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小樓昨夜又春風1

    這部影片具有導演強烈的自我影射意味,應該是波蘭斯基以自身經驗去揭露這個“他人即地獄”的社會現狀。作為來自波蘭的異鄉人,影片中的男主角在巴黎遭遇了許多出乎意料的冷眼與嘲諷,無論在戀愛還是生活上都飽受挫折,逐漸墜入到被迫害妄想症的深淵裡。

    波蘭斯基似乎想透過此片控訴當年流亡法國後,在電影圈遭受的不公對待,然而影片的驚悚恐怖氣氛完全蓋過了人物心理轉變的過程,有過度用力的嫌疑。究竟男主角是本身就患有妄想症呢,還是說他本身是正常人,在此特殊環境裡遭到刺激才患上妄想症?影片裡缺乏較為明晰的交待。

    除了一流的懸疑驚悚氣氛,波蘭斯基的演繹也算是一大亮點,異裝癖的妖媚造型實在令人跌破眼鏡!最失望的要數阿佳妮,總共僅有三場戲而已(最後回憶的不算),影片宣傳太過取巧,估計想借助她的名氣開啟市場。

  • 2 # 豬小明記

    《怪房客》是羅曼波蘭斯基著名的黑色心理驚悚片,看完你不自然的便會覺得有一種冰冷且恐懼的感覺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流竄,想伸手去抓,但又總不知道具體位置是在哪裡。

    主角在上一位房客自殺之後住進了這所房子成為了新的房客,但最後他竟然變成了上一位房客完成了一次自殺的迴圈。

    開講之前我們必須問一問,他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電影裡那些房客的性格似乎是和周圍的環境、那棟單調、枯死的單元聯絡在一起的,他們也在其中被無形的異化。

    怎麼理解羅曼波蘭斯基扮演的這個角色呢,或許從一場戲裡我們便可以看出來這位房客的怪異之處。

    還記得男主在教堂裡參加葬禮的那段戲嗎,他看到了那個在電影院摸他大腿的女人,他想接近她。但是這裡是教堂,牧師正在禱告,淫慾的罪孽是不允許的。注意牧師說的話,大概是死後人的身體腐爛,被蛆蟲咬食。而這時男主抬頭看到的耶穌聖像是腐爛的,嘴唇被驅蟲咬食,五臟六腑都漏出來。但是你看前一個鏡頭或者後面的鏡頭,聖像明明是完好的。

    這裡要說一個宗教觀念,就是人本來是不會死的,因為犯了罪,受到詛咒,使得人永遠不能擺脫肉體的死亡,除非藉著主耶穌基督真誠地懺悔自己的罪才能得救。而這裡男主顯然受到了淫慾的蠱惑,因此他看聖像時看到的是“死”。 其實整個片子講的就是這個:男主受到蠱動明明想去做一些事,可是現實的條件或者他心中的所謂道德要求他不要這樣去做。結果就是他徹底精神分裂了。

    或許從心理學上我們更能理解到底“羅曼波蘭斯基”是被大家逼死還是被自己所逼死。

    柏拉圖的《理想國》裡倡導賢人統治國家,武士保衛國家,農民負責生產。柏拉圖把人分成了三個等級,並且賦予了三個等級的人不同的工作,教育水平,思想水平。這或許啟發了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學說。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應到柏拉圖的理論上我們可以看到,農民表現的是本我,追求的更多的是肉體的慾望。武士表現的是自我,忠誠於君主對慾望有所控制。而超我則是對統治者的理想化訴求,處於人格的至高層按至善原則行事。

    而電影中塔爾科夫斯基對於外界則一直處於超我的表現之中,其他人更多的是本我或者是自我。

    但在現實生活中超我人格恐怕很少人會見到,也很難做到,原因恐怕是有所侷限的物質條件或不甚理想的人文環境。 想象一下在農民之中有一個異類的武士存在,恐怕這位武士如果不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則無法在農民之中存活,更別說農民之中有個異類聖賢存在這樣的事了。

    所以我們如果譴責電影裡冷漠的鄰居的話簡直就是在譴責我們自己。

    “羅曼波蘭斯基”的死更多的是因為頑固的外在超我人格對於本我人格的壓迫導致本我人格的異化,最後他終於變成了上一位自殺的房客西蒙周。

    透過這部電影我們似乎一開始都沒有把“羅曼波蘭斯基”的死歸結到他自己的身上,那是因為我們都有可能會成為電影中的主角,這也是羅曼波蘭斯基黑色電影的危險之處。

    超我人格固然至善但是我們必須要承認本我人格的合理性。當然,這絕對不是讓我們放棄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這只是我們在追求至善至純的道路上對其進行的有益保護。 整部影片都讓人感到絕望和瘋狂。主人公彷彿宿命般走上了前任女房客的命運,成為那些“怪房客”們下一個犧牲的小人物。

