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石虎山大王

    朱元璋為何不殺元順元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最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成功的打敗了其他格局軍閥,統一了天下。朱元璋有不少得力干將,比如徐達,常遇春等人。元順帝昏庸無能只顧貪圖享樂加上百姓受災害,使得元朝天怒人怨。朱元璋順應民心帶領人們一直攻打到了元朝的首都。然而最後元順帝卻逃脫往北方去了。朱元璋為何不殺元順帝,在歷史上引起了許多猜測。 徐達接連兩次放走元順帝,使常遇春極為不滿,憤怒的常遇春上書朱元璋報告了此事。但是朱元璋卻並沒有責怪徐達。 其實對於放走元帝這等大事,徐達也是不敢自作主張的,後世有人考證,徐達放走元帝應該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 因為如果元帝被捉,如何處置將是個大問題。蒙古人統治中國近百年,元帝畢竟是合法皇帝,在君臣觀念極重的古代,造反被視為大逆不道。若元帝主動出逃,讓出天下,朱元璋便可大肆渲染“明興元亡”,明朝建立的政治合法性。 事實上,元帝也並沒有讓人失望,其主動棄城而去,朱元璋認為他“知順天命”,便封其為“順帝”。 從戰略上講,一旦元帝死守大都,困獸之鬥下,明軍即使勝利也是慘勝。況且一旦元帝被圍,黃河以北勤王之師必定源源不斷向大都集結,若放元帝北逃,北方數十萬元軍群龍無首,士氣必然大降,對後續的征討也極為有利。 朱元璋為何不殺元順帝,其二還有一定政治原因的。首先元順帝所代表的蒙古族在北方塞外長期存在,根深蒂固。即使元順帝被擒,蒙古族人也未必會臣服,而且還有可能引發蒙古人的仇恨心理。其次元順帝本身為宋朝末期漢族人的血脈,當然這只是一個民間傳聞,但是朱元璋仍然考慮這一點沒有對元順帝趕盡殺絕。這也是為了安撫民心,顯示朱元璋的仁慈。最重要的一點,元順帝活著在塞外仍然維持政權,可以一定程度上維持蒙古族的和平局面。朱元璋在當時是沒有實力征服塞外的蒙古族的。他對元順帝的網開一面即使不會得到元順帝的感激,但至少在當時元順帝昏庸是沒有能力發展實力和朱元璋對抗的。這樣朱元璋的政權建立有了保障。 其三朱元璋為何不殺元順帝的原因顯示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瞻遠矚的軍事眼光。當時歷代王朝,都有善待王朝君王的傳統。朱元璋想要得到人心同樣不想違背仁義,因為他明白如果殺了元順帝雖然能短時期順應民心,但他從此就揹負了一個弒君造反的罪名

  • 2 # 李論

    不是朱元璋放過元順帝,而是朱元璋根本吃不掉北元。朱元璋一共進行了九次北伐,應該是鐵了心的北伐,可是卻無法吞併北元。

    北元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國土面積394萬平方公里,人口139萬人。馬背上的蒙古人幾乎人人天生就是最優秀的騎兵。

    憑藉自身實力,北元也數次南侵,雖有復國之意,而事實上只是幾次“打、砸、搶”而已。

    明洪武四年,徐達親率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北元,號稱“三道並進,以清沙漠”。此次出征,一代名將徐達折戟大漠。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抱憾終身。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在統治了“漢地十八省”的傳統疆域後,又向盤踞在東北地區的元朝殘存勢力進行了武力討伐!將幾乎所有的蒙元勢力都逐回了他們的發源地——蒙古高原及西域一帶!

    歷史上有沒有朱元璋“放過″元順帝的事呢?這是存疑的!因為假如朱元璋真想與元順帝分別治理長城南北的話,也就不必屢次“越長城、跨大漠”向北元朝廷開戰了,最後更是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殲滅了元廷嫡系力量。

    題目中所設立的“朱元璋放過元順帝”應該是指,朱元璋在令大將軍徐達北伐時,指示徐達不必對元順帝趕盡殺絕吧?事實上元順帝是“主動”放棄大都,撤往開平的!也可以說是被徐達給逼走的。

