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恬然滋味
-
2 # 漁耕樵讀
這個結論是錯的,三國志記載: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所以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不是他聽劉禪的,而是劉禪聽他的。
姑且認為你所說的奸臣是黃皓,再假設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向劉禪進讒言的是黃皓(其實是司馬懿在民間散佈的謠言)說諸葛亮要造反,劉禪下令諸葛亮退軍。
但是諸葛亮退軍的原因的原因是斷糧了,由於大雨阻道,糧草沒有按時送到,押運糧草的李嚴還被貶為庶民。所以這次根本不是劉禪下昭原因諸葛亮才退軍,只能說是一個附帶條件。
另外黃皓別說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不敢妄言,劉連董允在的時候黃皓也不敢。(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換句話說,這個時候諸葛亮還看不上黃皓這種小人物。
諸葛亮看上的有哪些人呢,第一個便是劉封。在劉備死前他就考慮到了,建議劉備除掉劉封。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諸葛亮第二個看上的是楊儀,諸葛亮每次出征,楊儀幫他出謀劃策,籌措糧草,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諸葛亮深為愛惜楊儀的才幹。但是諸葛亮生前就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只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中軍師。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後來楊儀心懷怨憤,多次表露有謀反的心跡。楊儀最終被貶為庶民,羞憤自殺。
諸葛亮第三個看上的是魏延,諸葛亮死前安排楊儀除掉魏延。
這樣宗室除掉一個,文臣除掉一個,武將除掉一個。諸葛亮不管奸臣還是能臣都除掉了,怎麼能說他沒有除掉呢?
-
3 # 無限輪迴
這個問題不是很明瞭,或者說,不是事實。諸葛亮雖是丞相,與劉禪有君臣之分,但諸葛亮也是託孤重臣、相父。事實上,是劉禪聽諸葛亮的。
首先,奸臣很難斷定。常言道:蓋棺定論、日久見人心。是不是奸臣,只有等人死了以後,或者說很長時間以後,才能判斷。在當時,有些情況不太清楚的情況下,很難做出結論。我們現在知道黃皓這個人是奸臣,當時可是無法斷定的。就諸葛亮來說,肯定有一些人與他的意見不一致,反對、阻撓諸葛亮的政策。也有一些人陪著劉禪吃喝玩樂,有時說點兒壞話。這些都是正常的。
第二,奸臣不會斷絕。在古代沒有一個朝代,滿朝全是忠臣良將。在政治清明時期,奸佞小人只是不敢過於放肆而已。即使諸葛亮知道誰是奸臣,也要看這個人有多大的罪過才行。殺了一個奸臣,難保不會再出一個奸臣。這不是諸葛亮考慮的重點。
第三,諸葛亮和劉禪誰聽誰的?這個已經說過了。如果劉禪發話,以諸葛亮的品行,聽話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劉禪的話有重大錯誤,諸葛亮也是會糾正的。而劉禪在這一點上,就是悉聽尊便,全憑諸葛亮拿主意。劉禪是個沒主意的人,這也是多年被劉備和諸葛亮培養出來的。從事蹟來看,重大決策都是出自諸葛亮。諸葛亮對劉禪也曾勸導,“陛下亦宜自謀”等。
諸葛亮掌控著朝政,幾個小人還翻不了大浪。
-
4 # 無奈且向上
題主的意思是指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黃皓聽信傳言,奏報後主劉禪說諸葛亮有謀反之心,宜招回成都一事。
其實此事是司馬懿用反間計在成都散佈的謠言,雖由黃皓奏報後主,但責任也不全在黃皓。諸葛亮真正退兵的原因是軍中糧草不濟。當時督辦糧草的李嚴,由辦事不力耽誤了糧草的運送,未能按時保證軍中用度,按律當是死罪。
