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clyr

    遼國蕭太后以攻為守------目的就為逼北宋簽訂和平協議,前面屢戰屢敗,澶州防守反擊成功說明兩國軍力相當,宋真宗只好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定訂遼宋100多年的和平。

  • 2 # 人類的光

    公元1004年,北宋和自己的老對手遼國發生了一場足以決定當時局勢的大戰。就在當年8月,無數次戰勝宋朝軍隊的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和當時的蕭太后再次率領20多萬遼國軍隊南下,因為北宋在邊境一帶陳有重兵,使得遼國在此次進攻中吃了不少的苦頭,保州城、瀛州城相繼戰敗。輸紅眼的遼軍部隊最後決定在澶州城跟北宋軍隊一決高低,可是遼國軍隊再次遭到了慘敗。然此後的事情發展卻出乎了所有人意料,獲勝一方的宋真宗主動派人求和。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前期戰敗

    由於此前在與遼國的交手中多次失敗,因此北宋在兩國邊境上佈置了重兵。這樣一來,也就使得遼國在此次進攻中遭遇到極大的阻力。從8月出兵開始,由於前期部署得當,這樣也就導致遼軍在進攻威虜軍城、保州城時嚴重受挫。據相關史料記載,“契丹統軍撻覽率眾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從這就能看出遼軍在前期的進攻中以失敗為主。

    不僅如此,一向以遊牧著稱的遼國軍隊竟然敗在了楊六郎的騎兵之下。這場騎兵野戰也堪稱北宋軍事史上的一場奇蹟。不得不說,楊六郎也是北宋將領之中難得的狠角色。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出色的將領才使得北宋在面對遼國此次進攻之中沒有像以往那麼敗得那麼慘。

    二、澶州之戰

    歷經長達三個月的時間,遼軍終於攻到澶州城下。但是預期之中的戰鬥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順利,由於多次跟遼軍交手,北宋在防守之中有著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在新任主帥李繼隆到達澶州之後,宋軍居然在城外與遼軍野戰中獲勝。特別是北宋軍隊在這場戰鬥中更是使用了一個新式武器,那就是床子弩。這種武器在冷兵器時代威力極大,它不僅射程遠,而且殺傷力極大。這種武器一次齊射就能給敵方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別是它使得遼國前鋒蕭撻凜命喪當場。

    此外遼軍此次進攻,並沒有進行大規模持久的攻堅戰。在前期戰敗的基礎上,遼軍日後的進攻選擇了繞開重要的軍事要塞孤軍深入。這也就為已經展開的澶州之戰埋下了隱患。一旦北宋軍隊切斷退路,那麼孤軍深入的遼軍很有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三、北宋高層

    發生在公元1004年兩國大戰之時,迎來了他的第3位皇帝宋真宗趙恆。這個生長在皇宮大院內的皇帝自然沒有前兩任皇帝那麼有魄力。正是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所以宋真宗趙恆性格相對來說比較贏弱。這也就成為了宋朝為什麼在獲勝之後卻主動求和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當遼軍攻到大名城下之後,北宋都城開封幾乎已經失去了屏障。因此在皇帝性格影響之下,當時朝內不少大臣都建議宋真宗南遷。後來如果不是寇準的一再堅持,那麼結局有可能改變。從他的性格來看,一個生長在皇宮大院內的皇帝是不希望打仗的。尤其是北宋為了這場戰爭,幾乎也投入了全國之兵,各方面的損失也不小。

    因此綜合以上所述來看,打到澶州城下的遼國軍隊和防守一方的北宋軍隊幾乎都是強弩之末。遼國軍隊擔心後路被抄進而全軍覆沒,北宋的高層自然也明白一個道理,如果再這麼打下去,那麼各方面的戰爭潛力也無法為繼下去。因此在遼國退兵之後,兩國選擇了和談。雖然表面上來看澶淵之盟北宋是簽得比較冤,但是不得不說,宋真宗簽訂的這個盟約卻給自五代十國以來的飽受戰亂的老百姓換來了長達百年的和平時光。

