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文樞
-
2 # 揚名設計
古人用不了電,沒有電燈,難不成還沒有閃電嘛。這個問題,是搞反了因果關係,正確的關係是:中中國人的祖先,先發現了閃電,然後創造出文字“電”來表示閃電。很多很多年之後瘋狂的富蘭克林以身試點,發現了電流,後來威廉吉爾伯特用單詞“electricity”來描述電,這才有了現代意義上所講的電。然後,中中國人在古來的文字中,找到了“電”這個字,來與之對應,要不然你總不能說重新造個字吧。
中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電這一現象,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電的記載,先看甲骨文“電”的字形:
《說文解字》又說:“電,從雨從申”,由此可知,電的正確寫法,實際上是上雨下申,申就是電的本字。捎帶一說,申也是神的本字,某種意義上來說,電(申)這個字中,代表著人類對大自然(神)的敬畏。
直到現代物理學發現了電流,人們把電作為機械照明等用途,於是乎電就有了現代我們說的“電燈”、“發電”等意思。
電,最初就是單純的代表閃電,古人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電流”,那時候電的含義相對狹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電”的認識越來越深,電的含義才被擴大了。
-
3 # 一老沈一
第一,這是把現在人工所發的“電”,和古代先民認知的雷電之“電”概念混淆了。
第二,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在兩三千年以前,就注意到了“電”這種現象——中國的甲骨文裡,已經有“電”字;古希臘也有“電”字——ēlektron。區別是,中國注意到的是雷電,古希臘人關注的是摩擦產生的靜電,所以,希臘文的這個詞,又意為琥珀。
第三,16世紀末,歐洲開始從科學的角度研究淨電和磁,這使歐洲文字裡,皆以上述的希臘詞彙ēlektron作為現代意義的“電”的詞根,比如,英語就是electric或electricity。
第四,漢字裡的“電”,具有了現代意義“電”的含義,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漢譯歐洲詞彙形成的,後來又傳入中國。在日本,對漢語中的“電光石火”這個成語非常感興趣,在他們的文學著作中,以及現在的日常生活中,都不難過見到用漢語寫的這個詞。
多說幾句漢語中的“電”這個字。甲骨文中有“電”字,寫為“申”。
甲骨文大家們,大都贊成葉先生的說法。
的確,甲骨文的“雷”字,顯然與寫為“申”的“電”字,有密不可分關係。
許慎無緣見到甲骨文,因此,後來的甲骨文學者們,也大多認為他對“雷”字的解讀不確。
後來的籀文和小篆“電”字,上面已經加上了一個“雨”字頭。但顯然,許慎知道這個字和“申”的關係,他在對“電”字的解釋中說:“從雨叢申。”
簡化後的“電”字,其實就是讓“申”的一豎拐了一個彎兒,因為,“申”的引申義太多了。
至少三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就是這樣理解和記錄“電”的。
這大約是ēlektron這個詞,也就是“琥珀”後來和“電”發生聯絡的最早原因。
這裡插上一句,其實,中國古人也發現了這種現象。西漢《春秋緯.考異郵》載:“玳(碡)瑁吸楮”;東漢王充在《論衡》中亦曰:“頓牟(玳瑁)撮芥,磁石引針”。
如前所說,直到16世紀末,靜電和磁的關係,再次受到歐洲人的關注,這是從英國醫師和物理學家吉伯開始的。
1752年,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通過著名的風箏實驗,證明天上打閃也是一種電現象,他還規定了電荷用正負來分類的方法。
另外還發現,一個與周圍絕緣的導體能貯存電荷。而現在認識到,絕緣體表面得到電荷是因為表面原子能夠丟失外圍電子,從而顯出帶正電荷,或獲得外圍電子而帶負電荷。
1767年,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證實,電荷間的吸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他寫了《電學史》一書。
卡文迪什、庫侖和泊松等,則使靜電學發展成較完整的科學。
19世紀初期,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明瞭電堆或電池組,又被別人發展成為實用的電流源。
