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鬥的高富帥
-
2 # 山而436
麥克阿瑟在二戰打敗佔領日本中功不可磨。對日本和平憲法的制定有奇功。是美國控制日本的奠基人。
但麥克阿瑟在北韓戰爭中被中國志願軍打得慘敗。並要求杜魯門使用核彈對付中國。杜魯門拒絕了他。
麥克阿瑟趾高氣昂,居功自傲。也是杜魯門撤銷他職務的主要因素。
歷史拋棄了麥克阿瑟。
-
3 # 王春來342
麥克阿瑟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將軍,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戰場上,參加過很多戰爭。在很多軍事雜誌中,他的地位可謂相當之高。他也是一位性格偏執而且十分聰明的人,指揮過很多有名的戰役。由於戰功赫赫,他備受美華人民的愛戴,其人生經歷常人難以想象。一戰中,麥克阿瑟作為美國軍隊中的一個參謀官英勇作戰,倒是並沒有指揮過什麼有名的戰役。但是在二戰中,暫露頭角,他提出並指揮了菲律賓戰役,其中也包括新幾內亞戰役。他的戰術靈活多變而又出人意料,對日軍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並對後者給予重創,也解放了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菲律賓群眾。在之後的中途島戰役中他也有參與。
麥克阿瑟大部分時間裡,經他指揮的戰役均取得了勝利。五十年代爆發的北韓戰爭,由於中國派出志願軍支援北韓對美作戰,在這場戰爭中,麥克阿瑟領導的所謂聯合國軍遇到了有史以來他最強勁的對手。儘管雙方裝備差距懸殊,但志願軍憑藉團結犧牲精神以及彭德懷將軍的有效戰術,加上我中央高層運籌帷幄,經過三次比較大的戰役,麥克阿瑟被我軍由鴨綠江邊一直擊退至三八線附近。戰前他對中國派大量軍隊入朝作戰判斷失誤,彭將軍又根據戰場形勢,做到有進有退,及時調整了戰略部署,粉碎了麥克阿瑟想要誘敵深入重創我軍的計劃。他曾經建議美國政府對我志願軍以及中國本土使用剛研製的原子彈,美國政府認為他的想法太瘋狂,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美國政府否決了他的建議。美國在北韓遭遇的失敗,麥克阿瑟作為戰場指揮官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此,麥克阿瑟在美國高層失寵,美國總統也需要為北韓戰爭的失敗找個替罪羊,就這樣麥克阿瑟被解除戰場指揮官的職務就成為了必然,只能回家養老去了。他曾經的輝煌也就成為了過去。
回覆列表
1951年4月10日15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簽署了兩份檔案,一份是給駐日盟軍最高統帥、聯合國軍總司令、美軍遠東總司令、美國陸軍遠東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命令,告知解除他以上職務;另一份是就麥克阿瑟解職一事提交新聞界的公開宣告。兩份檔案都是正式的,任何一份的公開即意味著解職的生效。
與前線統帥不能合作
美國方面關於麥克阿瑟被解職的原因說來話長,簡單說就是總司令與前線統帥不能合作。杜魯門沒有要求麥克阿瑟辭職而是命令解職的做法略帶懲罰的含意(1950年9月杜魯門認為國防部長約翰遜不能勝任,採取的是溫和方式即讓約翰遜辭去職務由馬歇爾接任),而命令送交方式、生效方式的選擇顯然又照顧了麥克阿瑟的面子。其時陸軍部長佩斯正在東京是恰當的送信人選。國防部長馬歇爾通知佩斯立即到北韓去等待進一步指令,解職電報避開陸軍通訊系統而是由國務院發給在釜山的美國大使穆喬,由穆喬交佩斯,然後佩斯飛回東京當面交給麥克阿瑟。白宮之所以如此慎重處置解職事項,是因為麥克阿瑟問題的特殊性。
