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戰車博物館

    根據下列書籍中的記載

    在820m/s 初速度下,當炮彈質量為800kg時,該380mm火炮的射速為2.4發/分鐘

    仰角最大30度,射程34.2km,在10km的穿透深度為510mm,20km的穿透深度為364mm

    25km的穿透深度為308mm,其中穿透為350mm時的距離的21km。

    下面是對於280mm,350mm,380mm炮的對比

  • 2 # 長島戰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建成的最大戰列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哪個戰場與軍種,都崇尚鉅艦大炮,而卑斯麥作為同時代冰繼承一戰理論的戰艦,在二戰中,甚至比大和號和依阿華級的戰列艦還要好。

    塔最大的亮點就是他的4座SK-C34型52倍口徑380毫米雙連裝火炮這些主炮的射速能達到三發每分鐘,在海戰中這些都能取得獲勝的優勢,效能很先進,在中遠距離交火都能佔上風,很可惜德國海軍在二戰開始才開始重新實踐,導致經驗不足,結局和大和一樣,獨自一艘被敵空軍狂轟濫炸,最終結束了它短暫的輝煌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俾斯麥是二戰全面爆發前,1932年設計的一型大型戰列艦。德華人設計它的目的是為了能在海洋上抗衡法國海軍,並能在大西洋範圍獨立進行遠洋行動。德華人為造這艘船,動用了極大的政治力量,他們在1935年宣佈廢除《凡爾賽條約》,要求英國放開限制德國海軍的總噸位到英國艦隊噸位35%,此時讓綏靖政策衝昏了頭腦的英華人居然答應了。

    德國隨即馬上加大了俾斯麥戰列艦的設計噸位,並將此前“德意志級”和“沙恩霍斯特級”的一些造艦經驗應用起來。比如俾斯麥的380mm炮,最早德華人是準備應用在“沙恩”上面的,但因為受到條約限制和國際壓力,最後不情不願的換成了9門280mm主炮。

    俾斯麥最終圓了德三的戰列夢,52倍徑 38cm SK/C-34主炮採用雙聯裝炮塔放置,全艦共佈置了8門,炮塔為前2後2均衡放置,每座炮塔重1100噸。同樣口徑的艦炮上一次在德軍出現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巴伐利亞級,它也採用的是雙聯380mm,不過長徑比為45倍,二者沒啥關係。

    (順帶說句,網上有些地方說俾斯麥炮是47倍,實際上此炮英制換算是48.5x,德規是51.66x,四捨五入算是52倍)

    其實從俾斯麥380mm主炮那三節套管的風格就能看出,這又是克虜伯公司的傑作。克虜伯公司善於做巨炮,1934年他們接受了研製巨炮的訂單,1939年成功生產出符合規定的產品。僅這一門火炮就單重110700公斤,長約20米。

    不過克虜伯三節套管結構也帶來很多問題,這種製造方法其實是降低工藝難度與節省使用成本的做法。像“多拉”、“古斯塔夫”大炮也是這種結構,只要打壞一段,可以單獨更換那部分節管。但問題也極為突出,火炮接縫會造成極為麻煩的膛內汙濁與腐蝕,還會掛銅。380mm SK/C-34炮的膛線為90條,深度4.5mm,寬度7.76mm,長為15982mm,整個火炮身管長17.86m,內膛容量31.9L,一次可裝發射藥212公斤,承受180-210發的炮擊。

    對了,這門炮因為高仰角,所以具備對空射擊功能,可以透過主炮發射定高炮彈攻擊空中目標。

    等到1940年8月24日俾斯麥正式竣工,俾斯麥剛下船臺就開始了急切的戰鬥準備。但與同期的超級戰艦相比,380mm的“德意志之夢”在口徑上已經落伍了。不過,秉承著德華人的工業精神,這門口徑稍小的380mm反倒擁有同期最高的3發/分鐘射速,再加上德華人一貫的快速輕彈丸,俾斯麥成為一艘威力稍低,但可以靠精度、火力來補的戰艦。

