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一個人發育成熟後,相貌就已經穩定了,只會隨著衰老而變化,哪有越來越美或者越來越醜?而且美醜是個相對的概念,受個人觀念影響很大,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

    演化是一個群體的概念,只有種群才是進化的基礎,所以人類並不是有一個祖先,而是一大批南方古猿經歷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階段演化為現代人類,由於演化歷程中經歷的環境不同,不同地區的人有一定的外貌差異,主要是血型分佈、膚色、眼耳口鼻、體毛等外部性狀的差異,但實際上人類即便同一染色體同一點位的基因的功能即便有差別,也不會很大,人類生理作用的方式仍然是一樣的,隨便找兩個人,他們的基因相似度甚至都能達到99%,基因資料也表明人類有共同的起源。外貌的差異的確造成了審美的差異,我們認知中的傳統美女和歐美人認為的亞洲美女區別很大,一些常在國外秀中活動的亞洲超模,其相貌和我們認為的美女都有相當的區別,不知道歐美人是出於惡意還是什麼原因,總之以往有這種現象。審美的原因使得人的美和醜都是相對的,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眼中都不一樣。

    (國外攝影師根據攝影資料合成的華人“標準臉”)

    在進化的歷史中,人類也會受到性選擇的影響,但是在早期,也和一些野生動物一樣,強調的是個人的強壯程度、激素水平等能夠保證家庭成員成活率的性狀,而不是美和醜,這東西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所以人類不像很多鳥類一樣,雄性為了獲得雌性的青睞,羽毛越來越鮮豔紅火,因此大多數人的長相在人們的觀念中都是比較普通的,也就是大眾臉,只有少數天生麗質或者看起來比較醜一些,下圖的幾種原始人種中,你覺得哪個美?以大多數人的觀念,這幾個都不美吧。在人類文明發展起來之後,人類在求偶方面才有了更多審美的原因,但是也和個人能力有關,有的能夠找到長得帥或者漂亮的物件有些就不行。現代由於網路直播的興起,在網上露面的人越來越多,但一般都是對自己的長相比較有自信的,算是一種炫耀的資本。這也造成了假象,其實大多數人都不以相貌見長。

    一個人發育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一些相貌的變化,激素的分泌量可以改變人的膚色、膚量、髮質等特徵,也許會使人越來越漂亮或者越來越醜,不過大體上相貌是不會太明顯的變化,除非起了一臉疙瘩消不掉,那確實有點影響面貌。

  • 2 # 東方紅2321

    不對。人類進化得越來越好看了。你看滿大街的少男少女個個都長得很漂亮,揚溢著青春的活力。人越老變得越難看,七八十,尤其是八十歲以後的絕大多數人沒法看了。

  • 3 # 就叫老陳

    美感是人自己定義的。長相只是不一樣而已,不要隨便定義一種狀態或長相的美和醜。因為這種沒有標準的東西強行定義難免會僵化思想。美是需要發現的,只要你喜歡就可以說在你心中覺得是美,但是不能覺得別人說它是醜而不開心,畢竟人跟人思想也不一樣。

  • 4 # 不正經業餘讀書愛好者

    人類總體的外貌美醜程度是符合正態分佈的,美和醜都在兩端,人數是少的,絕大多數都是趨近於於中間部分,可以說是正常水準。從來演化角度來看,性選擇偏好決定了美和審美,性選擇偏好趨同,美差異小,反之,則差異大;演化時間越長,性選擇偏好越大,差異也就越大。如果說是“有的人越來越醜,有的人越來越美”,那是因為不同族群的性選擇偏好不一致,塑造的美差異就顯現出來的。

    美的來源---性選擇偏好

    在經典進化論中,強調的是物種的性狀要能為物種生存提供動力,幫助動物取得食物、佔領某塊土地等等。自然選擇按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來確定物種性狀的意義,如果性狀沒有為物種提供到生存的動力,那麼它沒有進化意義,也就不會在物種演化過程中同步演化,而美顯然是不具備此種能力,美也就失去了進化的意義。