  • 3 # 娛樂小青年yuang

    託波爾的卡夫卡式小說。波蘭斯基《怪房客》改編的原著,故事風格特別像波蘭斯基,甚至像到無需修改原著結局。

    的確非常多意性:除了較為常見以作者經歷出發的“群體個體對立,人心造成壓抑”外,其實還可以有多種的理解角度。對比原著與改編長片,書中有所差異卻也都很有意思的地方:

    ①教堂中是對死亡的思考;

    ②同事投懷送抱到冷眼相對的轉變尤為明顯;

    ④除回憶外還有多處展現恐懼的幻想;

    ⑤劊子手的立意,血與水的交融滴落聲;

    ⑥塗抹贓物到最後弄出的汙跡。

    您在生活中遇到過“她”這類人嗎?這類人傷害過你嗎?也許僅僅只是讓你感到不順眼罷了,當貝多芬第九樂章奏響的時候,“她”和我們都沐浴其中。自由被人們的道德倫理及各種根深蒂固觀念所束縛,“同性戀,變性人〞等性倒錯行為常常人倫道德所不恥,人們常常想把“她”們拉回到我們所規定的倫理道德的體制中,要不然就將其打入地獄。

    主人公從來沒有影響和傷害過他的鄰居,其行為處小心,但是所有的人還是不約而同的敵視他,想把趕走。冷酷到讓其在萬分的孤獨中走向生命盡頭。

    也許我們真的都是一群劊子手。

  • 4 # 娛樂銘媒

    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很少會讓人失望,無論是驚悚情色還是名著改編,無論橋段再老套劇情再枯燥,總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他愛把人物放置在一個壓抑的環境中,但這種壓抑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於是主人公便在隱形壓力和自我懷疑之下逐漸變得瘋狂而將復仇的刀尖扎入自己的心臟,比如早期的《水中刀》和《厭惡》,一個正常人,一個英俊或者漂亮的正常人逐漸趨於瘋狂的故事,誰不愛看呢?

    片中的佈景非常值得玩味,首先是開頭的那一段推動的鏡頭,一個幽暗閉塞的環境就構造出來了,擁擠的建築物裡,每扇窗子後面都有個一段不為人知的隱秘故事。再來是特里庫斯基的房間,牆紙起皮異常破敗還遺留著西蒙周的衣物。三面環窗,攝影機拍不到天空,只有對面窗子裡矗立的幽靈一樣的人影動不動就嚇人一跳。房子裡有很多面鏡子,有很多個鏡頭是特里庫斯基在凝視鏡子裡的自己,這也表現了他對自己身份的一種懷疑。特里庫斯基的壓抑在片中有很多的鋪墊,比如在教堂裡,牧師唸到“你在我的教堂裡做什麼?墓地才是你的歸宿!”一句時,特里庫斯基感到了強烈的不安,覺得這是牧師對他的驅逐,他想離開,卻發現教堂的大門上了鎖,暗示了他無處可逃的恐懼。影片後期,穿著女裝的特里庫斯基摘掉了頭上的假髮,但在影子裡,他的頭髮還是長的,此時他的身份已經被粉碎了。 影片的高\潮集中在最後的30分鐘裡,對面窗子裡的人影變成了包著繃帶的西蒙周,詭異的彈起的皮球彈著彈著變成了特里庫斯基的頭顱,當他跳樓自殺的時候,面前出現了很多拍手叫好的人影,此刻他身處一個大舞臺之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這一切在波蘭斯基那張喜怒哀樂不輕易現實的面前更加顯得壓抑和恐怖。最讓人震驚的是,當特里庫斯圖第一次跳樓未死後,他拖著殘缺的身軀爬回房間,又跳了第二次,如果說第一次的跳樓是他對圍觀群眾的報復和對西蒙周這個身份的抗拒的話,那麼第二次跳樓時,那個跌落的人,就再也不是特里庫斯基而是西蒙周無疑了。

  • 5 # 晴空影視剪輯

    《怪房客》中的最出彩的不是波蘭斯基的演技,也不是他想表述的隔絕和疏離。而是一個小小的細節。當特雷克斯基和史黛拉走在塞納河邊,一個流浪漢說“嘿,你能否給藝術家一塊麵包。這一幕是導演對“高高在上”的藝術的一記響亮的耳光。這是導演對藝術的最佳評語。同樣,特雷克斯基最後兩次從樓上縱身而下的場景,更是令人震撼的,那幕戲內涵著超現實主義式的夢魘,整個空間成為了看客的舞臺,成為了人類的冷漠、殘忍、自私和偽善的舞臺,注視他人的死亡而幸災樂禍是人類陰暗心理的一面,這是波蘭斯基對人類的質問:當我們的同類面對不幸和無望時,為什麼大多數人只是旁觀?!    

    這是波蘭斯基比較有內涵的一部電影,是一部現代派的心理隱喻劇,講述的是人的隔絕和疏離。預示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無助以及不願被同化的最終結局。   

      我們因為他人的對應而確定自我的存在,可是因為他人的目光,我們又能保持多少的自己,生存,永遠是迷茫和確立的矛盾,就如我們無法預算明天一樣,我們也無法測度他人。   人,永遠是一種可能性,永遠的在等待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有什麼相同又有什麼不同?有本質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