麥克阿瑟資格老、威望高,一戰時就在美國駐歐遠征軍任旅長、師長等職,戰後任過西點軍校校長,1930至1935年任陸軍參謀長。二戰任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戰後任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是美軍10名五星上將尚在任的4人之一。依陸軍部長佩斯的說法,“當麥克阿瑟是陸軍參謀長時我還在賓州一所預科學校裡呢”。佩斯設想他將這樣去送信:我到麥克阿瑟總部,把門鈴一按,把解職命令往門口一塞,然後拼命跑掉。
麥克阿瑟擔負重大責任,即代表盟國對日本實行佔領,指揮正在進行的北韓戰爭。德國為四大國分割槽佔領,美、蘇、英都派出了戰爭期間的頭號軍事統帥――艾森豪威爾、朱可夫、蒙哥馬利――任佔領軍總司令,但他們都只任職至多一年。而麥克阿瑟卻是唯一的日本“太上皇”,而且已有5年又7個月之久。
因為資格老、權力大,麥克阿瑟又以桀驁不馴著稱。1937年麥克阿瑟在菲律賓任軍事顧問時曾回國完婚,此後再未回國。二戰與北韓戰爭期間,兩任總統多次召他回國述職,他均以軍務在身而推託。達成的妥協是在華盛頓與麥克阿瑟總部之間的地點會晤:與羅斯福僅有的會晤是1944年7月在檀香山,總統攜參謀長萊希同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研究太平洋戰場形勢;與杜魯門終其一生的唯一會晤是1950年10月在威克島,時間不過三小時,麥克阿瑟甚至謝絕了杜魯門共進午餐的邀請,匆匆飛回東京。
實際發生的事情
杜魯門關於麥克阿瑟被解職的兩份檔案簽署後接下去實際發生的事情是:由於技術原因,國務院發給在釜山穆喬大使的電報未能到達;隨著時間的拖延,新聞界似乎有所察覺;考慮到麥克阿瑟在被解職尚未生效(即個人電報未送達且白宮新聞會未開)之前可能提出辭職以抵抗,杜魯門決定改變預定程式,立即透過陸軍通訊系統將解職命令發東京盟軍總部麥克阿瑟本人,然後在4月11日1時(華盛頓時間)舉行新聞釋出會公佈總統宣告。
有記者電話告知麥克阿瑟副官赫夫注意聽15時(東京時間)新聞廣播,他認為會有麥克阿瑟被解職的訊息。大吃一驚的赫夫聽了15時開始的新聞廣播後立即打電話給麥克阿瑟夫人珍妮,珍妮將解職的訊息告訴正在宴請客人的麥克阿瑟。緊接著不久,陸軍通訊兵將剛收到的電報送交赫夫,赫夫即驅車前往麥克阿瑟處,麥克阿瑟親自拆開信封閱讀解職命令電文。
以上情節中有些說法各異,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聞傳播速度超過了軍用電報的速度,程式顛倒了。麥克阿瑟被解職引起了軒然大波。日本內閣曾考慮以總辭職表示對解除他們“救星”職務的不滿,裕仁天皇到美國大使館與麥克阿瑟依依惜別,麥克阿瑟啟程的當天數十萬日本人在通往機場的公路旁列隊送行。
公眾表示強烈不解和不滿
麥克阿瑟一家飛抵檀香山受到20萬人歡迎,在舊金山歡迎人群達30萬人以上,抵達華盛頓時國防部長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柯林斯、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以及眾多三軍將領在機場迎候(這裡需要加一個附註:布萊德雷與三軍首腦一致建議總統罷免麥克阿瑟,上任才半年又常因患病而不在職的馬歇爾在總統要求他查閱戰爭以來華盛頓與東京的往來電報後得出的結論是早在兩年前麥克阿瑟就應被解職)。
另一方面,公眾對白宮表示強烈不解和不滿,人們不能原諒總統對他們心目中的這位“英雄”的無禮行為,據白宮新聞辦公室的統計,他們總共收到了近3萬封公眾信件和電文,其中超過95%的信件和電文是批評總統的解職決定。
5月3日開始,參院軍事委員會與外交委員會聯合舉行有關北韓戰爭問題的聽證會,麥克阿瑟首先作證,他的證詞達20小時以上。政府方面出席的首席反證人是馬歇爾,兩位年資相當、卻分別出身於西點軍校與弗吉尼亞軍校的陸軍五星上將進行面對面的辯論,繼而布萊德雷、柯林斯、謝爾曼、范登堡相繼到場作證,當然都是作為麥克阿瑟的對立面。
參院聽證會持續到6月25日,沒有什麼結論。之後,麥克阿瑟的巡迴演講也風光不再。在達拉斯的一次集會不過2.7萬聽眾,有人嘲笑說這還不如一場中學生橄欖球比賽的吸引力。顯然,公眾與輿論終於想通了:在解職一事上總統沒有大錯,至於麥克阿瑟本人52年傳奇軍人生涯與特有魅力那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