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清風話古今
-
2 # 菜根漫譚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為:
孔子說:“我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可惜,他不幸死得太早。顏回死了,再也沒有這麼優秀的學生來繼承傳播我的理想了。” 顏回確實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好榜樣。放眼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像顏回那樣,不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呢?特別是那些有個一官半職的精英、領導們,一天不對別人發幾次火都憋得難受。又有多少人為了名權利,不惜一錯再錯,鋌而走險,還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得計呢?
-
3 # 你可別秀了
首先這句話是出自《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記錄孔子與自己弟子的言行事蹟。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可翻譯為“我有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慪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但他不幸早死,顏回死了,再也沒有這麼優秀的學生來繼承,傳播我的理想了。”
這句話中比較警示後人的便是“不遷怒,不貳過”
其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不遷怒,不貳過”可以說是一個人難以企及的修養。不遷怒,就是自己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有什麼煩惱和憤怒不發洩到別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當出氣筒。不貳過,就是知錯能改,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這更是難上加難。人們總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少嘛?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一句話,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真的能做到嘛?
-
4 # 熹沐木
一,顏回的修養與智商
第一,顏回的好學。孔子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的人,可想而知孔子也非常喜歡好學的人,而顏回在孔子眼中就是個好學的人。顏回的好學可以體現在其安貧樂道上。孔子曾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當孔子誇讚顏回的“安貧樂道”的品質時,忍不住兩次說道“賢哉回也”,可見孔子在心裡由衷地喜歡與讚賞顏回。
顏回不僅好學,而且聰明。起初孔子覺得顏回比較愚魯,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論語·為政》)孔子曾經問子貢(同是孔子的優秀弟子),你和顏回比哪個強。子貢說道“我比不上顏回,顏回聽了一件知道十件,我只能知道兩件”。孔子贊同地說“你誠然不如他,連我也一樣不如他”。(《論語·公冶長》)。從此章可見顏回之聰明,顏回之智商高。勤奮好學而又聰明的顏回怎麼不招孔子喜歡呢?
(顏回處陋巷模擬場景)
第二,不遷怒。顏回不僅勤奮智商高,修養還高。顏回的高修養也體現在“不遷怒”三個字上。“不遷怒”就是不將自己的憤怒推及給他人,也就是不拿別人撒氣。拿別人撒氣,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太常見了。主子拿下人撒氣,大人拿小孩撒氣,阿Q受人欺負了拿小尼姑撒氣……然而顏回沒有,顏回不會拿別人撒氣,這一條雖然簡單,但不容易做到。我覺得可以把這條當做顏回情商高的證據。
第三,不貳過。孔子不是蔑視人犯錯,但他欣賞過而能改。所以他說“過則勿憚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同樣的錯誤不再犯第二次不容易做到。改正諸如數學題上的錯誤需要智商,改正習慣性的錯誤需要毅力——總之改錯都不容易。更何況是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呢。
二,孔子的哀痛
顏回少孔子三十歲,去世時為四十一歲,可謂“短命”,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英年早逝”。顏回去世時,孔子已是七十一歲的垂暮老人,此前一年,孔子的兒子年僅五十的孔鯉也去世了。此時段的孔子連失愛子與愛徒,內心的悲痛可想而知。顏回視孔子如父,孔子視顏回如子。名為師徒,情同父子。或許孔子想把顏回當做自己學說的傳人,畢竟顏回有智商有修養,在好學這件事上兩人又都一樣。在世的人就怕回憶去世的人的好,這樣的追憶可勾起內心無限的傷痛。我想,當遲暮之年的孔子說“今也則無”的時候,語氣肯定是舒緩的,低沉的,臉上老淚縱橫,心裡如刀鉸箭穿。
這就是我讀這章時的感受,樂與君分享。
-
5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評述】
人與人的天賦都差不多,但因為“好學”使人與人產生差距,那什麼是“好學”?
孔子說:“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不貳過”是什麼?
是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是什麼?
就是把理論(良知)變成人的本能。說白了就是把理論(良知)修煉成為人的習慣,讓良知成為人的一部分。只有如此人才可謂學以致用,只有如此人的一言一行才能都符合道(理論)。如果學不到家,就會像段譽的六脈神劍一樣,時靈時不靈。
就如文中的“不遷怒,不貳過”。面對錯誤不推卸,有錯就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確思維。但如果我們修煉不到家,遇到錯誤就會不自然的想著怎麼推卸責任。而推卸責任就是再次犯錯。如此一錯再錯,就會把事情推向更復雜、更困難的境地,這就是錯誤價值觀導致可怕惡性迴圈的可怕後果。要避免這種無畏的錯誤,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知)。大家不妨想想,如果犯錯了,我們想的是怎麼改正?怎麼補救?這是不是比推卸責任更有意義?是不是更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正確思維(理論),正向的價值觀(良知、理論),產生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才能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價值。正確的目的產生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所立下的目標。
而以上這一切的一切,想要擁有,就必須“好學”。不學,致良知(理論)等等東西是無法明白其中涵義的。連涵義都不明白,談何“知行合一”,談何把良知變為人的本能。沒有把良知變為人的本能,那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出錯。一錯再錯,想成功,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用一錯再錯的人的!用人如此,做事亦是如此。是以人應當“好學”。
只有好學,才有機會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只有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人的言談舉止,才能規範;規範了,人才是人才。就如馬雲,他說的是管理,寫的是管理,讀書讀的是管理……一切的一切離不開管理(良知)。而在反觀大部分,一下子聊旅遊,一下子說打牌,再一下子就聊八卦……比一比才知道差距在哪!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想成功就應該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千事萬事只是良知這一事)。如此才能從容應付,才能有所成就。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是《雍也》第三章。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不遷怒:就是不把自己的怨氣、怒氣發洩到別人身上。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在我們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願意遷怒於人的人。所以,人能做到不遷怒是很不容易的,這在孔子的眼裡也是難能可貴的。
不貳過:“貳”是重複、一而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都說“同樣的河不會掉進去兩回”,在在現實生活中,人是委容易犯同一樣的錯誤,想不貳過,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人能經常反醒自己、不去犯曾經犯過的錯誤。
孔子把“不遷怒”,“不貳過”,看成是一個人優良的品質,這一點是非常正確的,到現在,二千多年過去了,它還是擲地有聲的醒世良言,最後孔子說:唉,很可惜,顏回這麼好的學生死了,我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