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敬大師1990

    瞭解三國正史,當然要看官方編的書《三國志》就是權威的史書。《三國志》中講述了斬殺華雄的是孫堅而不是關羽,諸葛亮也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料事如神,借東風是虛構的,還有就是張飛在三國志中是有勇有謀的而不是粗獷的。

    不過此書是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看懂此書。

  • 2 # 愛歷史的大小姐

    馬值傑的《三國史》

    白楊的《諸葛亮治蜀與蜀漢政治生態演變研究》

    餘明俠的《諸葛亮評傳》、《諸葛亮的法治觀及《蜀科》的制定》(考論)

    楊民《秦漢西晉中央與巴蜀地方關係研究》

    常璩的《華陽國志》

    梁滿倉的《武侯春秋》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

    洪武雄的《蜀漢政治制度史研究》

    林成西《三國時期士大夫價值觀取向及影響》(考論)

    梁中效《蜀道唐碑反映的諸葛亮信仰》(考論)

    李兆成的《蜀漢政權與益州士族》(考論)

    劉運好的《三國蜀經學發展》(考論)

    李文瀾的《諸葛亮祭祀所見魏晉隋唐制祀的變化》

    週一良的《諸葛亮和法家路線》(考論)

    李興賦《為武侯辯誣:諸葛亮“借刀殺人”辯析》

  • 3 # li周某人li

    我剛好正在讀呂著三國,推薦你看看。

    三國曆史除了《三國志》,還可以看看歷史大家對《三國志》註解。歷史還是要看大家的東西,呂思勉,白彝壽,包括民國一些學者的著作、講義,日本作家的史書也可以看看。演義、現代作家的小說體史書意義不大,看完也別往心裡去。

  • 4 # 二十一世紀新搜神記

    1.當然《三國志》之第一位了,前四史之一。三國正史舍它其誰?但必須要帶“注”的。

    2.《後漢書》,同樣是前四史之一,東漢一 朝的歷史,到下限是建安25年,也就是說,包括了三國最精彩的部分。

    3《資治通鑑》漢紀、魏紀,不入二十四史,卻是與史記齊名的大作。

    4、《三國的碎屑》,現代人寫的三國普及讀物。

    5、《易中天品三國》不用多說。

    6、《大漢帝國在巴蜀》。現代人對三國的解讀。

  • 5 # 白馬雲霆

    瞭解三國曆史,其實只要是關於三國的小說,正史都可以……但關鍵還是在於你個人對歷史的理解和判斷……畢竟別人寫的那是別人的觀點(做個參考還是可以的)

  • 6 # 老龔166916589

    《三國志》是文言文現代人看它費力。

    建議讀:

    。金批《三國志》金聖呔,有批註

    。裴批《三國志》裴松有批註

  • 7 # TonyDeng

    正規的史書,首數原始資料,一般依據的是《三國志》,但同時也要聯絡上下,即參照《後漢書》和《晉書》,有條件聯絡《資治通鑑》來看。其他參考的資料也是需要的,像如何閱讀原始資料,可以看一些歷史學家對二十四史諸史的評價及指導學生應如何讀的著述,以及一些傳統的評書著作。

  • 8 # 追隨歷史的腳印

    要真正瞭解三國曆史,當屬陳壽的三國志了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1]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漢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國別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 9 # 逍遙自在的二哥

    最近一直有在研究“三國”,野史比較多,想了解正史的話本人推薦《二十四史》。

    華人公認的歷代正史就是《二十四史》,還有本《資治通鑑》,如果要看關於三國正史的書籍,就看《二十四史》中的《後漢書》《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吧,其中《後漢書》《三國志》是紀傳體,《資治通鑑》是編年體。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至於其他的往往對曹魏政權有偏見,比如當時吳人寫的《阿瞞傳》等,要不就是很久以後的人寫的,很難還原歷史的真實。至於《資治通鑑》雖是宋人寫的,但因為有當時北宋全國的資料做基礎,還是很客觀的。

  • 10 # 小心看世界

    我就一直很喜歡三國,但如果說要了解三國正史,如果不是專業的學者,或古文能力很強的人,我不建議從《三國志》等文言歷史資料開始,因為其枯燥並無趣,可能你強逼著自己讀一段時間,遇到裡面很多讀不懂,或者讀的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慢慢自己就放棄了。如果讀白話的,還是做不到原汁原味。

    對於業餘愛好來說,我認為最好的切入點是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是以正史為基礎,加了很多他獨到的分析和見解,語言風趣幽默,易於讓人接受,並且可以看影片,提高了趣味性。在此基礎上,如果對哪段歷史,或哪個人物感興趣,在去查閱資料為佳。

    專業的資料當然是陳壽的《三國志》最好是帶裴松之注的,裴松之的注可以單獨成書,是對《三國志》很好的補充。還有就是范曄的《後漢書》,裡面有一點“三國前”諸侯戰亂的歷史記載,漢獻帝禪位於曹丕之後就沒有了。還有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其中包括三國時期的歷史。如果對某個人感興趣,還可以專門找找有沒有他的個人傳記,如《諸葛亮評傳》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看見父母對別家孩子好,覺得父母偏心,為什麼父母會認為是孩子不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