1808年,英國化學家戴維證明當把通有電流的兩根炭電極分開時產生光或熱,並出現電弧。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奧斯特證明有電流通過靠近指南針的導線時指標偏轉,從而推斷電流周圍空間產生磁場。
這一發現導致發電機、電動機和變壓器的發展。
之後產生的,是19世紀科學上最突出的成就——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的電磁場方程組,把電、磁和光的現象統一在單一的普遍的電磁力之中。
1873年,比利時-法國的發明家格拉姆證明,電力可以用高架的導線有效地傳輸到各地。
1875年,法國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座發電廠;1879年,美國舊金山電廠發電;1880年後,英國和美國建成了一批最早的水電站。
“電”,也有了新的含義。
-
4 # 物原愛牛毛1
古時候雖然沒有發明電,但有閃電。閃電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現象。
中國古代對閃電的認識實際上,神仙的“神”字最早是個“申”字,這個象形字“申”就是從閃電的形狀發展而來的。
人們把“申”字中的“豎”加上彎勾變成“電”字,用來表示神仙的形象和本領。可見“電”字最早與神有關,因為“神”很早就出現了,所以“電”字在古代出現了。當然這裡說的是中國古代的情況,外國古代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外國古代對電的認識據研究,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50年撰寫的書籍中就有關於“發電魚”的記載,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它們能發出電擊,自然就有語言文字來描述這些魚和電擊本領。他們稱這些魚為“尼羅河的雷使者”,認為它們是所有其他魚的保護者。現在我們知道世界上共有大約500多種發電魚,有電鰻、象鼻魚、電鯰、電鱷和電鰩等,
還有在地中海區域的古老文化裡,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將琥珀棒與貓毛摩擦後,會吸引羽毛一類的物質……
小結由此看出,外中國人對電的認識更接近科學。總而言之,不管是中中國人,還是外中國人,在古代時就對電有了“認識”,“電”這個字早就出現了,“閃電”(raad)、“神”、“發電魚”、“雷使者”、“電鰩”等雖然與現代“電”的概念不盡相同,但都還是有所關聯的。因此當人類搞明白“電”的本質後,就直接借用了古代的有關語言――“電”。雖然古時候沒有電,但卻早就存在這個“電”字了。
-
5 # 流雲飛1981
古人認識
古人認識能力低下,對經常遇到的自然災害,比如狂風暴雨,洪水氾濫,山崩地裂,森林大火,它們往往都是和雷電伴隨在一起的。
面對眾多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和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古人把雷電看成災禍的象徵,在他們在想象裡,雷電就成了天神的吼聲和天神的現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電之神叫電母,也叫閃電娘娘,是雷公的配偶。她右手持鏡引光,以示閃電。過去中國房屋的屋脊上常塑有雷公電母的形象,以為可以防火除災。
文字演變古人由對電的恐懼敬畏,轉變成對神的恐懼敬畏,體現在甲骨文中,“神”和“電”是同一個字,像閃電炸裂、光耀曲折的樣子,和現在用來標誌電的符號相似。
由於這個字很早就被假借為地支第九位的“申”,比如周代刻在大鼎上的“金文”裡,有“享孝於皇申祖考”的話,意思是“祭獻和孝敬偉大的神靈祖宗”。
就是把“申”——也就是“電”——當“神”字用,說明當時的人的確是把“電”和“神”當成一個東西來看待的。
“申”在《說文解字》中有兩種解釋,一是“電”,一是“神”。後來在“申”字的左邊加上“示”,才分化出“神”字。
閃電過後往往是大雨,於是就在這個字的上面加了個雨字頭,造出“電”字,用來表示“閃電”這一最初含義,成為會意字。
《說文解字》說:“電,陰陽激耀也。”用“陰陽激耀”來解釋“電”,無疑是符合科學原理的。現在打雷下雨時,空中帶正電、負電的雲發生的放電現象仍叫“閃電”,現在的簡化字“電”經過改變筆勢重新恢復了古代寫法。
