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竹林聽雨76613066

    畫家作為藝術家,對於藝術首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和熱愛。這種熱愛會讓他(她)執著地投身於藝術的探索和創作。

    但藝術本身有其自身的規律,畫家成就的高低不僅在於名氣的大小。這個過程是長期並且艱辛的。我想,透過一次或者幾次展覽是無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機緣,還有作者的天分和作品質量方面的影響。

    齊白石成名前也只是一個潤資微薄的小畫匠,後來透過自己的努力,經過吳昌碩及徐悲鴻等大家的舉薦,才慢慢在北京乃至全國奠定了自己在畫壇上的地位。由此可見,成名非易,沒有高質量的畫作,急於求成,即使有機緣,靠幾次畫展也是無法得到認可,揚名立萬的。

    當今社會,藝術品也有市場,藝術家也要謀生,成名固然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交流和發展的機會。但藝術家的本心不能完全放在追名逐利上。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技藝和風格的鑽研和摸索上。鮮花盛開,蝴蝶自來。技藝到了一定的造詣。我想,知己和伯樂還是有的。只要你是真的千里馬,自然會有馳騁的天地。

    畫展是交流、學習、推廣自己的方法之一。但一味地將它作為成名的形式,如果不潛心於藝術的追求,想走捷徑,我認為,那隻能是異想天開,捨本逐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藝術之路當以刻苦和敬畏之心去走。積少成多,水到渠成,條件具備了,名氣就象是鮮花,芬芳四溢,自然香飄萬里。

  • 2 # 國畫大叔

    確實可以。展示與知名度是因果關係,但有好名和罵名之分。

    當展覽次數和規模達到一定數量,畫家作品就能獲得審美趣味相同的專業人士、大眾的瞭解和認可,這是好的名氣,相反因為作品確實不佳,反而造成罵名,如一些書畫作品極不符合傳統價值觀的作者。

    畫展在古代歷朝早已存在。但大都實在皇家和達官顯貴的宮廷和大院之內。宋徽宗常常在畫院內舉辦君臣畫展,畫師們交出各自作品,徽宗逐一點評,君臣互為學習觀摩。馬遠繪畫十分得皇上賞識,曾獲徽宗賜金帶殊榮,因此馬遠名噪一時,稱:馬一角(喜歡畫風景的一個角落,營造出空靈氣氛)

    近代張大千是畫展的活躍分子,參加國內外各種大型展覽,使得名氣擴大十分迅速,並且在畫展中賣掉很多畫,收益頗豐。《荷花》六屏巨幅通景在紐約畫展中被美國《 讀者文摘 》以14萬美金高價收購。

    展覽使徐悲鴻名氣獲得空前提升

    徐悲鴻在馬來西亞辦畫展多次,為抗戰募集了鉅額捐款,並且他的馬也是在馬來西亞各種畫展中聲名鵲起。

  • 3 # 燈影書畫

    俗話說,“養在深閨人不識”“酒好也怕巷子深”。作為畫家來說,透過活動和展覽把自己的作品推介給更多的人,不僅是宣傳自己作品的好形式,也是畫家成名的重要渠道。尤其在現代資訊社會,其產生的宣傳效應和幅射作用更加凸顯。

    這裡我舉幾個例子。

    十九世紀印象主義油畫的產生就是透過畫家們沙龍活動宣傳出去的。當時,印象派創始人莫奈創作的《日出》並不被人們看好,甚至被拒絕於官方的畫展之外。莫奈只好把這幅畫拿在自己畫友舉辦的沙龍活動中展出。後來被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家看到了。這位評論家帶著幾分揶揄的語氣評論道:“這叫什麼畫?只能算是印象吧”,不想這句話竟成了印象派的命名。此後印象派名氣越來越大,勢不可擋,終於成為和古典主義並列的油畫一大派別。

    法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油畫重要代表庫爾貝因為藝術理念與當時畫壇權威不合而受到排擠,在參加巴黎萬國藝術博覽會畫展時,他最鍾愛的一幅油畫《畫室》本來已經入選,臨展前又被篩除出來。庫爾貝一氣之下,自己在展館外廣場搭了一個畫蓬,搞了一次“個人畫展”,展出了自己創作的40多幅油畫作品,雖然未必有參加國展的影響大,但也引起了不小的反映。

