃劑,人的肺吸入氧氣後要與細胞的血紅蛋白相結合,(因為每一滴血都要經過肺迴圈),這就是火燃燒必須供氧一樣,所以你就理解細胞缺氧就不能"燃燒"吧!人的身體機能缺氧就不能代謝(運送營養物質),三位專家就就證明了細胞對氧不足時的感知和耐受能力,而進入適應調節的本能。你平時看到肺心病人手和臉青紫,就是肺的毛細管痙攣通氧氣不足的原因,殺豬時放出的血開始有紫黑色,擺放幾十分鐘後會變成鮮紅色,這就是氧氣的氧合作用。我們讀了本文的收穫就是今夜起不能再關閉門窗睡覺了!

    如果你跑快了氣喘臉變青證明肌肉的耗氧量不夠了,要喘氣為多吸氧,人到病重和進入西部高原要吸氧,可見氧對細胞的重要性。為什麼高原地區的人們能運動,我們海撥低的人們不能在高原地區運動,這就是一個適應問題,而這三位醫學專家能獲得醫學研究理論的諾貝爾醫學獎,就是圍繞這個細胞能感受到缺氧時又能自身調節的理論話題研究的。細胞的感知也象人受涼了,身體機能感知了,就會發熱保護肌體,所以人的發熱和咳嗽都是肌體感知的自我保護功能。

    其實這個話題早被人們發現和利用,比如肝癌區域性腫瘤,向腫瘤注射一種阻斷劑,醫學上稱餓死癌細胞,實際就是阻斷癌細胞的氧供應,無氧便會停止生長被吸收代謝而好轉,這些理論只是沒人去專攻和研究寫下論文,最後的功勞歸功於他們三位。

    他們的成績只是發現和理論,利用這個理論去研製出相應的藥物,對腦,心,腎臟,血液病變的治療,特別對攻克癌症的治療有了理論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最近總找伊朗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