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薔薇0007

    薩爾滸之戰楊鎬戰術有問題,分兵多路並進但是步調難以協同一致,加上漢奸出賣情報,努爾哈赤對明軍動向一清二楚,所以四路大軍被逐一包了餃子

  • 2 # 海鏡清

    杜松這個“杜太師”的綽號是怎麼來的呢?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松,榆林人,守陝西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敵人畏之,呼為杜太師而不名。”

    杜松繡像

    首先我們要知道,從隆慶元年冊封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為順義王,在邊境開展貿易以來,明朝西北邊陲,就進入了長期和平階段。從俺答汗到他兒子黃臺吉,兩代順義王都很好的履行了職責。所謂“東自海臺,西盡甘州,延袤五千裡,無烽火警”。和平,持續了二十多年,杜松在這個時期,是不可能有什麼表現的。

    直到萬曆十八年以後,第三代順義王扯力克圖謀將勢力擴大到青海,開始竄犯邊境,明朝集中大軍到西北,開展了長期的戰爭,不過主戰場在青海,杜松應該就是作為偏師,在陝西邊境出擊沿邊的蒙古部落,作為牽制。

    明朝因未失養馬之地,騎兵一直保持著一定戰鬥力,其中精銳渾身裹甲,非孱弱的宋代可比

    那時候蒙古人已經嚴重衰落,除了扯力克的直屬精銳外,大多數部落武裝不過是裝備不起鐵甲的牧民,在武裝到牙齒的明軍九邊鐵騎前,戰鬥力著實堪憂。因此說“敵人畏之”是真的,但並沒有什麼厲害的敵人。杜松也正是靠這些不厲害的敵人獲得了戰功和威名:“由舍人(明代稱應襲衛所職位的武官子弟為舍人)從軍,累功為寧夏守備。”

    蒙古大型部落首領手下一般會有一些裝備精良的常備兵,但大多數蒙古騎兵只是平常的牧民,雖然騎術好,也不過就是持弓輕騎兵而已,很難和明軍甲騎正面爭鋒

    一旦遇到厲害的敵人,杜松立刻就暴露出其有勇無謀,難堪重任的缺點。

    萬曆二十二年,扯力克的長孫卜失兔(後來的第四代順義王)“掠張春井,大入下馬關。松偕遊擊史見、李經以二千餘騎邀擊馬蓮井,小勝,誤入伏中,見戰死,松、經皆重傷,士卒死過半。麻貴援軍至,松復裹創力戰,寇始敗走。時松已進遊擊將軍,論功遷延綏參將。”

    從這個戰例中可以看出,杜松恃勇輕進,結果中了蒙古人的埋伏,二千明軍騎兵死了一大半,杜松自己也身負重傷。要不是與遼東總兵李成梁並稱為“北李南麻”的延綏總兵麻貴及時救援,杜松這次就死定了,也不用等到薩爾滸之戰。

    當然蒙古人畢竟沒文化,狡猾的不多,大部分時候杜松靠著勇力就能打勝仗,因此節節高升。萬曆二十三年,“(麻)貴大舉搗巢,松以右軍出清平塞,多所斬獲,進副總兵”。三十四年,杜松已升為延綏總兵,“套寇犯安邊、懷遠,松大破之”。三十六年十二月,為遼東總兵時曾“敗敵連山驛”

    杜松性格頗為急躁,還在當參將時,就因為“尚氣不能容物。嘗因小忿,雉發為僧”,官不當去當和尚了。後來當遼東總兵,又因為反擊朵顏部,結果誤擊察哈爾部。曾經被李成梁打得比較老實的察哈爾部大舉入侵,“以五千騎攻陷大勝堡,執守將耿尚仁支解之。深入小淩河,肆焚掠。遊擊於守志遇于山口,大敗,死千餘人,守志亦重創。松駐大淩河,不敢救。”引發許多文官彈劾和誣陷。

