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老嗲
-
2 # 崎峻戰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鑑於日美兩國在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上的巨大差距,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必定是日敗美勝,因此對美開戰是日本最大的戰略失誤。那麼在戰爭無可避免的情況下,日本如果能夠規避現實歷史上的某些失誤,對戰略戰役部署做出某些調整,或許能夠扭轉某些戰役的結局,但是從總體上效果有限,至多把美國的反攻計劃推遲半年到一年,使整個戰爭程序延長兩年左右,最後的結局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比現實更慘。
1930年出使倫敦的山本五十六,他是日本海軍中對英美的優勢所有認識的高階將領之一。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在戰前曾有論斷,海軍在與美國開戰的最初一年尚有把握,超過一年就很難預料了,歷史證明這一論斷還是基本正確的,因此日本想獲得更好的戰績,戰爭第一年是最為關鍵的。從戰略戰術角度考察,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第一年至少在三個重要節點上犯下了嚴重錯誤:首先,奇襲珍珠港時沒有發動第三次空襲,摧毀珍珠港作為前進基地的機能;其次,在中途島海戰中遭遇慘敗;再次,在瓜島與美軍陷入長期消耗。如果能夠在上述三個節點上有所變化,那麼日軍的優勢地位很可能會延長至1943年底,從而為建立長期固守防禦態勢贏得更多的時間,下面略作分析。
在珍珠港奇襲中遭遇日軍飛機攻擊的美軍戰列艦,南雲未發起第三波攻擊一向被後世詬病。
首先,如果在珍珠港作戰中南雲一鼓作氣,實施第三次攻擊,對珍珠港內港口設施進行破壞,至少可以使其癱瘓半年時間,那就意味著美軍將暫時失去太平洋上最重要的前進基地,從而將防禦線大幅後退到美國西海岸,太平洋艦隊將不得不從本土出發深入太平洋作戰,難度將大為增加。不過,日本缺乏登陸夏威夷乃至美國本土的能力,而以美國的實力應該也可以在半年內讓珍珠港恢復基地機能,所以南雲的果斷一擊最多能爭取半年時間。其次,在中途島海戰中,假如日軍能夠集中兵力,目標明確,指揮得當,應該可以避免歷史上的慘重損失,至少可以重創美軍艦隊或佔領中途島,並且儲存相當的航母兵力,進一步壓縮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空間,削弱其反擊能力,令其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實力並策劃反攻。最後,在瓜島方向應該在不利態勢下放棄與美軍爭奪瓜島,規避大量的消耗,並將兵力集中在新幾內亞東部,力爭奪取莫爾茲比,從戰略上看,佔領莫爾茲比的意義遠大於那座荒島機場。
中途島海戰中遭美軍艦載機攻擊起火的“加賀”號航母,中途島之敗令日本失去了與美國對抗的最大王牌。
如果按照上述程序,那麼到1942年底時,日軍將在艦隊主力得以儲存的情況下將防禦圈擴大到中途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新不列顛和新幾內亞一線,同時給予對手造成更大損失,從而推遲美軍的反攻步伐。按照歷史史實,美軍的反攻路線分為兩條,一是新幾內亞至菲律賓的西南太平洋路線,二是從吉爾伯特-馬紹爾-馬里亞納-沖繩島的中太平洋路線,其中前一方向上歷史上美軍是從1942年8月登陸瓜島為起始,而中太平洋方向以1943年11月登陸吉爾伯特群島為起始。如果按照上述假設,那麼美軍的反攻至少要推遲半年時間,大致在1943年初從新幾內亞方向進攻,而且首先要與日軍爭奪莫爾茲比,這個是沒法繞開的,而且日軍必然重兵防守,相比熱帶孤島,新幾內亞顯然有更大的縱深空間,有利於持久防禦。在中太平洋方向則會推遲到1944年春夏。如果在1942年到1943年間,日軍能夠專注於固守防禦,加強莫爾茲比、馬里亞納、帛琉、沖繩、小笠原等一系列要點的要塞化,同時改革艦隊作戰機制,放棄戰艦至上,集中資源整補強化航母機動艦隊,合理運用潛艇兵力,那麼1944年的戰局很可能比現實中更加激烈血腥,美軍將付出更大的代價,但由於在物資和科技上的優勢,美軍依然會摧毀日軍的防禦,逼近日本本土,只不過時間表會比歷史上大為推遲。如果按照史實推演,那麼美軍要遲至1945年夏季甚至秋季才能推進到菲律賓-沖繩一線。