此外,電更多的就是指能發光、發熱、產生動力的一種能源,如“交流電”、“直流電”等。“電”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極為廣泛,用電作動力或與電有關的事物,都可以冠有“電”字。如電機、電車、電稿、電灌、電焊、電纜、電飯鍋、電報等等。
“電”還可以用來形容時間短促或行動快捷,如“電光石火”,意思是指人生如閃電的光、如擊石所發的火星一樣短暫,後也用來指稍縱即逝。又如“風馳電掣”,意指像颳風和閃電那樣迅速。
過去“電”還用作請人明察的敬辭。如“電察”即“明察”,“敬請臺電”即“請您明察”。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電”的有些用法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詞的本義。
如“充電”,本指把直流電源接到蓄電池的兩極,使蓄電池獲得放電能力,現也指通過學習補充知識和技能,這是一種比喻的用法。
又如“觸電”,原指人或動物觸及電流。當今也用作對首次接觸電視劇、電影的幽默說法。
-
6 # 也可自話
哈哈哈題主你別鬧,古人用不了電,沒有電燈,難不成還沒有閃電嘛。提這個問題,是搞反了因果關係,正確的關係是:中中國人的祖先,先發現了閃電,然後創造出文字“電”來表示閃電。很多很多年之後瘋狂的富蘭克林以身試點,發現了電流,後來威廉吉爾伯特用單詞“electricity”來描述電,這才有了現代意義上所講的電。然後,中中國人在古來的文字中,找到了“電”這個字,來與之對應,要不然你總不能說重新造個字吧。
最古老的電中中國人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電這一現象,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電的記載,先看甲骨文“電”的字形:
你看,最開始的“電”像不像一道閃電?對了,電的本義就是閃電,《說文解字》說:“電,陰陽激燿也”,大意就說陰陽相激,而產生的耀眼光芒,稱之為電。後來人們又發現,有閃電必有雷雨,於是乎又在電上加了個雨字頭,以表明電和雨相伴的特徵,從金文開始,電就帶雨了,直到近代簡化漢字,才把雨字頭去掉。
電的演變《說文解字》又說:“電,從雨從申”,由此可知,電的正確寫法,實際上是上雨下申,申就是電的本字。捎帶一說,申也是神的本字,某種意義上來說,電(申)這個字中,代表著人類對大自然(神)的敬畏。
再後來,人們又發現閃電的高光時刻能照亮天地,於是乎,電就被引申出了“像閃電一樣發光發亮”的意思;同時人們發現閃電來得快去得快,於是乎,又引申出了迅速之意,比如風馳電掣。
直到現代物理學發現了電流,人們把電作為機械照明等用途,於是乎電就有了現代我們說的“電燈”、“發電”等意思。
小結電,最初就是單純的代表閃電,古人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電流”,那時候電的含義相對狹小,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電”的認識越來越深,電的含義才被擴大了。
-
7 # 漢字谷主
電,是自然存在的現象,自古到今都有電。
古人為什麼能造出“電”字?
因為文字的產生,就是一個瞭解自然、認知自然的過程。
文字的起源,不是某個人憑空想象的,它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社會生活。文字是人們在觀察自然及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中華文字的產生是一部活的歷史,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場景,記錄著當時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文字的產生,也是從簡單到複雜,也就是說,先會造出簡單的字,再造出複雜的文字。
文字的產生不是幾年、幾十年的事,而是一個漫長髮展演變的過程,時間可能長達上千年。
如:【電】 字,就是古人觀察自然現象所得
【電】象形獨體文,象天上閃電光形
本義:閃電。
後又觀察到閃電、打雷、下雨
本義中就有了:下雨閃電。
由【電+雨】而產生會意合體字【電】,表達天下雨閃電光
閃電打在田上,隨後伴著巨大的響聲
由【電】+兩個【田】,造出新字【雷】,
後用【雨】代替了電,變成現在的【雷】字。
從電字的產生,也可以說明:
漢字的產生,源於生活,源於生產實踐,源於對社會生活的觀察