    杜松更加憤怒,“自提兵出塞,將搗巢以雪前恥,而所得止五級,士馬多陷大淩河。松益慚憤,數欲自經,盡焚其鎧冑器仗,置一切疆事弗問。”本來想報仇雪恥,結果情報工作沒做好,只斬首五級,實在拿不出手,於是就把自己的盔甲武器全燒了,還想自殺,然後就是什麼工作都不管。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導致其被解職。

    可以說中年時期的杜松精神狀態已經很不穩定,有暴力和自毀傾向,如果在現代可能已經住院了。就其能力來說,也就是衝鋒陷陣、斬將奪旗的匹夫之勇,不能勝任統帥的位置。

    但是當時大明內憂外患,還離不開杜松這種武勇之輩。“四十三年,河套寇大入,令松以輕騎搗火落赤(蒙古多羅土蠻部)營。獲首功二百有奇,復敘用。”

    四十七年,薩爾滸大戰拉開序幕。督師楊鎬對杜松寄予厚望,令其率山海關兵、保定兵為主力,從撫順東進,“三月二日抵二道關(可能指後金修築的建州三關之一:頭道關扎喀關、二道關代珉關、三道關雅爾哈關),會李如柏等並進。”也就是說,路程最短的杜松,任務是佔領後金政治中心赫圖阿拉(興京)與撫順之間的咽喉要道二道關,守住這裡,待其他三路較遠的明軍會合後再直搗赫圖阿拉。但不能走得太快,否則就會孤軍深入。

    但是杜松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他還當新崛起的後金像他海扁了半輩子的蒙古人一樣軟弱。為了奪頭功,置楊鎬的會師計劃與不顧,不但提前出發,還玩起來急行軍:“日馳百餘里,抵渾河。半渡,河流急,不能盡渡。松醉趣之,將士多溺河中”。杜松隨即拋下難以渡河的車營(裝有火炮的戰車),自己率輕騎渡河。

    腦子是個好東西,可惜杜松沒有。他距離後金最近,應該最晚出動,儘量緩進,可他所做的一切恰恰相反

    結果才三月一日,杜松就已經打到了薩爾滸谷口,其他三路明軍嚴格按照楊鎬的計劃緩行,結果遠在天邊,形成了杜松孤軍深入的不利態勢。而且杜松還嫌自己死的不夠快,又開始玩分兵了:杜松親率一部攻擊吉林崖(界凡山)的後金軍,並將主力屯駐於薩爾滸山,由監軍張銓指揮。努爾哈赤乘機調集八旗中的六旗,以絕對優勢兵力於三月三日先打張銓,後打杜松,各個擊破,圍殲了杜松所部,這時杜松扔下的車營還沒有渡過渾河呢。

    因此,杜松之死,就是他的性格缺陷導致,自取其禍。

  • 3 # 手機使用者6733570360

    明末文官指揮的對外戰役有勝仗嗎?明朝對外的勝仗都是武將打的,如馬芳對蒙古,戚繼光對倭寇,萬曆三大徵也都是武將指揮的。就是對滿清八旗在關外唯一的一次勝仗也是吳三桂指揮打的寧遠之戰。吳三桂在寧錦之戰後用三萬敗兵打退十萬滿,蒙,漢八旗軍,使八旗軍傷亡數倍與明軍,尤其是漢八旗傷亡慘重。八旗沒有得到一點好處。戰略意圖沒有達到。不像被吹捧的袁崇煥的寧遠,寧錦大捷。只不過是文字上的勝仗。

  • 4 # onlyyou49355

    後人只是紙上談兵,忘了那時大明將士的勇武悲壯。兵出四路,本想搜尋夾擊。奈何情報早已洩露,被敵層層設伏,逐個擊破。此一戰,明正規軍被打殘,國勢逆轉。不得不說,那時的八旗軍的確有勇有謀,也怪明軍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遺害國家。唉