    在明朝剛剛建國時,如果北元朝廷的元順帝仍在,則北元朝廷尚可維繫。蒙古各部便也有所制約。倘若元廷即刻覆亡了,那麼整個漠北統治秩序都將崩潰和混亂。這反而不利於明朝對“殘元”勢力,進行可預測性的戰略規劃。

  • 4 # 歷史八卦社

    題主想問的是朱元璋為什麼讓元順帝逃到塞北吧。實際上,關於這一點,確實很有趣,因為在洪武元年收復大都的過程中,明軍確實有大機率能夠攔截到元順帝,但卻錯失掉大好時機,關於這一點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01

    早在吳元年即將北伐之時,朱元璋向諸將詢問北伐事宜,“今欲命諸公北伐,計將安出?”

    而常遇春的意見是如今南方已經平定,兵多糧足,可以以百戰之師直搗大都,等收復大都後,再以高屋建瓴之勢拿下其它地區。

    常遇春這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因為元廷內部的形勢是支強幹弱,精兵都掌握在山陝地區的軍頭手裡,大都空虛,所以採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很大機率可以成功。但這僅僅是從軍事角度。

    朱元璋作為一個政治家考慮的則更加全面,或者說是保守。

    朱元璋說:元朝建都大都百年,必然城池堅固。如果按照你的策略,倘若不能立刻攻破大都,而是頓兵城下,到時候身處敵境,糧餉不繼,而元廷援兵四集,就有被包餃子的風險。

    朱元璋繼而提出了自己的戰略,先取山東,去其屏障,再定河南,撤其羽翼,繼而拔潼關而守之,這樣等於說是關上了陝西李思齊等人東出的門戶。如此,大都就跟被剝光衣服的花姑娘一樣,任你予取予求。

    朱元璋一錘定音,定下了北伐的基調,同時也為與明朝國祚同始終的北方邊患埋下伏筆。

    02

    洪武元年六月初一,彼時的明朝已經收復了山東跟河南,徐達到開封謁見朱元璋,商量攻取大都事宜。

    朱元璋問徐達:“今取元都,計將安出?”

    徐達回道:“如今我們已經平齊魯,下河洛,蝸居山西的王保保逡巡不前,只敢觀望,而且潼關我們也拿下了,佔據陝西的李思齊等人狼狽西竄,大都朝廷的外援已經全部斷絕,只等著直搗黃龍了。”

    但是朱元璋在這個時候,仍然表現的很沉穩,甚至沉穩過頭了。他先是說河北地區一馬平川的,有利於騎兵作戰,騎兵可是蒙古人起家的根本,叮囑徐達注意。

    然後又給徐達提出建議,先別全軍壓上,不如派一部精銳偏師,沿東線直取大都,而徐達則回答道:“臣慮進師之日,恐其北奔,將遺患後世,必發兵追之”。

    徐達的意思是打下大都是其次,主要是怕元順帝跑路啊,只有全軍壓上去,把元順帝堵回來,這樣才能永絕後患。

    面對徐達的擔憂,朱元璋的回答卻很“假大空”,充滿著玄學。

    “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氣運之盛,理自當興;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但其出塞之後,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擾耳。”

    朱元璋拍板了的決定,徐達只能照辦。七月二十八日,徐達佔領通州,這個時候離大都只有咫尺之遙,如果按照徐達之前的謀劃,早該一股腦包圍大都了。但可能是由於朱元璋有言在先,徐達的舉動開始保守起來,他在通州整整停留了三天,忙著修城牆,只是派了哨兵在大都城外遠遠的偵查,結果“不逢敵兵,城上亦無旗幟,疑其有伏兵而回”。

    事實上,要是遇到敵兵才稀奇了。因為就在徐達佔領通州當天,元順帝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就已經帶著老婆孩子一大群人北上逃亡開平了。

    03

    如果徐達在佔領通州後馬不停蹄直搗大都,大機率能把元順帝堵在關內,畢竟元順帝老婆孩子一大家子速度太慢,但是由於朱元璋在戰略上的保守讓徐達投鼠忌器,以至於錯失了抓住元順帝的最佳時機。

    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本著“其成其敗,俱繫於天”的“佛系”心態“放”走了元順帝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落選巴西國家隊的球員很多,為何巴媒只對帕託和奧斯卡中超兩大外援怒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