    這也是俾斯麥能與多艘戰艦長時間周旋的因素之一,依靠主炮快速精準的火力,再加上優秀的抗沉效能,俾斯麥在尾舵被航母載機打壞,幾乎失去航速的情況下硬懟了“英王喬治五世”、“羅德尼號”、“皇家方舟”等大群英國海軍圍攻。

    5月25日的丹麥海峽海戰,俾斯麥更是透過380mm大炮,在開局6分鐘內就擊沉了大英皇家海軍的驕傲,功勳戰巡“胡德號”。一戰時期的老船胡德號脆弱的裝甲沒能抵擋住德國巨炮的轟炸,被直接命中彈藥庫造成殉爆,化作漫天飛雨。

    不過俾斯麥自己的表現其實也不算太好,5月27日的最後一戰中,它的炮塔在15分鐘後就開始紛紛被炸飛,30分鐘後基本失去抵抗,然後英國軍艦圍著俾斯麥炸了幾小時,絕望的德國船員自己打開了通海閥。

    彈丸效能上俾斯麥的380mm相當吃虧,德國彈丸普遍過輕,同時期英國海軍的15英寸彈丸普遍超過1900磅,義大利、法國等國都一樣,美國的16英寸足有2700磅。而俾斯麥的只有1700多磅。

    俾斯麥沉沒後的德國海軍遭受到重創,元首大發雷霆。無奈的德三海軍只好收斂了自己的行為。當時俾斯麥的姐妹艦“提爾皮茲”還在繼續建造,因此德國也鑄造了不少同型380mm炮。有6門預計為沙恩級的“格奈森瑙”號裝備,但格奈森瑙後來與沙恩霍斯特號在6月份的軍事行動中先後被魚雷重創,匆匆拖回港的兩艘軍艦最終都沒有來得及被改裝380mm。

    這個時候鄧尼茨的“狼群戰術”鬧得正歡,他讓元首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廉價卻能效比更高的潛艇成了座上賓,靡費頗大卻無法對交通線造成太大威懾的水上艦隊讓元首愈發的厭惡。

    更倒黴的是1943年12月26日沙恩霍斯特號在阿爾塔峽灣被英國艦隊圍毆沉沒,格奈森瑙號從此成為被冷落的廢物,再也沒有380mm炮等著它。

    為了不浪費造出來的大炮,這些為格奈森瑙預備的380mm炮便被移送海防,作為“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德華人將這種巨炮稍作修改便製造成岸防炮,寄希望於它們能對付登陸時的盟軍船舶。

    然後,沒然後了。

  • 4 # 完顏阿蕩

    說炮之前,咱們先聊一聊這艘戰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列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儘量採用保守的技術因此依然採用了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總體設計,原計劃使用350毫米口徑炮,但元首希特勒要求使用380毫米口徑炮。因為俾斯麥採用穹甲佈局,導致艙室利用率不高,核心艙高度很低。為了完成航速指標必須拉長動力艙段,座圈就會往首尾方向擠,為了保證防雷層深度只能壓縮座圈,使座圈的寬度不足以上3聯裝15寸炮,且設計俾斯麥級時為了儘快拿出能立即開工的設計,重新設計一個三聯裝15寸炮塔顯然也是不允許的,直接照搬一戰現成的設計就成了最省事的選擇。因此俾斯麥號最終設計單炮塔是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共4座炮塔的戰列艦,主炮塔採用前後對稱呈揹負式佈局,前後甲板各佈置兩座。

    俾斯麥級主炮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帽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其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在近交戰距離擁有很好的威力。主炮最大理論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為3發/分,最大仰角射速為2.3發/分,達到同期戰列艦的前沿水平,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主炮效能並不優秀,威力在各國列強的15吋艦炮中基本墊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袁世凱現洋哪一年的值錢?值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