太平洋戰爭中後期,在島礁爭奪戰中與日軍激烈搏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
如果歐洲戰場按照史實於1945年5月結束戰事,蘇軍於1945年8月如期對日宣戰,那麼太平洋戰爭的結局很可能是另一個景象。由於日本陸海軍主力仍被美軍吸引在太平洋方向,蘇軍在橫掃中國東北的同時,很可能會佔領全部北韓半島,甚至會深入中國華北地區,摧毀日本陸軍在華主力,以蘇聯的擴張本性,甚至不排除蘇軍向日本九州、北海道實施兩棲登陸的可能性。無論蘇軍是否能夠成功登陸日本本土,蘇聯在戰後遠東局勢的安排上將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到那時日本很可能會淪為德國那樣的結局,被各戰勝國分割槽佔領,那樣日本後來的歷史走向就頗值得玩味了,肯定與美國獨佔日本大為不同,而作為一個國家必將陷入一定時期的分裂,下面可以由看官們自行架空。
-
3 # Buskybozar
多拖幾年就是更好的戰績了。除非世界政治格局發生重大改變,當時的政治格局下,英美等老牌帝國主義是不可能允許日本這個新興帝國主義崛起的。
日本的原定戰略計劃就有很大的賭博性質,當然如果完美執行了,日本可能會多撐幾年。日本的算盤就是乘美國這個工業巨獸還沒有進入戰時運轉前,海軍奇襲暫時癱瘓美軍對西太平洋的海空控制,陸軍迅速佔領東南亞的油田,並且佔領西太平洋諸島建立三道島鏈防禦。轉攻為守,防守住美軍反攻,僵持住後和美國談判。
這個計劃的前半部分完成的很出色,偷襲珍珠港比預計的還成功。陸軍也很順利的拿下了東南亞幾乎所有預訂目標。但過於順利讓日本人患了勝利病,在應該轉為防禦的時候繼續進攻,甚至有了攻擊澳洲和阿拉斯加的計劃。手伸的太遠,終於在瓜島付出了代價。從此轉贏為輸。
簡單說,日本的工業和人力不足以挑戰美國,而自己要走上帝國主義殖民路線,必然要和美國較量。必然失敗,就算日本不犯錯,也只是多撐幾年,什麼穩守後和美國談判,只是日本人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
-
4 # 歷史救生圈
其實,日本在開戰以前,自己也知道無法打敗美國,日本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可能拖延戰爭的程序,最大程度殺傷美軍,爭取到美國承認既成事實。
但是,在執行這個計劃的時候,日本的戰略出現了問題,首鼠兩端,吃在碗裡看在鍋裡,擴張到了自己後勤能力範圍以外的地區。最終被美軍採用跳島戰術,各個擊破。所以說,日本的那些將帥是沒有戰略家的,最多是戰術家。
日本自己的後勤能力最多就能保障到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緬甸就到頭了。到南太平洋早就超過了日本的後勤能力,日本沒有足夠的運輸船和驅逐艦,運輸和護航到這條線以外的地區。
控制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地一些關鍵的戰略要地、石油產區,橡膠產區就已經達到了日本國力的極限,最擴張,其實就是自尋死路。
因此,如果在1942年,日本只擴張到所謂的絕對國防圈的位置,再收縮一點。立刻停止關特演,將主力百萬人和大部分物資運輸到前線,而不是空耗在東北。如此,無論硫磺島,塞班島,沖繩島,兵力都可以增加二倍,武器彈藥增加十倍。
海軍艦隊進入內線,尋找和等待戰機,而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進入潛艇戰。由於不再進入南太平洋,日本戰機也就不再需要超遠航程,因此也就可以降低儲油量,增加裝甲,提高防護能力。
由於收縮了戰線,不再去南太平洋,日本航空兵也就不會在從本土飛往南洋的幾千公里海上路途上損失上萬架飛機。可以增加在第一線的戰機部署數量。
回覆列表
透過偷襲等一系列戰術,所取得的戰果已經超出其國力和能力了。根據其國力和能力,小鬼子根本就不應該發動戰爭,發動戰爭只能給周邊國家和人民以及本國帶來災難。日本成為世界有影響力的國家是在二戰以後的和平環境,希望日本人民能夠記住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