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514867228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

    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需要三家融合修身才能行世

    每個人生來就在現實的世界中,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也只在《桃花源記》中存在。所以,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我們現實有更多的指導意義。

    然則,現實永遠是殘酷的。每個人的入世必然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這個時候,心中苦悶就要找到出口解決。也許這個時候佛家需要出場治心,讓心靈暫時得到平靜與慰藉。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佛家提倡的一心向善,本來就會很好的幫助你在現實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福報

    當在現實世界中已經不能滿足自己或者是現實世界無法實現理想時,人就往往會去道家中尋求遁世。想逃離這世界,可惜的是這個時候的你已經不僅僅是單獨個體的你,。你在經歷苦悶失落靜心甚至是逃避後,你還是不得不迴歸現實。因為這就是現實……如此迴圈往復,我們就在儒釋道三家之間尋求人生的無窮之路

    也許大家會問,如何去平衡三家在我們身上的融合。筆者認為,當以儒家為主要指導,佛家輔助之,道家偶爾為之。

    當然,儒釋道三家思想博大精深,遠遠不止筆者以上所述的這麼膚淺。只是我們普羅大眾藉以最淺顯的來做個指導罷了!

  • 2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在學習中有些零散的思考,不夠全面,可以參考一下吧!

    佛教無我卻有輪迴,善惡之業皆會感應果報,雖然無法了知誰是承擔者,但以修善業為方向,不讓後來者受果報,這個是出世間的利他;儒家主張天賦人善,繼之成之為性,但人作為氣之聚散,死而回歸天地,返於清淨,看似無輪迴,但因果不虛,是以約之以名(榮譽)、刑(法)和族(禮),這個是世間的利他。所謂無為法聖人同之乎?

    關於天人合一。儒家重天,所以是從外到內講天人合一,如論人乃天地和合之靈,人稟天賦,性相近(性本善),才有偏差(得氣之不均),習相遠(繼天性則成賢聖,反之愚不肖)。如良知良能,所謂不學而知不慮而能者,正是乾易知坤簡能之化也。它的天人合一歸於天,儘性全命復歸於天地生生大化。佛教則重心(如來藏性),萬法唯識(心)之所外現,如種子薰染,遂有根器世界。它的天人合一合於人(心),破妄(諸相皆妄,由心動而成)歸真,以寂靜無生滅為宗旨。細細思量,無非生生乃天人之共性者,重天在制心,重人在物物。

    論人。於人的肉體而言,儒家和佛教均以父母精血為緣,但於精神層面則顯示出不同的取向,關於人生意義的分殊也正在此,雖然都以之為道之器也。

    儒家視肉體為禮刑約束的物件,其目的還在於達到格心的目標;而佛教雖視之暇満人生難得,但是總體來說是棄如敝履,不過為證道的和合之物,有得筌忘蹄的崍道。

    從精神層面來說,儒家視人與天地成三才,人的使命就是繼續完善天賦稟性,效天法地,贊育大化,體現和弘揚天地生生不息的善道。於佛教而言,人生來自十二緣起,步步都是遠離真如本性的跨越,作為六道之中最可能成佛(迴歸真如)的難得機緣,人的使命是淸洗前塵脫卻我執,重新迴歸寂靜無法無我的無始之始,這是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其實,人生之始終,儒家主張知來藏往,迴歸天地太極,依舊是保合之神氣,但無必定之形態;而佛教則以為是走上一條不歸路,或者說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軌道,形成了異化的閉環,在六道中輪迴。

    說生死。從終極來說,聖賢都主張齊生死,而不只是道家,儒家"不知生,焉知死",佛教"無生死",說到底都是齊生死,

    這是因為人之其來有自,無法離卻天地,以人生之短暫與天地之恆久言,人之生死如萍聚散如氣合分如門戶開合如旅舍之轉換甚至衣履之更替如四大五蘊之緣起,但都不想放棄他所帶來的切實意義。

    儒家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最大的目標就是張橫渠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是天地之靈,是為天而服務的,成賢成聖,贊化天地,到終極處無非殺身成仁,所以生無意義的話死就更不值一提,是以"不知生,焉知死"。

    看到佛家主張空主張無常無我,似乎超然許多,其實也離不了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的責任覺醒。剎那生剎那滅,本無生死之相,問一句"馱屍者誰?"生死大體與身體無關,所謂了生死即是知即生即死也。

    概言之,儒家論人生死以氣之聚散而佛家則以因果業報,前者強調主動參與世界(天地),而後者則多了無始的宿命,更多的是自我命運的修為(解脫輪迴)。從聖賢來說,生死不足畏,關鍵是你的生死為天地創造(?)了什麼意義,執於生執於死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人生本緣起,因果從不妄。

    莫作浮塵想,非常非非常!

  • 3 # 來龍去脈a

    儒:道:釋區別是什麼?答案:是三教超越智慧。不是一般人能緣到,也不是一般人能修行成功。

    一:孔子儒家:半部《論語》治天下已經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實現了,主要修行的就是治國家方法,修行的就是仁義道德。君王與臣子肝膽相照為百姓做福,臣子與臣子共同合作為百姓,臣子與百姓互相敬重,夫妻之間恩愛,父與子講禮儀,婆媳關係和諧,親人朋友團結友愛禮尚往來…………的確是一部治國寶經。

    二:老子《道德經》道家,主要講的就是世界的自然規律,人觀天地而悟道,人就好像太陽一樣,不管地球什麼眾生,都為眾生無私奉獻照明,人就好像地球一樣,不管地球是什麼眾生都為他(她)們而轉。人像太陽,地球一樣,從來不與眾生爭奪名利供養,也不求回報,所以它的功德無限大。但是這個《道德經》大家都會跑到講臺上面講,自己真的能誠心誠意做到嗎?那是很難的事。

    三:釋迦牟尼佛家:1:漢傳佛教以慈悲心為基礎,使用智慧救苦救難的精神,每當眾生有困難了,就出手幫助為眾生解脫煩惱的修行方法。大乘菩薩道。2:南傳為自己修斷煩惱方法,小乘羅漢道。

    儒:道:釋,三教的說法不同,但是它的含義都是相同的,例子: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尼山。兩個說法不同,但是它的含義是一樣的珍惜。

    所以眾生如果要通三教,學一個教就可以了,一個教通達了,三教全部也通了。

    無量天尊:南無阿彌陀佛

  • 4 # 努力散發愛與光明呀

    生命的實相,法界的實相只有一個, 只是示現儒釋道耶回,各度不同根器的有緣人, 到最後一定是萬教歸一,萬法歸一.

    著名道士張三丰講:古今僅正邪兩教,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各大正派的宗教教主所講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只是由於處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使用不同的語言針對不同的物件講經說法。教主們都在極力傳播愛與關懷,讓世界充滿愛,讓人世間成為和平、快樂、美好的淨土。

    ​佛為天,道為地,儒為人,天地人合一。儒釋道三教只是展現形式不同,而在救治人心、教化社會的理念是一致的,三教共通的基礎在於“道”。 道無為無不為,道無形,理有跡,術有痕。“道”要透過“理術合一”才能發揚光大。有理有術-有道之士;有理無術-空談之流;無理有術-江湖術士;無理無術-泛泛之輩 ​

    中華文明海納百川,中國傳統文化中儒、佛、道三教鼎足而立。由於中國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讓來自印度的佛教本土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儒釋道在互相融合的過程中,佛教加入許多中國元素,由於歷史上的戰亂及毀佛運動等,外道乘機加入許多不屬於佛法的東西,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法早已不是原始佛法 ​

    靈芝師姐微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是怎麼給自己的小孩講解清明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