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的木子

    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慈禧具有非常高的政治手段;第二,八大顧命大臣對慈禧太后有所放鬆,麻痺大意;第三,關鍵時刻,恭親王幫助了慈禧太后。

  • 2 # 浮沉於史

    慈禧的成功,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恭親王奕訢。

    咸豐帝駕崩熱河,六歲的皇太子登基,是為同治帝。幼年天子,當然無法主持朝政,輔政大臣的出現,成為必然,皇權與臣權的較量,歷史上不乏其例,同治帝這裡,皇權的代表只是變為了太后而已。

    忠臣之例的代表,有周公輔成王,諸葛亮事後主,奸臣之例的代表,也有王莽篡政、鰲拜欺君等等,只是成王敗寇罷了。贏則君臨天下,敗則萬劫不復。

    同治帝的輔政大臣,足足八位,如果一直維持現狀,同治帝是有可能被架空的,孤兒寡母,孤懸京師之外,慈禧當然不能坐以待斃。畢竟回到京城,大事已定,便無力迴天了。

    彼時恭親王正代表朝廷,在京師與列強談判,是宗室中目前最具力量的一位,慈禧選擇了拉攏。當然,聯合外在力量,也是歷來的不二選擇,或宗室、或外戚,亦或宦官。

    八位輔政大臣志得意滿,並不認為六歲的孩童和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子,能夠有什麼作為。便答應了慈禧的建議,將八人分為兩批,一批護送皇帝和兩宮太后回京,一批護送咸豐帝靈柩回京,這樣一來,八人便不能凝結力量了。

    而恭親王也欣然同意了聯手,作為宗室親王,先帝的兄弟,當然也擔心權臣專政,禍害滿清天下。

    就這樣,矇在鼓裡的輔政大臣回京之後一一被擒,賜死的賜死,奪職的奪職,流放的流放,處理的乾淨利落。

    從此,便開啟了慈禧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生涯。

  • 3 # 一日日月照輪迴

    咸豐11年7月17日(1861 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煙波致爽”殿駕崩,遺旨中他和慈禧惟一的年僅六歲的兒子載淳繼位,年號“祺祥”,慈安慈禧被尊為太后。

    後代史料上說慈禧權力慾望強想奪取大權的話,個人判斷是不可信的,就如朱元璋被迫離開皇覺寺,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時,就想著以後怎麼當皇帝,這明顯是不符合邏輯的。權力這東西猶如毒品,只有沾染後癮才會越染越大。

    慈禧誘殺顧命大臣的最根本原因是臣強主弱。康熙年間,索尼,鰲拜,遏比隆,蘇克薩哈在順治帝駕崩或出家後,早期全力輔佐康熙,到了後期鰲拜開始專權,違旨擅殺蘇克薩哈,廣收黨羽,排除異己,所以才有了少年康熙擒殺鰲拜那一幕,清朝統治者對權臣擅權一事極具戒心。

    咸豐帝駕崩之前授權肅順等八大臣負責贊襄所有國家政務,注意沒有軍務,另一方面他又賜給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各一方金印,授予她們執行皇帝的最終決定權。

    最令人害怕的事還是發生了,咸豐駕崩的第二天,顧命八大臣就對兩宮太后發難,對權力分配問題提出異議,他們認為新皇帝年幼,咸豐皇帝既有遺詔命他們贊襄政務,新皇帝釋出的聖旨就由他們擬文釋出,慈安慈禧則無須過問具體事項,只要蓋章就可以。八大臣的想法想完全架空皇帝的權力,要知道,康熙年少時,還有孝莊太皇太后(皇太極之妻,順治之母)為朝延柱石,而這一年慈禧年僅二十六歲,孤兒寡母。皇室權力爭鬥,退一步則粉身碎骨,退無可退,皇權旁落,不死何為?

