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眉山蘇夫人,宋朝的天空會黯淡很多
這個提問稍微有點問題,改成蘇家為什麼能“一門父子三詞客”更好一些。至於為什麼要修正提問,讀完本文自會了然。
在蘇軾、蘇轍的成長過程中(成年以前),母親蘇夫人程氏的影響巨大,充分彰顯了中華母教這一優秀傳統的巨大力量。我甚至覺得蘇夫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要超過蘇洵。
在程氏對蘇軾兄弟中,有一件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
我們先把思緒溯回到東漢。
範滂是東漢時期的名士,曾被舉薦為孝廉、光祿四行,擔任過光祿勳主、郡功曹等職,任職期間不畏奸佞、反貪治腐,後被誣陷指控為“黨人”結黨。
範滂清正而有氣節,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可以說他的一生都都批判權貴、奸邪,因此禍及於身。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宦官專權,大誅黨人。
範滂雖然賦閒在家,也未能倖免。督郵吳導奉詔索拿範滂,來到汝南,不忍下令,竟伏床大哭。
範滂知道吳導必定是為自己而來,於是主動前去投案。縣令郭揖大驚,丟棄印綬,要與之一起逃亡。可見範滂的名聲之大。
範滂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範母來與之訣別。範滂說::“弟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家父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母親)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與兒子死別,誰不悲痛欲絕?老夫人卻強壓悲痛,說出一番擲地有聲的金石之語:“汝今得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令名”“齊名”之說,不過是說給外人聽的,母子二人心裡都明白:範滂是為春秋大義赴死,重於泰山!
這是範老夫人對兒子最後的教育。生而為人,受教成人,當以道義自命,與宵小為敵,即使為此付出性命,那也是捨身成義,殺身成仁。
是以,範母不後悔,範滂亦不後悔!
於此可知,範滂為何不與縣令共逃,因為範母教育的孩子,從來都不是苟且偷生之輩!
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敘述這件事,因為它對蘇軾和蘇夫人程氏發生過直接的影響。
範滂生於137年,蘇軾生於1037年,範滂比蘇軾整整大了900歲。可貴的是,無論是900年後的宋朝,還是1900年後的今天,範老夫人這樣的母教,在中國從未斷絕。
蘇軾十歲時,蘇夫人教他和弟弟蘇轍讀《後漢書》,讀到範滂傳時,蘇夫人慨然太息。
於是,在範滂別母近900年後,在宋朝最卓越的天才蘇軾與母親之間又展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對話:
蘇軾:孩兒若做範滂,母親大人是許之還是不許?
蘇母:你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母嗎?
這場大義凜然的對話對蘇軾影響太深了,此後這個聰慧異常的兒童,便“奮厲有當世志”,也就是廓清天下之志。
蘇母喜曰:“吾有子矣!”
在蘇軾從政後,這一事件的影響愈發顯現出來。
對蘇軾兄弟的教育,蘇夫人是認真的,她直接參與,深度參與。
蘇軾六歲入學,其時蘇轍四歲。兩年後父親蘇洵進京考試,落第後又去江淮一帶遊歷。因此這幾年讀書的黃金時間,蘇洵對兒子的教育,基本是付之闕如的。撫養兒子的重擔便落在蘇夫人身上。
蘇夫人乃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知書達理,一生喜讀書,且皆識其大義。兩個兒子的讀書,庠序之教外,夫人猶親自教之。
可見,蘇夫人教孩子讀書,不但重視文辭章句,更以氣節激勵,端的是卓然不凡。
但蘇夫人並非那些死讀聖賢書的古板之人。她儘可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自由、寬鬆的家庭氛圍。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道:
這不禁讓人想到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的經歷,他和表哥逃學去大自然裡玩耍,“到日光下去認識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萬匯百物的動靜”。沈從文稱之為“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蘇軾兄弟在學習之餘,也經常閱讀自然、人生這兩本大書,不同的是,蘇軾昆仲比沈從文兩個讀書更用功。
蘇夫人提供的這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教育氛圍,這種不戕害心靈自由的教育,產生了顯著的效果。蘇軾、蘇轍成為同榜進士,且蘇軾會試第二名!
