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夫82

    通常所說的《易經》,一般指的就是《周易》。《周易》是周朝的典籍,據說為周文王所作。科舉考試的"四書"、"五經",《周易》為五經之首,士子們必讀之書。

    《周易》的六十四卦,有一定的先後排序,而且每一卦都有卦辭和爻辭,後世的易學家們又在卦辭和爻辭的基礎上,補充了象辭和彖辭。乾卦排在六十四卦之首。因此,說《易經》的開頭兩句,就是《周易》乾卦的卦辭:

    "乾,元亨利貞。"

    這兩句話通俗而簡要的解讀就是:

    乾象徵著天,象徵著陽剛之氣和剛健之行。它是萬物從混沌走向開明之始,有無比亨通強大的力量,並且能和諧而有利於萬物,有著光明正大的品格。

    因此,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我們要效法乾德,自強不息;作為自然界之一員,我們要與自然融於一體,象春夏秋冬一樣迴圈往復,生生不息。在諾大的宇宙之中,個人儘管渺小,然而也要陽剛正氣,光明正直。

    當然,這是大話,也許有人不以為然。但一個有品味的人,必然以這種乾德精神去對得艱難困苦,去對待萬千變化的世界:行我所行,為我所為,愛我所愛,恨我所恨,不濁於世,不害於人。

  • 2 # 無為24472

    趙日金先生你好啊!你這不食《周易》陰陽煙火之人怎麼想起乾坤用事來了!啊!哈哈哈!

    君欲拾掇我們的話直說好了!用不著忽然的、突兀的讓我們這些為陰陽所困之人猜無由之謎吧!啊!呵呵呵!

    好吧!再怎麼著恭敬也不如強為君命邪!是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頭;引申為頭腦,乃智慧也、意識也。

    健:強、充滿活力。

    息:本義為喘氣、呼息,用為滋生、增長;這裡引申為“剛愎自用"。

    地:《易》為物之總稱也,陰道也;可引申為宇宙。

    坤:下申也;這裡引申為深厚無限。與意識乃物反、相輔相成、陰陽也。

    德:本義是行的正,真誠,表裡如一;引申為故常也。

    此二句乾坤象意云為:

    "智慧以萬物之廣博而充滿了活力;君子當此之時,應以恪盡天人合一之故常,秉承責任成事而不剛愎自用。

    《周易》之為用則″不以大無以見小"。

    至於對現代人的啟示嘛!已經皆在乾坤象意言中了。

    趙先生閣下之意然否!哈哈哈…

  • 3 # 正道行2818

    首先,需要明確,《易經》是開放性文體,緣卜筮而來,因此,它沒有固定的答案,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理解紛異;尤其用於卜筮時,即不作哲理解之時,而就卜筮圓說,解釋就更無對錯之分,其只要卜筮合事,也就算對了路;棄卜釋之,亦並無統一之解,因人而異,各有心得;只要“得”之有理,也就是習之有“得”,不為謬。

    《易經》開篇為乾卦,卦辭領先,全部漢字九字:“乾下乾上 乾 元亨利貞”;除了前面五字講卦結構及卦名外,實際意義在“元亨利貞”四個字上。

    《易經》史告訴我們:《易經》經歷了“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漫長歲月才完成;所謂三聖,即伏羲、文王、孔子,所謂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此語出自《漢書·藝文志》。下古之孔子之所以與《易經》扯上關係,不是因為他讀《易》“緯編三絕”,而是他著了評述《易經》的《易傳》;孔子可以說是最接近《易經》時代的人,對《易經》的理解更近於實際;因此,他的《易傳》是有參考意義的。