    當時肅順等人為了鞏固既得權力,還切斷了熱河與北京的一切聯絡,這讓慈禧慈安大驚失色。為了活命也好,奪權也罷,無奈之下,慈禧透過苦肉計重責太監安德海,將他送回京城內延重責,安德海將太后懿旨暗中送回了恭親王奕訢處。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思想開放,精於外交,人情練達,在軍中、大臣、洋人中都極有影響力。奕訢以奔喪為名赴熱河,求見慈禧慈安太后,肅順又以“叔嫂不通問”的禮法,說“叔嫂當避嫌疑,且先帝賓天,皇太后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阻止奕訢與兩位太后見面,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瞞天過海。奕訢透過化妝成巫師暗中見到慈安慈禧,為了自保,他們制定了攻守同盟,加快鬥爭佈置,並把地點定在了京城北京。奕訢在熱河呆了六天,哭靈後於9月11日趕回了北京,暗中爭取到朝中大學士賈禎、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的支援。肅順等人見奕訢在熱河沒什麼異常動靜,也就放下心來。

    打草驚蛇。9月14日奕訢率先發難,指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一道奏章求請太后垂簾聽政。此議一出兩宮太后和八大臣的矛盾立即白熱化。肅順等八大臣對董元醇的奏章極力反對,並以皇帝名義擬旨嚴厲申斥董元醇,旨意中否決了太后垂簾聽政的提議。但是當這道草擬的旨意抄送給兩宮太后用印時,慈禧一看覺得這樣下旨不利,兩太后共同決定將董元醇的奏章和八大臣草擬的上諭一起壓下不發。肅順集團為了攫取更的權力,知道這事後,開始“擱車”,就是集體罷工,並一而再,再而三地推遲慈禧慈安回京步伐。

    金蟬脫殼。皇帝駕崩,軍方都神經緊崩,四處重兵把守,唯恐有人乘機作亂,肅順在外界的壓力與慈禧慈安的一再催促下,只能下令扶靈回京。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運至喀喇和屯行宮,慈禧託身體有恙在兩名輔政大臣載垣、端華的監視下回京,肅順護送靈柩在後。

    圖窮匕現。11月1日慈禧太后一到北京,奕訢讓大學士賈楨、周祖培、兵部侍郎掌握衛戍武裝的勝保上奏,再次要求“太后臨朝”。慈禧回京的次日,以皇帝的名義下旨,宣佈載垣、端華、肅順等人有“專擅” “欺矇”之罪,解除了他們的所有職務,並逮捕了載垣、端華等人,幾日後肅順也於扶靈途中被捕。3日慈禧太后下旨命奕訢為議政王,入軍機處,並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7日改年號“祺祥”為“同治”,8日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景壽、匡源、杜瀚、焦佑瀛褫職,穆蔭遣戍軍臺。載淳于11月20日正式登基,改年號為“同治”,是為同治皇帝。

  • 4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咸豐皇帝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1861年8月,咸豐病死在承德。在遺詔中,他讓當時年齡只有六歲的皇太子載淳繼位,同時任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位大臣“贊襄政務”,總攝朝政。載淳的母親叫葉赫那拉氏,由貴妃變成了皇太后,又加封“慈禧”稱號,這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陰險狡詐,權力慾特強,她早就想當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咸豐死後,慈禧指使人上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

    但是,八位輔政大臣說,清朝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類事情,反對慈禧參政。慈禧恨透了八大臣,就勾結恭親王奕忻,拉攏掌握北京兵權的勝保等人,密謀政變。

    奕忻是咸豐的弟弟,但是咸豐對他不大喜歡,八個輔政大臣中就沒有他。咸豐死後,他想到承德料理喪事,都沒有被批准。他對八大臣恨到了骨頭裡。

    後來,奕忻趕到承德,慈禧單獨召見他,兩人一拍即合,一起籌劃政變。奕忻提出,如果要除掉八個大臣,一定要回到北京城。慈禧對北京城的英法聯軍還不放心,奕忻馬上表示,外華人那裡有他聯絡,肯定沒有問題這樣,慈禧就下決心發動政變。

    11月1日,慈禧帶著載淳,由承德回到北京,馬上又召集奕忻等人策劃政變。第二天,政變發生,八位輔政大臣被捕。

    幾天後,慈禧下令將載垣、端華、肅順分別處死,其餘五大臣革職治罪,將已經擬定的皇帝年號“祺祥”改為“同治”,載淳就是同治皇帝。慈禧又任命奕忻為議政王,並掌管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她自己則“垂簾聽政”,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統治權。這一年是農曆辛酉年,所以這次政變被稱為“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故事,你有酒嗎?”是那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