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市表
-
2 # 與財為伴
印度經濟目前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除了印度還有日本、中國三個國家構成了亞洲前三大經濟體系。
印度其實是個好地方,平原約佔總面積的40%,山地約佔30%,高原約佔30%,同時這些山地、高原的海拔基本上都是不超過1000米的。印度這樣的地理環境不僅交通方便,而且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極好的區位優勢,並且面靠印度洋,除了巴基斯坦外,對於周邊國家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印度快速增長的GDP使得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其產業結構情況:
三大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來看從中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年鑑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
印度2000年第一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0.1%(就是負值),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7.0%,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3.1%。
到了2016年,印度第一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1.4%(就是負值),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26.6%,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62.1%。
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印度發揮了其自身農業大國的優勢,將其第一產業的農業優勢發揮出來,使得農業對於GDP的貢獻率呈現了顯著性增長,另外,第三產業可謂是印度的優勢產業,其計算機服務等業務是印度的一張名片,近年來發揮其優勢產業使得第三產業對其國內GDP的增長佔到絕對的優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印度目前並沒有選擇依靠工業為驅動力來引領經濟發展的道路。
為何印度GDP增速較快?在人口方面。印度長期增長前景是積極的,因為有人口紅利,而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快速老齡化的國家之一,在不久的將來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會使得大量工廠轉移到印度,同時印度本地企業人口成本也不高,這樣就間接提高了印度企業的競爭力。
在經濟發麵。印度發揮其第三產業的優勢,雖然印度經濟卻不發達,但由於當初的決策和定位得當,使得印度迅速崛起成為一個軟體超級大國。並且目前印度的軟體產業已經成為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推動力。
統計方面方面。2015年2月,印度中央統計局曾宣佈過新的GDP統計方法,印度在新的GDP統計方式的演算法下,印度2014年的經濟增幅變為6.9%,大大超過此前公佈的4.7%,足足多出了2.2%,GDP 造假?印度:不,我們只是換個演算法。
-
3 # 姜運倉
第一,印度是一個後發國家。此前乃至到目前,印度的發展水平都是比較低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找對道路很快就可以高速前進;
第二,印度具備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比如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廣袤的國土、良好的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等;
第三,發展經濟的優良國際條件。由於印度重要的地緣位置,使其成為世界大國拉攏的物件。再加上其崛而未起,暫時沒有挑戰霸權的實力,所以,美俄歐等國都與其保持著良好關係,在經濟發展與安全護衛方面給予較多幫助;
第四,近幾屆印度政府的改革。特別是莫迪上臺之後,採取了全方位的改革舉措,清除了一些阻的經濟發展的障礙;
第五,印度的統計方法。近年來,每當印度的發展速度不如意時,印度就會調整統計方法,補充統計內容,一般都能大幅提升印度的發展速度。
-
4 # 錦繡中源
印度GDP增速比較快並不意外,在某些方面印度和中國很像,兩國都是人口大國,國土大國,金磚國家成員……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也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人口眾多,基礎設施薄弱,發展水平低,但是我們能夠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為什麼印度就不能呢?
2017年印度GDP為2.59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而中國GDP則是12.2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印度GDP僅是中國的一個尾數,算下來,也只相當於中國2006年的水平,而在2006年之後的幾年,中國GDP增速接近兩位數,比現在的印度增速還要高,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印度GDP增速比較快。
印度目前的人均GDP還不足2000美元,發展水平比較低。水平低、基數小意味著後發優勢更大,而且印度具備支撐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比如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廣袤的國土、良好的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等,只要找對了路子,政策得當,經濟步入高速增長也是可期的。
其實印度從1991年開始就已經走向了市場化、自由化的改革,走向了印度的“改革開放”道路。過去二十幾年,印度的經濟保持了比較快速的增長。莫迪上臺後,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使得印度過去幾年印度的經濟增速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印度的經濟增速達到了8%,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位居前列。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印度GDP增速走高,與它修改GDP統計方法也不無關係,比如在新的GDP統計方式的演算法上,2014年印度經濟增速由原來的4.7%修改為6.9%。從長遠來看,印度的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而且由於它的體量大,發展速度較快,未來它的經濟規模很有可能進入全球前三強。
-
5 # 洪鐘財經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先把基礎設施建好,把教育民眾素質提高到很高水平再發展經濟的,總是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同行,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建設交通、教育、文化、環境、科技等事業。之前的英國、美國、日本、南韓是如此,今天的中國、印度也是如此。
別看歐美日等國家現在基礎設施很完善,民眾素質很高,科學技術水平先進,但在它們經濟發展之初,也很一般。優良教育、科技、基礎設施不是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而是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增長了,才有物質條件發展教育、文化和建設基礎設施,如鐵路、港口、橋樑、公路、機場。
有人會說,沒有高素質的民眾、優良的基礎設施怎麼能發展經濟呢?很簡單,經濟發展初期,大都是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的行業,比如玩具、電子組裝、服裝、採礦等產業。這些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並不是特別高,只要認真訓練就可以勝任工作。
同時,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由於產業規模不會很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城市,而不是全國鋪開。比如80年代初期,中國主要發展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還有其他區域,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還是相對完善的。印度今天的一些城市,如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的基礎設施還是很完善的。這些地方勞動力的素質也是相對較高的。(中國第一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
今天,印度已經取代中國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主要經濟體。印度的經濟規模也有了明顯增加,2017年印度GDP達到了2.6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6位。走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後,印度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印度的能源、港口、鐵路、電信、水利、公路建設較之前走了明顯改善。
-
6 # 塞翁失馬N
主要是廉價勞動力,跟中國開放初時一樣,
越南高棉等國也是靠廉價勞動力,
如中國勞動力充足,印度越南高棉等國就不會發展這麼快,
間接的說是我們的計劃生育幫了他們。
-
7 # 水木十七
後發國家的優勢
比如之前的日本,亞洲四小龍,再早一點的中國。
正是因為起點低,所以可能不大的一個專案,都會對他們的GDP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後發國家,一般來說人力成本比較低,而前端國家由於發展,民眾隨著GDP的增長,從而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對於之前可能會造成環境汙染的企業和專案的反對,所以也會造成這些產業的轉移,從而促使國家之間的發展有先有後,產業有先有後。
不過總得來說,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也都是利益的關係。後發國家因為人民的生存問題,所以不得不接受這些勞動密集型的,基礎的,造成環境汙染大的企業,也從而會發展的比較快,但是速度快並不是體量大。就像我們國家發展了這麼多年,距離漂亮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一樣
回覆列表
第一,因為基數小,所以表現為增速快。
第二,很多基礎設施沒到位,所以很多投資在經濟快速增長階段對GDP的貢獻邊際效用大。
第三,人口優勢,印度計劃生育不像中國那樣嚴格,所以人口結構相對年輕,人口紅利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