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理專家李江濤

    一線員工需要學管理嘛?

    一線員工當然需要學管理。

    第一,一線員工學習管理瞭解領導的想法,瞭解管理流程,便於創新工作。

    第二,一線員工學習管理便於提高自己工作效率!

    第三,一線員工學習管理便於開展上下游合作。

    第四,一線員工管理,適應專案制時代到來,去中心化。

    第五,一線員工學習管理,為以後走上領導崗位打基礎!

  • 2 # 孤星閃閃747

    很多人覺得管理人人可學,人人該學。這個看似很有道理,畢竟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到未來的提升,但我覺得還是得看情況。

    首先,一線員工應該側重於技能。其實在職業的任何階段,做好本職工作是首要的,而本職工作能否勝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在崗位上所需要的技能。比如做銷售,必須清楚產品或者服務的內涵,同時清楚知道這個行業的特點,更重要是要明白客戶需求,另外溝通技巧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必不可少。專業技能的提升是業績提升的關鍵。

    其次,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和資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所以學習也變得更簡單。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精力用於學習最適合的知識,同時適度發展一些興趣,加上一定的身體鍛鍊,這些都不可或缺。

    再次,單純學習管理知識而沒有管理的實踐,往往給人一種紙上談兵,好高騖遠的感覺。管理是科學,同時也是藝術,既是道,也是術。沒有一定的高度和人生閱歷,你很難去理解如果運用管理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

  • 3 # 平平李

    傳統科層制一線員工不用學管理,因為他們是執行者,被管理者。通常讓一線員工學管理都是洗腦性質,希望大家能有更高的服從性。但是,這就出現不合理的現象——一線員工不參與管理,但是隻有一線員工才是最瞭解情況,最能夠做出明智決策的人。舉個例子:

    倉管員是最瞭解倉庫的人,在很多企業管理者甚至不知道倉庫裡到底有多少庫存。雖然系統中有庫存資料,但是賬面庫存與實際庫存卻存在很大差異:一方面,是車間領料時未必會有登記(某企業車間工人急著領料倉管員卻沒有安排夜班,工人就直接翻牆進倉庫“領料”了);另一方面,對於一些邊角料在盤點時也存在困難,但是如果全部丟棄顯然損耗太大。日積月累,賬面庫存就與實際庫存有偏差了。

    在盤點時,倉管員會盡可能隱瞞呆滯庫存,誇大未來庫存消耗的速度——因為呆滯庫存的產生是倉管員的責任。因此,在賬面庫存都要比實際庫存要更“好看”一些。但這也導致決策者難以弄清實際狀況,更談不上科學決策了。

    但是,如果授權給一線員工進行決策,就可能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倉管員為了能夠保障生產,會準備過多的庫存,因為如果生產缺料倉管就會被扣獎金,但是資金的成本卻跟獎金無關。如果我們將資金成本也算作倉管考核之一,又可能出現倉庫備貨不足而導致生產受阻。

    所以,傳統科層制無法支撐一線員工自主決策,不能讓“聽得見炮火計程車兵指揮火力資源”。這是很明顯得缺陷。所以“需要怎樣的管理系統?“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需要用怎樣的管理系統呢?好的管理體系(管理系統只是工具,我們要改變的是整個管理體系)應該要能夠讓一線員工做出合理的決策,讓他們能夠排程公司資源,參與管理。比如”企業內部市場化“管理。

    我們將企業想象成一個國家。傳統科層制相當於”君主專制“政體,企業主是最高決策者,企業透過官員(中高層管理人員)來維繫運轉。時至今日幾乎沒有國家用這樣落後的體制來管理了,絕大多數的國家用的是”市場經濟“來調配國家資源,這恰恰是企業可以借鑑的做法。

    企業內部市場化管理體系:

    我們可以在企業內部印發代幣(在企業內部流通的虛擬貨幣),員工透過工作來賺取代幣。以倉庫為例,員工可以向公司借款買斷所管理的庫存,按借款金額向公司支付利息。透過採購和內部銷售的差價獲得利潤——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是壓縮庫存減少資金成本來獲利——在公司內部施行承包制。

    這樣的模式,將徹底轉變員工的決策思維:原先倉管會盡可能多倍庫存,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滿足生產,並且自己不用做過多的計算。承包後要承擔資金成本,所以會有節制地安排庫存;同時也要滿足生產,因為如果無法即時交貨就會被他的客戶(車間)罰款,如果倉管能夠更高效地安排庫存,所節約的成本會直接體現在他的代幣賬戶中。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倉管的經營成績了。

    過去倉管容易隱瞞呆滯品,但是在承包庫存前他們則會轉變態度——會告訴你現在有大量呆滯品,他們不願意買斷(建議既往不咎,但今後產生的呆滯品則由倉管負責)。並且會開始研究如何科學管理庫存。

  • 4 # 管理學問

    需要,非常需要有所側重的學習跟自身崗位有關的管理知識。

    一線人員,主要為執行者,就是接受指令,按照一定的規則,遵循相應的標準,按要求完成任務,為目標負責。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正常完成,也可能會發生異常。異常可能是自己直接導致,也可能是間接導致。

    1)不懂管理,你不會正確執行。

    你可能並不理解為何會制定這樣的目標,於是你不明白達成目標的關鍵點在哪,或者說竅門在哪。你不理解包圍你的標準、規則設定的意義在哪,於是你並不能在恰當的時候有效對接和配合。你不能學習你的崗位職責和工作方法,你可能會在執行過程中靠感覺去做,直接或間接的導致問題你卻不知道。目標,標準,規則,方法等都是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成員”。

    2)不懂管理,你不會發現問題。

    對執行人員來說,企業中的有些問題被管理者定性為“問題”來解決,才知道是問題。被追溯到自己崗位,才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但還有大量沒有被發現的問題,被定性的問題,暫時被擱置的問題,沒有被具體追責的問題,正在被執行人員不斷製造中。他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產生了問題?因為他們無法區分正常與異常執行?為什麼不能區分,就是因為不懂從管理的角度需要什麼樣的執行過程來實現結果。大部分企業管理並不完善,還有很多規則和標準沒有達到的角落,那麼就特別需要執行人員的判斷與正確的執行。你懂管理知識,你就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3)不懂管理,你不會暴露問題。

    為什麼要暴露問題,因為產生了壞的結果,就會影響大家的績效,你也會受到牽連。身處上層的管理人員四處尋找也無法確定哪裡出了問題?組建個團隊又是調研又是分析,可明明有時候你很清楚問題在哪。那麼就非常需要你們把問題抖出來,幫助提升你們團隊的業績。但前提是,你認識到你的執行導致了問題,你得有這個判斷力。正如上一條所說的,你懂管理知識,才知道什麼正確什麼錯誤。從管理的角度,希望員工不僅能充分的暴露身邊的問題,而且還能自主的判斷後暴露規則無法達到的角落之隱性問題。靠間接人員和管理人員,各種形式的調研與方案實施,力量畢竟是有限的。

    4)不懂管理,你不會解決問題。

    在這個充滿競爭力的世界,按部就班的認真執行本職工作,你只是平平大眾中的一員。你學會發現問題,並暴露出來,你會得到管理人員的關注。而你會利用有限的資源解決問題,你就會脫穎而出,成為骨幹人員。你懂管理,你就有了對上層的理解力,工作的判斷力,正確的執行力,問題的解決力。同時,你懂管理,你還能進一步學會凝聚人心、帶領團隊解決問題,創造更大的業績。這是你出類拔萃獲得成就的前提條件。

    去學習吧,埋頭苦幹的時候,別忘了思考工作的意義,別忘了思考規則的意義,別忘了思考管理如何創造價值,管理如何讓個人和團隊放大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後家暴,拳打腳踢,這樣的婚姻我還能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