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鄧海春
-
2 # 風冥幻
要說那家更可惜,倒不如那家更短命。
秦朝:
功業:秦始皇嬴政即位後先後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上廢分封行郡縣;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
滅亡:滅亡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有嚴酷的峻法,有奸臣趙高的禍亂,有秦二世的無能,有大興土木的奢侈;最終爆發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覆滅了秦朝。
有如此偉業的秦朝,卻如此短命,不得不說真是可惜!
隋朝:
功業: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
滅亡:隋煬帝修建運河,大興土木,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隋末危機。隋末民變,貴族叛變,李淵建立李唐王朝。
元朝:
功業:說起元朝,那可是中國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王朝,但也因多年戰爭,導致滅亡。
滅亡:蒙古統治者變本加厲向漢人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民族壓迫十分嚴重,漢人被掠奪更為常見。將各民族分為不同等級,殘酷剝削漢族群眾,人民揭竿而起,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
3 # 未濟
個人覺得後周被宋取代最可惜。
第一,後周發展得很好,並沒有皇帝失德。後周是郭威建立,郭威之後是柴榮,都是不錯的皇帝,尤其是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雄主。要是多活幾年,統一天下的就是後周了。而且還打敗過遼國。最後一代君主還是個孩子,他能做錯什麼?皇位忽然就沒了。
第二,國家存在短暫。這和秦隋還不一樣,那是皇帝失徳了,激發社會矛盾,後周被取代得就有點冤了。
第三,被自家人取代。這就如同三家分晉,五代十國時期,也多是被自家人取代當皇帝,但還是回到第一點,後周發展得很好,比前面四個國家發展得好,是有希望的。如果是農民起義,或者是出現其他勢力,被其打敗,那是自己不行,可是自家臣子造反算怎麼回事,皇帝做錯啥了?只是因為皇帝小。還沒來得及削弱大臣的權力。
第四,趙匡胤若為武將,後周軍事實力會很強。但當了皇帝,怕武將再造反,導致了一個王朝的重文輕武,被遼,金,蒙古打壓數百年,最終滅國。作為後周的繼承者,他沒有做好,不像漢取代秦,唐取代隋,漢唐做的不錯,秦隋也算死得其所。
-
4 # 使用者4684103484
其實歷史從來沒有偶然性,偶然性中都包含著必然性。我們在這裡只是理論上的預測。
首先非常可惜的是隋朝,隋文帝結束南北朝的混亂,統一全國,文治武功達到極盛,有“開皇之治”,如果不是楊廣的瞎折騰,濫用民力,修運河,建宮殿,徵高麗,好大喜功,隋朝不至於二世而亡,很可能開創一個長命的王朝。
其次,北周武帝宇文邕如果後繼有人,不至於讓楊堅迅速掌握權力,那麼統一全國,結束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的亂世局面的大功就會歸於北周。那時候,北周國力最強,宇文邕已經滅了北齊統一了整個北方,而南陳孱弱之極。如果不是後繼幾任君主放縱乖謬,但凡有點作為,政權不落到外戚楊堅手裡,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還有前秦苻堅,重用王猛,富國強兵,統一了整個北方,甚至通了西域。但是他沒有聽從王猛臨死的忠告,急於南征東晉,統一全國。但是決定性的淝水之戰,將近八十萬人被東晉八萬人打敗,前秦也在戰後內外交困中瓦解。
再就是後周世宗柴榮,被後世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大有恢復燕雲十六州的氣勢,但就在商議攻取幽州的時候,一病不起,年僅三十九歲,在位僅僅六年。可以說,周世宗柴榮做好了掃平天下、開創盛世的一切準備,卻英年早逝,功敗垂成。而宋太祖趙匡胤延續了柴榮制定的策略一統天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開創了宋朝一代文化盛世。也是比較可惜的。
還有曹操,如果能夠打贏赤壁之戰,也具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歷史就會是另一個局面。但是歷史沒有偶然性,王朝的盛衰,從來都是有規律的。有道則興,無道則亡。實現統一,開創王朝,只能順勢而為。
回覆列表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天下分分合合,各朝國祚雖有所不同,但終究沒能擺脫亡國命運。在這片土地上,夏、商、周翻頁雖慢,但卻未留下太多痕跡。而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以及明清,彷彿在呼吸之間就被後來者取代。
雖說每朝遺民各有所念,但如今的我們卻並無為古時朝代更迭而悲痛的心情,倒是“惋惜”常在心間繚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在朝代滅亡一事上,也欠缺統一的標準。在筆者看來,最可惜的朝代更迭,便是隋朝楊家的倒臺。
很多人對隋朝的態度,尤其是對隋煬帝的態度,就像是對秦朝、對秦始皇一樣。甚至在一些人看來,隋煬帝更像是商紂和夏桀一般的人物,難以和秦始皇這種有大功的人相提並論。
然而在筆者眼中,隋煬帝和他手中的隋朝,就這麼覆滅,實在是可惜。如同“漢承秦制”一樣,唐朝的體制,甚至是國家,都算得上是從隋朝“繼承”過來的。然而這原本由楊家發展得好好的天下,就連大興城(唐更名為長安城)和趙州橋都那麼快易主,實在是可惜。
唐高祖李淵,其姨媽,還是隋朝開國皇后獨孤氏。因而楊、李兩家人,本就是親戚關係,隋煬帝和唐高祖,更是表兄弟的關係。可防狼防虎,卻沒防住這要親不親的親戚,隋煬帝也是很憋屈了。
大業十三年(617),唐高祖李淵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為名,正是起兵反隋。被自己的表兄蓋棺定論,楊家的江山也面臨威脅,隋煬帝有多生氣,可想而知。
且李淵起兵,抓住了隋煬帝此時人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中一帶兵力不足的機會,讓隋煬帝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經過了四個月,大興城便淪陷。隨後,李淵還做了一件更氣人的事——宣佈隋煬帝成為太上皇,扶持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
尚在中年的隋煬帝,就這麼在自己不同意的情況下,成了“太上皇”。而李淵表面上只是扶持起了新帝,實際上卻掌握了隋朝的實權。未在國都的隋煬帝,想要調兵遣將,都失去了該有的身份。
大業十四年(618),眼見翻盤無望,隋煬帝也不願再回到狼虎伺環的北方,便計劃在南京修築丹陽宮,在此安度晚年。可是天不遂人願,隋煬帝的計劃很快便別對自己的殘暴統治心懷怨恨的眾人打亂。以宇文化及為首的叛軍襲來,隋煬帝逃跑不及,被捕。他想要飲毒自盡,但叛軍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硬要將他斬殺。
隋煬帝死後,他的另一個孫子楊侗也在洛陽被推舉為帝。不過很快,楊侑、楊侗都被逼禪讓,隋朝的天下就此更名換姓。從唐朝繼承的隋朝遺產來看,除去隋煬帝本人的暴虐,隋朝的發展是不錯的。要是隋朝這個底子不好,李唐也不會那麼快就迎來盛世。這可惜這家當就這麼被人奪取,“盛世”也成了李唐的盛世,隋朝只能化為一抹雲煙。
楊家敗了,敗得有心無力。這天下英雄最可悲的,就是報國無門、有力無處使一類的悲哀。而隋煬帝也好,還是他的兩個孫子也罷,都是如此。隋朝倒臺的可惜,是世事變幻讓人猝不及防的可惜,也是含苞未放而香消玉損的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