  • 5 # 繡水之陰

    步兵多,兵分四路,兵勢分,一敗;主將遠離戰場,二敗。有一個就足夠了,二個都有,必是大敗,都不用內奸,步兵戰車兵行動之慢,遊騎看了像玩。

  • 6 # 談古論金

    杜松在西北戰功顯赫,被蒙古人稱為杜太師,薩爾滸之戰卻敗軍身死,主要是面對的敵人組織化程度、生產力水平以及由此產生的戰鬥力不同。

    蒙古在明初退出中原以後,雖然長期存在北元與明朝對峙,但是經過朱元璋、朱棣時期多次犁庭掃穴式的打擊,再加上蒙古內部長期的同室操戈,明朝時期蒙古部族的組織化程度和生產力水平大幅下降,有些族群甚至退化到部落形態,連鐵鍋都無法自行生產,杜松在西北時期遇到的就是這樣的敵人,所以因為勇猛而被蒙古人稱為杜太師(這是在當時蒙古人的觀念中位列三公的太師是漢人朝廷裡最高的官職,只是誇杜松牛比,不是指他真的擔任過這個職位)。

    而審視此時的滿洲方面,其前身建州女真並不是人們刻板印象中的漁獵部族,而是一個以農耕為主兼事漁獵的農業部族,本身生產力水平並不很低,此時又經過一定時期主觀能動意義上的發展,生產力水平更為提高。與此同時,滿洲建立了八旗制度,歷史上內亞地區的其他集團也曾經採用過類似的高度軍事化的社會組織形式,這個組織形式的動員力和凝聚力都是很強的。薩爾滸之戰時候的杜松,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敵人,因此結局就不一樣了。

    薩爾滸之戰具體的戰略戰術問題,在本問題上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 7 # 淺嘗輒止論歷史

    這裡關於薩爾滸問題,本人給大家分享幾個事實。

    1,分兵是否是錯誤的?

    分兵本身是沒有什麼錯誤的,因為歷史上類似的戰役早就有過了——成化年間對女真的討伐戰就是這麼打的,分兵可以防止敵軍分散逃跑。而之所以分為四路大軍,實際上從現代的地形圖上可以看出來,這四路軍的行進路線剛好是沿著建州的河谷,集中到赫圖阿拉的路只有這四條,因此建州也完全能判斷明軍肯定是從這幾路進軍。

    2,杜松是否戰略上冒進了?

    答案是沒有,因為實際上是反過來,杜松嚴格遵守戰前約定的進軍速度,期間因為大雪,其他三路都因為大雪而延遲了行軍,反而杜松冒雪前進,在三月一號抵達薩爾滸,而理論上應該此時和杜松匯合的馬林部因為延遲了行軍反而還沒有抵達,直白來說,杜松怕因為延遲行軍而賣了馬林,但是實際上自己被馬林給賣了(當然,不是主動的,是天氣問題)。你要問為什麼杜松不去聯絡一下馬林? 因為整個薩爾滸戰役從前到後沒幾天,根本就來不及。

    因此,杜松根本不是戰略冒進。

    3,杜松是不是戰術上冒進了?

    答案是沒那麼嚴重,很多人喜歡說杜松是“瘋子”,冒進莽一波把自己莽死了,而實際上杜松抵達薩爾滸的時候,之所以主動發動對後金的攻擊不是因為他傻,而是因為他發現八旗軍後,想選擇大軍前進主動擊潰同樣是主動出戰的敵方(在敵方已經在兵力上比自己多的情況下,還採取保守的策略反而是讓敵方發揮優勢來包圍,因此突然主動出擊擊潰敵方不是一個純粹的昏招)。

    但是後金利用地勢,透過水壩攔水降低水河水位引誘杜松部過河,等到杜松部一半渡河後突然放水切斷杜松部,最終把杜松分割包圍吃掉。

    這裡總結,不是杜松冒進,實在是努爾哈赤確實是一個用兵高手,善於利用地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給寶寶晚上尿不溼白天尿布,最近發現用尿布寶寶一尿就醒,感覺影響睡眠,還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