實際上,蘇夫人不但成功教育了幾個孩子,還把丈夫蘇老泉一併教育過,讓他下定決心走上正途。
我們都知道,蘇老泉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之前也開了蒙,讀了書,但仗著聰明不認真讀,性子也不好,到處遊玩浪蕩,結婚生育後依然不改舊習。蘇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她知道丈夫是個雄強之人,直接勸勉只會適得其反。她便耐心等待。
一直到落第後,蘇洵才幡然悔悟,要痛改前非。對夫人說:“吾自視,今猶可學。但我要養家,我如果專心學習,就顧不了家了,奈何?”
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你若有志,只管專心讀書好了,家計交給我。”
蘇夫人不但讀書明理,齊家致富也不在話下。她把家裡的器玩賣出去作為本錢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蘇洵從此杜門謝客,專志於學,終於大成。
賢妻如此,蘇洵夫復何求!
因此司馬光讚道:
閨門賢否,關乎國運,古今一也。
去年俞敏洪說:一個國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國家的水平。女性素質高,母親素質高,就能夠教育出高素質的孩子。
這是對的。
蘇軾二十歲時,父子三人前去趕考。兄弟兩個都順利高中,蘇洵也聲名大著,受到賞識。整個家庭的前途充滿希望和光明。
可以說,沒有蘇夫人程氏,宋朝的天空會黯淡許多。
然而就在這一年,三人尚在京城等待授職時,蘇夫人不幸病故,未能等到三人封官加爵。父子三人,再也無法聆其謦欬。
蘇洵哭道:“自子之逝,內失良朋。”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孤居終日,有過誰箴?昔予少年,遊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以至今日。嗚呼死矣,不可再得!
“勉夫教子,底於光大”的蘇夫人完成了她的功績,蘇洵父子三人也由讀書求學的人生階段,步入出仕為政的階段。
至於蘇洵對蘇軾、蘇轍的影響,更多的性格、文風等方面的影響。限於篇幅,此處略而不論。
沒有眉山蘇夫人,宋朝的天空會黯淡很多
這個提問稍微有點問題,改成蘇家為什麼能“一門父子三詞客”更好一些。至於為什麼要修正提問,讀完本文自會了然。
在蘇軾、蘇轍的成長過程中(成年以前),母親蘇夫人程氏的影響巨大,充分彰顯了中華母教這一優秀傳統的巨大力量。我甚至覺得蘇夫人對孩子成長的影響要超過蘇洵。
在程氏對蘇軾兄弟中,有一件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
我們先把思緒溯回到東漢。
範滂是東漢時期的名士,曾被舉薦為孝廉、光祿四行,擔任過光祿勳主、郡功曹等職,任職期間不畏奸佞、反貪治腐,後被誣陷指控為“黨人”結黨。
範滂清正而有氣節,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可以說他的一生都都批判權貴、奸邪,因此禍及於身。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宦官專權,大誅黨人。
範滂雖然賦閒在家,也未能倖免。督郵吳導奉詔索拿範滂,來到汝南,不忍下令,竟伏床大哭。
範滂知道吳導必定是為自己而來,於是主動前去投案。縣令郭揖大驚,丟棄印綬,要與之一起逃亡。可見範滂的名聲之大。
範滂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範母來與之訣別。範滂說::“弟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家父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母親)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與兒子死別,誰不悲痛欲絕?老夫人卻強壓悲痛,說出一番擲地有聲的金石之語:“汝今得與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
“令名”“齊名”之說,不過是說給外人聽的,母子二人心裡都明白:範滂是為春秋大義赴死,重於泰山!
這是範老夫人對兒子最後的教育。生而為人,受教成人,當以道義自命,與宵小為敵,即使為此付出性命,那也是捨身成義,殺身成仁。
是以,範母不後悔,範滂亦不後悔!
於此可知,範滂為何不與縣令共逃,因為範母教育的孩子,從來都不是苟且偷生之輩!
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敘述這件事,因為它對蘇軾和蘇夫人程氏發生過直接的影響。
範滂生於137年,蘇軾生於1037年,範滂比蘇軾整整大了900歲。可貴的是,無論是900年後的宋朝,還是1900年後的今天,範老夫人這樣的母教,在中國從未斷絕。
蘇軾十歲時,蘇夫人教他和弟弟蘇轍讀《後漢書》,讀到範滂傳時,蘇夫人慨然太息。
於是,在範滂別母近900年後,在宋朝最卓越的天才蘇軾與母親之間又展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對話:
蘇軾:孩兒若做範滂,母親大人是許之還是不許?
蘇母:你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母嗎?