    直到達爾文晚年提出的性選擇理論從新出現在人們視野,美的進化意義才被從新發現。簡單來說,性選擇理論就是物種透過性選擇偏好來選擇交配物件,一旦物種以某種性狀或行為為性選擇偏好時,它就會成為“美”的象徵,從而實現演化。此種現象在鳥類族群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如孔雀的尾巴、園丁鳥的求偶亭。

    雄性孔雀吸引雌性孔雀的秘密武器就是尾巴,尾巴上的圖案越是美麗,長度越長,展開的形狀越是漂亮就越能夠吸引到雌性孔雀,如果它的尾巴是短、醜的話,那麼它肯定是以“處男”的身份孤獨終老,並且研究孔雀的學者發現,孔雀尾巴的圖案呈現了進化的現象,相對於以前的雄性孔雀尾巴上的圖案,現在它們尾巴上的圖案更加漂亮靚麗。而生活在幾內亞和澳洲的園丁鳥則是透過求偶亭來完成求偶交配,雄性依靠建築“求偶亭”來吸引的雌性,透過分析雌性園丁鳥經過的求偶亭與最終選擇的求偶亭對比,發現建造越是漂亮精緻的求偶亭才能吸引到雌性,並且發生交配行為,建造不夠完美的求偶亭往往只有雌性經過,沒有停留。

    將此種美的來源推及人類,會是怎樣的情況?人類的美亦是由性選擇偏好誕生的。比如說裝飾品,裝飾品對於物種生存而言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反而有時會成為累贅,那為何要使用裝飾品呢?很簡單,吸引異性。又如所有的物種中為何只有人類女性會有長頭髮?而且髮色還有多種不同的顏色?人類眼珠顏色為何也會有多種?等等此類問題,在進化論中是不具備任何意義的,然而在性選擇中卻是由著巨大的意義。所以人類的美也是由性選擇衍生的。

    美引發的鬥爭,使得美的差異減小

    在同一種性選擇偏好下誕生的美,由於美和審美的協同進化,導致美的差異逐漸減小,猶如正太分佈一般。那孔雀來說,雄性孔雀以美麗的尾巴吸引雌性孔雀,同時也就塑造了雌性孔雀的審美能力。當雄性孔雀爭先恐後的以美來吸引雌性是,美就發生了進化,只有那些“更美的尾巴”才能得到雌性孔雀的青睞。與此同時,雌性孔雀在眾多雄性孔雀中進行挑選時,推進了審美能力的進化,提高了審美能力,也就說雌性孔雀會更加趨向於“更美的尾巴”。美和審美都趨向於“更美的尾巴”,那麼“更美的尾巴”基因就得到的廣泛傳播,這樣一來,美之間的差異就煮酒縮小,但是因為進化的存在,差異一定是存在的,這樣才具有進化的空間。

    人類的性選擇偏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形成不同的美,不同族群的美差異很大

    性選擇偏好是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臉型,東西方人的臉型差異是很大的,一眼就能夠看的出來。這因為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文化環境塑造了不同性選擇偏好,而美由性選擇偏好決定,所以不同地域文化內的美也就存在的巨大的差異。例如在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族以“豐臀”為美;埃塞爾比亞的摩爾西族女性以口中塞下盤子大為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和薩摩耶島上原住民則以大塊頭和高體重為美等等。全世界的不同區域的人類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條件,這就為性選擇差異提供基礎條件,進而美的差異也就形成。

    結語

    人類總體來說是趨近於平均外貌水準的,美和醜的差異不會有很大,但是極端的個體是存在的。

    同時,由於美是進化的,所以人類的美也是在進化的,時間越是就遠的人類越是不符合現代的審美,也就“醜”了。由於不同的地域文化塑造的性選擇偏好的巨大差異,即而導致美的巨大差異。

    如果“有的人越來越醜,有的人越來越美”是真實的話,最有可能的就是,不同地域的性選擇偏好存在相反的特徵,導致了美和醜的兩端演化,看起來就形成了美與醜對立演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氏沼蝦塘晚上加水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