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阿Q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掉魏延?諸葛亮死後委以重任的楊儀又是什麼樣的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費煒、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費煒、董允果真是善良老實忠厚淳樸之輩嗎?

    《三國志》說魏延是荊州義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南益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大概是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而駐軍新野的時候收編的土匪。但魏延打仗是一把好手,“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當了劉備的中央警衛團團長。

    後來劉備拿下漢中的時候,沒有選眾望所歸的張飛,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魏延做漢中太守,兩個人還演了一出雙簧:“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眾之,請為大王吞之。”當時諸葛亮心裡肯定很不爽,如果是關羽張飛當這個太守,他無話可說,偏偏劉備選了個毫不起眼的魏延。論名望和資歷,他魏延哪裡比得上我諸葛亮呢?!要知道那個時候,諸葛亮還只是劉備的總參謀長,這個出謀劃策的職位肯定不如漢中太守的起居八座、開牙建府的實際啊。諸葛亮肯定心裡妒忌。建興八年,魏延在陽溪大破郭淮,因功“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候”。而諸葛亮因為在建興六年因街亭失守,自貶三等,此時雖然被後主官復原職,也打了幾個小勝仗,但功勞畢竟不如魏延大。因為諸葛亮奮鬥一生到死也只是武鄉候,所以他這個時候更加不爽。

    魏延打仗厲害,但搞政治不行,加上行伍出生性格梗直、脾氣暴躁,比較高傲,而且同事關係也很緊張,所以“當時皆避下之”。和楊儀又經常吵架,兩人水火不容。這個楊儀原來是荊州刺史傅群的秘書,後來背叛傅群投靠關羽做了組織部長。楊儀其實還是有真才學的,他與劉備討論行軍打仗和政治管理深得劉備的歡喜,於是劉備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秘書。建興三年,楊儀到諸葛亮軍中掛職鍛鍊,做了諸葛亮的參謀並主管軍需後勤。《三國志》記載“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說的就是他能把複雜的事兩下子就搞定。估計楊儀還很會拍諸葛亮的馬屁,於是諸葛亮很器重他,把他當作了心腹。由於他跟魏延關係不好,所以在諸葛亮面前說魏延的壞話肯定是有。只是諸葛亮當時還用得著魏延,故“不忍有所偏廢也”。

    費煒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看了《三國志》費煒傳後,感覺這個傢伙能說會道而且喝酒特厲害,同時也是個超級大間諜,所以諸葛亮死前安排他做了蜀國的外交部長兼國家安全部長。諸葛亮死後,楊儀派他去刺探魏延,魏延卻把他當朋友,因為在他和楊儀吵架的時候,費煒經常做的事就是和事老。所以魏延信任費煒,並大大咧咧的向他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所以說魏延這傢伙搞政治不行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不具備政治家的敏銳和胸襟。韓非在《說難》裡說:“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把自己的心志和企圖隨便向人和盤托出,還“翼時論必當以代亮。”如此的飛揚浮躁,不是痴人說夢嗎?

    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鬧翻,兩個人同時向劉禪舉報對方是反賊,劉禪問董允、蔣腕,董和蔣兩個人都說楊儀可靠而魏延有問題,於是一場由諸葛亮親手導演的悲劇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魏延被他的部下馬岱殺死後身首異處,馬岱把魏延的頭提來給楊儀看,楊儀卻不解恨,把魏延的頭當做足球踢了幾腳還狠狠的踩了幾下。並惡狠狠的說:“庸奴,復能作惡不?!”所以楊儀的心理肯定有變態的傾向。