這場大義凜然的對話對蘇軾影響太深了,此後這個聰慧異常的兒童,便“奮厲有當世志”,也就是廓清天下之志。
蘇母喜曰:“吾有子矣!”
在蘇軾從政後,這一事件的影響愈發顯現出來。
對蘇軾兄弟的教育,蘇夫人是認真的,她直接參與,深度參與。
蘇軾六歲入學,其時蘇轍四歲。兩年後父親蘇洵進京考試,落第後又去江淮一帶遊歷。因此這幾年讀書的黃金時間,蘇洵對兒子的教育,基本是付之闕如的。撫養兒子的重擔便落在蘇夫人身上。
蘇夫人乃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知書達理,一生喜讀書,且皆識其大義。兩個兒子的讀書,庠序之教外,夫人猶親自教之。
軾、轍之幼也,夫人親教之。常戒曰:“汝讀書,勿效曹耦,止欲以書生自名而已。”每稱引古人名節以厲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無戚焉。”(司馬光《武陽縣君程氏墓誌銘》)可見,蘇夫人教孩子讀書,不但重視文辭章句,更以氣節激勵,端的是卓然不凡。
但蘇夫人並非那些死讀聖賢書的古板之人。她儘可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一個自由、寬鬆的家庭氛圍。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道: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下學後,他就回家往鳥巢裡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之故,數年之後,鳥雀知道在庭園裡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隻羽毛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隻小鳥記得特別清楚……東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親身邊玩耍。他和弟弟轍也常到村中去趕集,或是在菜園中掘土。一天,孩子們掘出來一塊美麗的石板,既晶瑩光澤,又有精美的綠色條紋。他們敲擊之下,發出清脆金屬之聲 。他們想用做硯臺,非常合用。硯臺必須用一種有氣孔的特別石頭,要善於吸收潮溼,並且善於儲存潮溼。這種好硯臺對書法藝術十分重要。這不禁讓人想到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的經歷,他和表哥逃學去大自然裡玩耍,“到日光下去認識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萬匯百物的動靜”。沈從文稱之為“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蘇軾兄弟在學習之餘,也經常閱讀自然、人生這兩本大書,不同的是,蘇軾昆仲比沈從文兩個讀書更用功。
蘇夫人提供的這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教育氛圍,這種不戕害心靈自由的教育,產生了顯著的效果。蘇軾、蘇轍成為同榜進士,且蘇軾會試第二名!
實際上,蘇夫人不但成功教育了幾個孩子,還把丈夫蘇老泉一併教育過,讓他下定決心走上正途。
我們都知道,蘇老泉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之前也開了蒙,讀了書,但仗著聰明不認真讀,性子也不好,到處遊玩浪蕩,結婚生育後依然不改舊習。蘇夫人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她知道丈夫是個雄強之人,直接勸勉只會適得其反。她便耐心等待。
一直到落第後,蘇洵才幡然悔悟,要痛改前非。對夫人說:“吾自視,今猶可學。但我要養家,我如果專心學習,就顧不了家了,奈何?”
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你若有志,只管專心讀書好了,家計交給我。”
蘇夫人不但讀書明理,齊家致富也不在話下。她把家裡的器玩賣出去作為本錢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蘇洵從此杜門謝客,專志於學,終於大成。
賢妻如此,蘇洵夫復何求!
因此司馬光讚道:
夫人,能開發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於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於閨門,今於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閨門賢否,關乎國運,古今一也。
去年俞敏洪說:一個國家的女性的水平,就代表了國家的水平。女性素質高,母親素質高,就能夠教育出高素質的孩子。
這是對的。
蘇軾二十歲時,父子三人前去趕考。兄弟兩個都順利高中,蘇洵也聲名大著,受到賞識。整個家庭的前途充滿希望和光明。
可以說,沒有蘇夫人程氏,宋朝的天空會黯淡許多。
然而就在這一年,三人尚在京城等待授職時,蘇夫人不幸病故,未能等到三人封官加爵。父子三人,再也無法聆其謦欬。
蘇洵哭道:“自子之逝,內失良朋。”
自子之逝,內失良朋。孤居終日,有過誰箴?昔予少年,遊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感嘆折節,以至今日。嗚呼死矣,不可再得!
“勉夫教子,底於光大”的蘇夫人完成了她的功績,蘇洵父子三人也由讀書求學的人生階段,步入出仕為政的階段。
至於蘇洵對蘇軾、蘇轍的影響,更多的性格、文風等方面的影響。限於篇幅,此處略而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