    孔子在《文言》篇中解釋此四字道:“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善,本義為吉祥,代表善行、善事;長,讀為漲,本義為排前的,領先的;即無所超越的吉祥;嘉,本義為美好;會,本義為聚集;即美好會聚一起;利,本義為吉利、順利;和,本義為配合、諧調;即順利和一;貞,本義為占卜;幹,本義為主幹;即卜事的主體。有人認為,孔子分述四字,就代表了四個方面,即乾的四德;也有人認為是時間的流逝,即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如果是這樣,乾卦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其實,孔子雖然解釋了四個字,並不意味這四個字一定是獨立分表的;在《彖》中,孔子就說的很淸楚:“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保合大和,乃利貞”;第一個“乃”句,說明天大始於以萬物統,這就是“元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地物與天元合一,即天地相溝通;第二個“乃”句,顯然不會是指秋冬;而是指最後實現了保持和諧主體的結果;所以,四個字,應是表達的終始兩個意義,即元亨,利貞;先行溝通,結果有利。就是這麼簡單。

    細揣六爻辭,“夕惕若厲”、“或躍”、“有悔”,都是失於最初的溝通而不暢達所致;因此出現了有悔之亢龍。故有用九辭“見群龍”句,龍能合群,必有溝通,如此才有最終的好結果。

    它的現實意義在於,實現和諧共生的目標,不得不把相互的溝通放在首位,放在起始。

  • 4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你問的《易經》,指《周易》還是《易傳》?不論是哪個,可網搜古今各大家的著述,有詳細介紹,比較穩妥。下面簡單閒聊幾句,供參考。

    【1、《周易》的前兩句】

    該書就是64卦文,一般將“乾卦”當第一篇,故對前兩句的“乾上乾下。《乾》:元亨利貞”的解讀,通常有四種:(1)“乾”指天,“上下”指矛盾,“元”指道,“亨”指普遍的無處不在,“利”指德,“貞”指絕在獨立。顯然,“乾”也是道德的化身。(2)“乾”指根源,“上下”指變化,“元”指起點,“亨”指無盡,“利”指包容,“貞”指單一。(3)“乾”指陽極,“元”指這個“乾”,“亨”指無礙,“利”指無上的主宰力,“貞”指無上的孕育力。(4)“乾”指自我,“元”指智,“亨”指慧,“利”指用,“貞”指正。不論哪種角度的理解,都是以《道德經》首篇裡“道、無、有”三字關係為依據而做的註解。

    【2、《易傳》的前兩句】

    該書是對《周易》的分講,對前兩句的“(彖傳上·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的解讀,通常有兩種:(1)矛盾角度。“大、乾、始、天”都指矛盾的一級,由此衍生出《道德經》首篇“有”的含義。(2)道源角度。《道德經》講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此句的乾=元=天=萬物=道。

    【3、兩書前兩句的對比區別】

    雖然是對應的註解語,還是能看出有三個區別:(1)《周易》句講原理,《易傳》句講運用。(2)《周易》句偏重講“道性”,《易傳》句偏重講“德性”。(3)《周易》句側重講“無”,《易傳》句側重講“有”。

    【4、兩書前兩句的啟示】

    這是見仁見智的,沒有一律。若將兩書前兩句統一起來看,至少有八個隱義:(1)強調統一性。“乾”能統一萬物,是主人,故決定一切。(2)強調一體性。“乾”是萬物的統領,萬物是“乾”的化身,故二者不可分。(3)強調規律性。“乾”決定一切,故一切不能違背和超越“乾”的決定力。(4)強調主宰性。“乾”制衡萬物,在萬物之上。(5)強調德益性。“乾”生萬物,故天然就以“德”維護萬物。(6)強調超越性。“乾”在萬物中,又高於萬物。(7)強調本無性。“乾”是個假名符號,沒有確切含義,“無”是乾的真性。(8)強調無我性。“乾”是萬物的道性,本質無我、無私、無求,故乾=無慾、無為、無得。只要看透這八個方面,可隨意發揮,無窮無盡。

    總之,兩書前兩句是哲學語,若具體到現實價值觀的實用性講,含義深廣,一言難盡。因為《易經》是《道德經》的方法論,將兩書合起來參學,是提高悟性、指導人生的重要技巧,在書中不言而喻,無需問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排便時,大便前頭乾硬,後邊軟粘,這是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