李嚴本是劉備生前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曾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但李嚴為人孤傲且貪圖富貴,嘗為一己之私而置國家大事於不顧。此次因耽誤糧草,心知大罪,便向後主誣陷諸葛亮自做主張,擅自退兵有不臣之心。妄圖以此掩蓋自己的過失,逃避懲罰。被諸葛亮揭穿後,後主降旨將其貶為平民。
劉備去世後,蜀漢內部矛盾開始日益尖銳,益州派、荊州派、漢中派、元老派相互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各不相讓。諸葛亮為平衡這些矛盾是煞費苦心,其第一個要除掉的就是李嚴。
李嚴為人精明能幹,以幹練著稱,但為人心胸狹窄貪圖富貴,不能顧全大局,常常因一己私利而費國之大事於不顧。諸葛亮心裡明白,長此以往必生禍端。於是,便藉此次延誤糧草及誣陷大臣之名,將其貶為平民,除去了一個隱患。
諸葛亮生前為蜀漢的內部穩定,嘔心瀝血。先是罷貶李嚴,又設計除去魏延,用蔣琬牽制楊儀,還罷免了一批益州派人士,基本保持了蜀漢政權內部的平衡。致於題主指的黃皓,當時不成氣候,還不在諸葛亮的打擊之列。
-
5 # 金多多賊蓋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先主白帝城託孤。把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而劉禪阿斗,拜諸葛亮為相父,對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信任。完全把蜀國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權傾朝野,但是懂禮儀,君臣之道分的很清。那個朝代都有奸臣,小人,沒什麼本事,就是讚歌唱的好,阿姨奉承,皇帝需要這樣的人,要不都是忠臣,一天不把皇帝氣死了?如果說諸葛亮那次知道是奸臣弄是非,那就是諸葛亮伐魏之時有人密保劉禪說諸葛亮擁兵自重,有造反的可能,劉禪傳旨召諸葛亮回川。諸葛亮明知道有人搬弄是非,但君臣之禮不忘,
還是回到蜀都,面見劉禪,把幾個重臣訓斥一頓,劉禪羞愧不已,連連道歉,自知理虧
對諸葛亮更加信任。
-
6 # 煙雨醉逍遙
劉備死後,劉禪是孤立的,他是二代君主,年紀又輕,隨著劉備打天下的那些文臣武將,特別是諸葛亮,劉禪如何能駕馭的了?如果關張二人還在人世,他自然會放心許多,可兩位叔叔比劉備死的還早,所以雖然也明知道諸葛亮無篡奪之意,但還是聽從黃皓之言,把本已取得勝利的諸葛亮大軍調了會來。
有時候,我們不能以平常人的心理去揣度帝王,如果換做是我們,在那個內憂外患的環境裡,也很可能生出猜忌之心,特別是劉禪與諸葛亮並沒有那麼深厚的友誼基礎,維持他們關係的只是傳統的君臣之道,與劉備的託孤之情。
諸葛亮實在是精明,劉禪的所思所想以及顧慮,諸葛亮看的很明白,也很理解,對於劉禪聽從黃皓的讒言之事,讓其回師,諸葛亮也清楚到底是誰在其中作梗,然而他不得不聽從。
因為如果諸葛亮不聽從,北伐不但無法繼續,而且還加深了劉禪的猜忌,這證明黃皓說的對呀,諸葛亮就是帶著人準備打下長安自立去了,如此一來,劉禪斷了諸葛亮的糧草供應,還談什麼北伐,蜀軍立刻就會崩潰,關羽當年怎麼敗的?荊州丟了,荊州兵立刻崩潰,那麼諸葛亮所帶的益州人,得知劉禪斷了糧草又會怎麼想?
諸葛亮必須迴歸,必須聽從劉禪之言,他需要與劉禪之間建立一種默契和信任,如果抗命不從, 即便一舉拿下長安,也會加重劉禪的忌憚之心,而且說不定會再生變故,沒有了劉禪的支援,無法在長安立住腳跟,諸葛亮可不是冒險之人。
如果聽從劉禪之言,那則擺明了一種態度,就是服從劉禪,清者自清,所有的謠言不攻自破,劉禪打消了心中最大的顧忌與疑慮,這比拿下長安還要重要,最後不得不提醒的,劉禪並不是電視劇中所演義的形象,也是位十分精明的人,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在他身上寄予那麼多希望,如果換做一個智力不足之人,有誰能保證諸葛亮佔據長安之後,不會取而代之呢?
回覆列表
謝謝小秘書邀請。 為什麼我看到這個問題頭髮蒙呢?回答這種問題腦袋瓜子一抽一抽的。 劉禪與諸葛亮,從實質上來說,主要還是劉禪聽諸葛亮的。諸葛亮首先是個權臣。不錯諸葛亮是輔佐劉禪,但諸葛亮也一直在教育引導著劉禪。要不然怎麼稱為相父呢? 那個時候,劉禪身邊有沒有奸臣?沒有。有小人,有弄臣。但沒有奸臣。有諸葛亮在,劉禪身邊沒有人有資格稱為奸臣。 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