    利用活動和展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擴大個人影響最賣力也是最成功的畫家當屬抽象派鼻祖畢加索了。據介紹,畢加索一生在任何時候總是不失時機地利用各種活動、展覽甚至包括一些商品營銷活動等形式來推介自己的畫作,極大地提高了畢加索的知名度,使得“畢加索比當紅的電影明星還紅”。這也使畢加索的畫作供不應求,一漲再漲。畢加索成為當時西方並不多見的在世時即名利雙收大富大貴的畫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個活著時作品被收入盧孚宮的畫家。

  • 4 # 名師巨典

    曾經可以,現在很難。

    我們通過了解西方藝術史會發現,大約兩百多年前的歐洲繪畫藝術家,基本上都是透過沙龍來展覽和銷售自己的作品。

    對當時的畫家來說,能否進入沙龍參加展覽,意味著自己的繪畫藝術成就是否得到權威人士的認可圈子的肯定,在當時一旦進入級別較高的沙龍,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訂單和畫壇的地位已經得到了初步的認可。

    特別是在新古典主義時期的18、19世紀的法國,高階的繪畫藝術沙龍基本掌握在最高藝術學院的幾位老師手裡。

    顯而易見,在當時的法國、乃至西方繪畫藝術圈,透過沙龍這樣的活動,是畫家傳播、宣傳自己的最好方式。

    因此,受到打壓的印象派那幫年輕的畫家,於1874年自行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裡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向官方的繪畫沙龍發起了挑戰。

    在印象派多數次的展覽之後,人們熟知了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如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等。這些名字在今天看來如雷貫耳,即便在當時,也是引領時代潮流的人物。

    據說,曾經有一次印象派的大師們採風回來的路上,正好經過梵高工作的地方。梵高得知訊息後,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興匆匆地拿了自己的作品給這些前輩鑑賞,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

    由此可見,梵高對當時崛起的印象派那個圈子也是相當的嚮往的。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藝術品市場商業化越來越成熟,特別是美國市場空前繁榮,很多國家的藝術家都對美國市場異常地嚮往。

    墨西哥國寶級的畫家迭戈·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也曾經數次中斷國家藝術工程而趕赴美國參加商業展覽和承接訂單,可見,在當時展覽和活動對擴大藝術家的知名度是相當的重要的。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去的畫展不是隨隨便便就辦的,而是國家頂尖的藝術沙龍或者一些專業的畫廊在發掘出有價值的畫家之後,有針對性地推出的展覽。

    特別是高度商業化之後,一些畫廊推出的畫家基本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藝術的潮流和風向標。

    現在,一些展館為了營利,只要你給錢就可以辦展覽,阿貓阿狗也可以辦展覽,所以,現在的一些展覽與過去的展覽,或者現在一些頂級專業的展覽相比是不值一提的自吹自擂之舉。

  • 5 # 黃智637

    畫家透過活動、展覽真的可以成名嗎?畫家創作的繪畫作品,透過自己搞活動展覽繪畫作品,很難成名,除非畫家的繪畫作品藝術價值很高。古今中外靠自己活動展覽繪畫作品,可以成名的畢竟是少數畫家。大多數畫家的作品,都是發奮努力幾十年有了一些成果,被社會上的專家學者認可、獲獎才能成名。

    在西方只有少數畫家,靠自己活動展覽出繪畫作品可以成名的。例如荷爾拜、庫爾貝、倫勃朗等,這些畫家是處在動亂時代出名的,他們不是辦兩三次畫展就能成名的,而是經過不知多少次反覆地展覽才能成名。

    畫家想成名要靠自己刻苦努力、真才實學、嫻熟的技法,奮鬥幾十年有了成果才能成名。不是靠辦一、二次展覽就能成名的,那是異想天開。既然選擇繪畫這個職業,就要堅持不懈地發奮努力,要忍受孤獨的煎熬、失敗的痛苦。透過自己勤奮的創作再創新出繪畫作品,就會出成果地表現自己的藝術風格。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是有藝術價值的繪畫作品,終究會成名的展示在人們心目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瑞士中立國的歷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