源於自然,源於對自然規律的發現。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
-
8 # 華中小隱
古人造的電字,原本是看見天上積雨雲中的雷電,畫出放電時電弧的裂紋。如附圖金文和篆體字。一定也見過雷擊樹木、房屋、人畜的力量。所以,語言裡就有風雨雷電、雷公電母、電閃雷鳴、浪費糧食遭雷劈等等。寺廟裡的電母形象是手拿一面鏡子的女人。鏡子的反光,對應自然放電時的弧光。
非常遺憾,中中國人沒有發明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近20年,在廣大農村,農民還在用食用油、松脂、蠟燭、煤油等等點燈照明。到1960年代末,才逐漸基本實現電力全國覆蓋。
在整個1970年代,中國電力依然以火電為主,因而電力不足,經常停電。例如武漢市當時只有漢口熱電廠和青山熱電廠,電力供應不足,各個市區每個星期輪流停電一天。當時民用除了電燈,沒有什麼電器,根本沒有電冰箱、空調、電磁爐、微波爐等等,連電扇都很少見。當時高考是8月7、8、9三天,許多考場裡,地面走道上放幾塊大冰塊降溫。
電發出來,是不能儲存的,發多少就得用多少,不用也是廢了。中國全國電力聯網,就可以實現取長補短,西電東送。哪裡需要更多,就往哪裡多送,可以隨時調控。如今所有中中國人已經習慣不停電了,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非常幸運的是,現在中國不僅有火電,還有水電、風電、光伏、核電,而且還有世界第一的超高壓輸變電技術。機電產品出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佔中國外貿出口總額的45%以上。
現在中國年發電量614萬億多千瓦時,比排名第二的美國的432萬億千瓦時,多出180萬億千瓦時。明不侃說,中國已然是世界第一電力大國。
-
9 # 文創極客
古人雖然沒有用過電,但卻發明了漢字這個電字。這就是古人善於觀察自然,學習自然,以天為師,以規為導,拜大自然為先生和老師,虛心向大自然學習的客觀智慧化為人類造字能力的輝煌成果。
一、古人觀自然而創字
首先看電字的結構,由田字和乚筆畫構成,也就是說人在田野勞作時,突然發現烏雲密佈,黑雲翻滾相互衝撞,於是產生出一條從天空閃向田野的一道火線,形似筆畫<乚),於是閃光穿下田野,驚動了人的智慧大腦,便發明或命名出這種自然現象,叫電現象,用文字表示就創造出<電>這個漢字。
二、古籍記載
電:繁體字寫法為“電”,是一個名詞,從造字法上講是形聲字。從雨,申聲。本義為閃電。
在中國,古人認為電的現象是陰氣與陽氣相激而生成的。
《說文解字》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彙》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洩而為電”。
疏:“霆者,霹靂之別名。有霆必有電,故傳雲:‘電,霆也。’按,霆,電實同一詞,後來歧為二義:其聲曰霆 ,其光曰電。”
在古籍範縝《論衡》一書中曾有關於靜電的記載,當琥珀或玳瑁經摩擦後,便能吸引輕小物體,也記述了以絲綢摩擦起電的現象,但古代中國對於電並沒有太多瞭解。
三、“電”字的行成
“申”是“電”的本字。
申,甲骨文
當“申”的“閃電”含義消失後,金文
-
10 # 我為癲狂
古時候沒有電?看看繁體的電字是如何寫的:上面一個“雨”字頭,下面一個“電”字,這就是“電”,古人早就認識到電與閃的關係,所以才有了電閃雷鳴這個成語。
回覆列表
古時的電字寫法是“電”,這是個象形字,意思是下雨時會有雷電現象。當然了,這個電字是對自然現象的描摹,與現在物理學概念中的電是不一樣的。
古時的電字,是雷電的專指。這個字創造的比較早,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便有了“電”這個象形字。最早的詩歌《詩經》中便有了這個字的使用。“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這詩句,便是對大地震中閃光的描寫。
而物理學中的電字的概念,是1600年英中國人吉爾伯特最先發現的,傳入中國才是近百年的事。
為了表達上的需要,前人聰明地發明了“音譯”這個辦法,例如“康拜因”、“坦克”、“麥克”等等,都是音譯過來的,文字本身並不代表這些引進品的含意。
現代物理學中的這個“電”字,與古人所造的“電”字,在語義上有相似之處,概念的外延上有重合處。因此,這個字才得以沿用。這種沿用帶有偶然性,純屬巧合,不含有古人有先見之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