  • 3 # 覓史說事

    檀州之戰,宋軍大勝卻簽訂檀淵之盟,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真宗即位經歷,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後,趙恆遭遇了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后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在宰相呂端的支援下,趙恆這才於同月繼位,是為宋真宗,這場動亂讓真宗皇帝從此變得安穩,厭戰,希望平穩,不想再生事端。

    二,戰敗在前,心生畏懼,北宋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宋主新立,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並且騎兵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人心惶惶。

    三,汴京地理位置特殊,煙雲失地,北方騎兵無天險可阻,北宋冬天天氣寒冷,唯一可當汴京的黃河在冬天會結冰,一旦戰事拖下去,敵人後續支援部隊可能直接繞過檀州,騎兵直接深入汴京,到時汴京城危險。

    四,北宋朝廷看到了檀淵之盟的眼前好處,根據史料統計,宋遼間一場大型戰爭要消耗上千萬白銀,對於歲幣三十萬來說,當然會覺得很少,而且,條約中邊境貿易才是最重要的,給遼人的錢都能夠很輕易的從遼國再賺回來,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難以獲取的效果,這對當權者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 4 # 李玟

    一句話,實力不允許。即使勝利也是區域性險勝,帝國最高統治者不可能不瞭解自身情況而消耗在一場完全沒有勝算的戰爭中。

  • 5 # 語文360

    澶州分南城、北城,中間隔著黃河,南城相對安全。

    宋真宗看到黃河對岸煙塵滾滾,禁不住心裡面直打顫,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

    寇準又勸說:“宋軍的主力都在北城,您如果不去北城,親征就沒有意義。”

    文臣馮拯斥責高瓊無禮:“大人您靠著金榜題名出將入相,倒是知書達理,要不然您寫首詩讓敵人退兵?”

    宋真宗被裹了嚴嚴實實,金甲武士也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勉強到城樓上轉了一圈。

    宋軍將士看到宋真宗來了,連呼萬歲,士氣大振。

    宋朝的武器很先進。當時就有了床弩,一種利用機械發射弓箭的武器,這種箭威力大、射程遠,一次還能發幾支。

    遼軍士氣一落千丈。蕭太后悲傷不已,又但心腹背受敵,便向宋真宗拋過來橄欖枝,秘密派人前來求和。

    宋真宗沒有和大遼一決勝負的決心,遼主動提出議和,正中真宗下懷,於是派曹利用前去談判。

    寇準本來雄心勃勃,想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以保大宋百年無事,可惜宋真宗沒有這種深謀遠慮。

    曹利用見到了蕭太后。蕭太后說:“關南是晉人(石敬瑭)送給我們的,卻被周人(柴榮)搶了去,應該還給我。”

    曹利用說:“晉人送,周人取,不關宋人的事。就連給錢都不知道我們皇帝意下如何。割讓土地的說法,我說都不敢說,只能死在這裡了。”

    最後三十萬達成協議。

    宋遼和約規定:宋朝每年送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因為該盟約在澶州簽訂,澶州又名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 6 # 不沉的經遠

    題主的問題有個錯誤,澶州之戰雙方並未開打,談不上反擊成功。

    公元1004年,遼軍在蕭太后指揮下大舉南下,一路攻克了遂城、望都等地,兵臨澶州。澶州距離東京汴梁只有200多里,引起宋廷震動。在寇準的建議下,宋真宗帶兵親征,然而還沒等宋真宗趕到澶州,一個意外的好訊息卻傳來了——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擊斃。

    蕭撻凜死的有點鬱悶,他本來只是帶著幾十個人出營觀察一下澶州的防務。但是城上宋軍看到遼軍在床子駑射程之內,威虎軍頭張緓(也有說法是周文質)於是就順手來了一發,結果正好擊中蕭撻凜,蕭撻凜重傷而死。

    因為這個意外的損失,遼軍士氣有點受打擊,但是隻死一人,其實力絲毫沒受影響。而宋軍雖然在宋真宗率軍趕來以後士氣有所恢復,但是畢竟之前被遼軍一路殺到汴梁附近,也擔心萬一戰敗局面不可收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瞭解三國正史要看哪些書籍?我說的不是《三國演義》,各位有哪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