    那麼蔣腕和董允為什麼要誣陷魏延呢?因為蔣腕是被諸葛亮內定為其死後的接班人,而且劉禪也同意了。費煒又是蔣腕的死黨,他偵察到了魏延的真實目的後肯定也告訴了蔣腕,三個人怕有著深厚軍事背景的魏延上臺後,肯定沒有好日子過。在平時魏延就疾惡如仇,眼裡容不下沙子,更討厭腐敗墮落的生活,做漢中太守時曾多次上書劉備移風易俗。這蔣腕、費煒、董允三個人在荊州時就是過慣了有身份有地位的豪華生活,豈能讓魏延壞了他們的好事嗎?!可見這三個人都是保全自身利益的傢伙,絕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之輩。至於諸葛亮要在死前和楊儀秘密商討設計除掉魏延的原因就更簡了。一是諸葛亮認為魏延氣量狹窄,打仗是一員猛將,但為相而治理國家則缺乏政治素養,肯定壞事,事實上魏延也確實肚量狹小了點;二是魏延這傢伙平時就依仗劉備的勢力不把他這個軍師放在眼裡,認為諸葛亮根本就是個誇誇其談的傢伙,整人內行,打仗外行,所以處處頂牛;三是魏延就“子午谷”一事耿耿於懷,說諸葛亮膽小謹慎,不聽他的意見,要不然蜀國早就君臨天下了,並且不論場合逢人就講,搞得諸葛亮很沒面子;四是諸葛亮怕他死後,他的權利不能順利交接,就軍隊背景來說,魏延比他的接班人資格老,而且還是劉備的嫡系。有了這四條,魏延焉有不死之理?

    諸葛亮在處理魏延的這件事上,確實不怎麼光彩。由此可見,他在用人方面也的確有很大的問題。聯想其在隆中當農民的時候,“每每自比管樂”說的就是大話,所以“時人莫之許也”就順理成章了。諸葛亮如果真的是為蜀國愛惜人才,完全可以在平時對魏延加以勸阻和教化,象周瑜一樣謙虛謹慎而禮賢下士。周瑜在20多歲時就當了東吳的三軍總司令,手下統帥著一大批象黃蓋、程普、韓當等戰功赫赫的老將,程普就曾經倚老賣老的教訓過周瑜,但周瑜非常大度的“折節容下,終不與較”。後來程普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就連劉備也評價周瑜“器量廣大”。這樣心胸的人,豈能以“三氣”而致死的嗎?!

    另外諸葛亮完全可以調和楊儀和魏延的矛盾,為何要作壁上觀到最後鬧得不可收拾呢?所以諸葛亮也就是個擅長窩裡斗的傢伙。你看他培養的人,都是原來荊州的世家子弟,他就是這批人的核心。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兩個字“朋黨”。諸葛亮的人才觀就是高過我的莫進來,被刺客殺死的費煒就曾經說過一句有代表性的話:“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抱這樣的心態,這也就難怪蜀國會落拓到“廖化當先鋒”的地步了。

    應該說劉備最後還是明白了,知道諸葛亮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了,但由於劉備先前搞幫會時結拜的兩個打手都先他而去了,留給他兒子的都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勢力集團,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其內心估計是悲痛萬分的。但他不死心,臨終前囑咐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你千萬要小心啊,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劉備也知道他兒子阿斗無力迴天,因為他知道阿斗身邊根本就沒有心腹大將可供其驅使,所以最後無奈的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魏延的悲劇是蜀國的悲劇,他的死終結了蜀國的帝國之夢,雖然魏延不一定就能當大任,但思前想後,魏延又何嘗不會是蜀國得以苟延殘喘的機會呢?但是歷史卻不容假設。

  • 2 # 歷史追尋者

    世人都認為是魏延腦後有反骨,沒有諸葛亮的壓制,一定會反叛,因此諸葛亮在死前出一計謀,然後讓馬岱殺了魏延。但我卻覺得是諸葛亮自身為了政治而設計的計謀來完成交替任務,同時也報了自己的私仇,當然也讓蜀國過早被滅。

    那麼我們來看看私仇,魏延土匪出身,卻異常兇猛,跟著劉備屢建軍工,因此被劉備封為漢中太守,一方行政大員。一時風頭蓋過諸葛亮。諸葛亮作為書身世家,代表的知識分子,自然不願與土匪打交道,但偏偏人家還混得更好,因此不平從心中燃起。

    第二次是魏延計出子午谷,而諸葛亮由於謹慎沒有采取後錯失戰機,魏延五大三粗逢人就說諸葛亮膽小,這樣諸葛亮十分惱火,但讀書人的斯文又不能去計較,因此積在心底慢慢成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的軍事天才究竟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