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主張對德國強硬的丘吉爾為何才認識到裝甲進攻的重要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並非丘吉爾一人有這樣的判斷失誤,當時英法從上到下普遍都形成了共識,憑當時英法波三國的軍事實力,是完全可以阻止德軍進攻波蘭。那麼,丘吉爾為何到法國投降以後才認識到這個判斷錯誤呢?
首先,丘吉爾上臺時,德國發動戰爭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歷史上,丘吉爾是1939年5月8日接任首相職務的,此前他擔任英國海軍大臣一職,高調主張對德強硬反擊。不過,他自己也在德國佔領法國以後,首次承認對戰爭形勢出現了誤判。
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說,裝甲車輛可以抵擋炮火轟擊,也可以一天推進100英里,這一新的事實究竟能引起什麼後果,法英兩華人都不真正理解。這裡就說明他和英法大多數人認識一樣,對德軍的閃擊波蘭並沒有一個根本的認識,還在用傳統思維來思考陸軍作戰問題。
當德軍佔領法國以後,英法脆弱的同盟關係瞬間崩塌,丘吉爾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由於很多年沒有接觸官方情報,我並不理解從上次大戰以來,動用大批快速重型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所引起的劇烈變革。這一點我雖然知道,但竟然沒有改變內心深處的信念。
這說明什麼?連丘吉爾這樣一個在英國佔據高位的指揮官,都對德國發動閃擊戰認識不到位,何況其它對時局並不瞭解的基層軍官呢?
所以,當德國準備進攻波蘭時,英法包括蘇聯首先就輸在對閃擊戰的破壞性沒有認識上來層面,甚至於在1939年上半年,蘇聯和英國分別都採取了拉攏和分化措施,英國與德國談判,企圖透過殖民地換和平,期望德國能停止戰爭腳步,張伯倫如此,丘吉爾上臺仍然延續了這個打算,在戰爭打響的前一週,英國仍然在和德國商量能不能避免戰爭的問題。
而另一面,蘇聯因與英法波溝通組建四國聯盟,阻止德國進攻波蘭的願望沒有達成,還於1939年8月23日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就讓德國兩邊受寵左右逢源。
實際上,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蘇波完全有能力阻止戰爭發生,是他們各懷小算盤,德國正是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相互猜疑,算準了英法不會出兵波蘭,蘇聯與英法結盟不會成功。
而對英法蘇來說,更是對閃擊戰不聞不問,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裝甲坦克的打擊能力會那麼強,更沒想到德軍的閃擊戰會成為歐洲戰場的主要作戰樣式。
從這個層面講,還是軍事創新的問題。德國在一戰後利用了20多年的時間臥薪嚐膽,以古德里安等為代表的高階軍官們不斷地在研究進攻打法,這與法國波蘭仍然研究騎兵進攻戰術和用馬其線防線防禦形成了鮮明對比,說德國在二戰打敗了,但閃擊戰的影響力卻經久不衰。
其次,丘吉爾為什麼也缺乏先見之明,讓閃擊戰一再得逞?
如果說德軍閃擊波蘭,丘吉爾剛上臺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德國進攻西歐閃擊法國,英法總該有所準備吧?這裡也有幾個認識上的誤區。
一方面,德國進攻法國時,英法認為德軍的裝甲進攻破壞力有限。由於德國對裝甲的使用並不是歐洲最先認識到的,英法的坦克甚至比德國製造的還早,尤其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被公認為德軍突破不了的堅固堡壘。
而英國更認為憑當時德軍的戰鬥力,並不足以敢與英法聯軍抗衡。這些片面認識都影響了丘吉爾對閃擊戰的判斷,主要是沒有親自看到裝甲坦克快速打擊帶來的巨大破壞力。
另一方面,德軍邊打邊建的裝甲叢集非常具有欺騙性。歷史上,古德里安是受希特勒比較重視的技術人才,雖然他沒有當上元帥,但他在希特勒心目中一直佔有重要位置。
閃擊波蘭前,其它國防軍將領對閃擊戰都不看好,只有希特勒格外信任古德里安,不斷地給他新任務壓擔子,甚至在1944年1945年時,仍然希望古德里安造出更快打擊能力更強的坦克。
而從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也發現,直到蘇德戰爭爆發,他的裝甲部隊並沒完全準備好,甚至巴巴羅薩計劃需要的3200輛裝甲坦克,有一部分是從繳獲的英法坦克中改裝湊數的。
而對丘吉爾來說,德軍進攻法國時,由於認識的差距,德國使用剛剛組建的裝甲師,有的甚至邊修邊進攻也比英法的步兵強許多。這一時期,德軍的裝甲打擊能力並非強大,而是敢打敢於對英法冒險。
那麼,丘吉爾為何說他明明知道一些閃擊戰的威脅,又沒有改變心中的想法呢?還是缺乏對軍事裝備創新的認識和對德國軍事力量的迅速崛起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人們會發現,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利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閃擊戰打法。北非戰役中,蒙哥馬利甚至將隆美爾的一言一行都要仔細分析,包括性格和他的膽量等,最後才敢與德軍交手。
說到這裡,包括蘇德戰爭打響,蘇軍剛開始也沒有認識到閃擊戰的重大危害。1940年朱可夫在首長機關戰役演練中,已經提到大量發展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但斯大林認為蘇聯的戰場環境更適合空軍和炮兵建設。直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德軍三個裝甲叢集展開進攻,斯大林才認識到組建坦克集團軍的必要性,所以1942年蘇軍才大量出現了裝甲部隊,以抵消德軍的裝甲進攻優勢。
從上面分析看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好在丘吉爾能反思自己的過錯,成為二戰的三巨頭之一。但也反映出當時德國能夠敢於在英法蘇三大國之間周旋,還敢於使用武力進攻他們,說明德國發動戰爭的勇氣並非它的軍事力量有多麼強大,也不是裝甲快速進攻有多麼大的優勢,而是其它三國對軍事創新落後的自信和原地踏步。從一定程度上講,二戰帶給後人的諸多思考也在於此,戰爭準備不進則退,作戰樣式不創新就會落後他人。
二戰爆發,主張對德國強硬的丘吉爾為何才認識到裝甲進攻的重要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並非丘吉爾一人有這樣的判斷失誤,當時英法從上到下普遍都形成了共識,憑當時英法波三國的軍事實力,是完全可以阻止德軍進攻波蘭。那麼,丘吉爾為何到法國投降以後才認識到這個判斷錯誤呢?
首先,丘吉爾上臺時,德國發動戰爭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
歷史上,丘吉爾是1939年5月8日接任首相職務的,此前他擔任英國海軍大臣一職,高調主張對德強硬反擊。不過,他自己也在德國佔領法國以後,首次承認對戰爭形勢出現了誤判。
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說,裝甲車輛可以抵擋炮火轟擊,也可以一天推進100英里,這一新的事實究竟能引起什麼後果,法英兩華人都不真正理解。這裡就說明他和英法大多數人認識一樣,對德軍的閃擊波蘭並沒有一個根本的認識,還在用傳統思維來思考陸軍作戰問題。
當德軍佔領法國以後,英法脆弱的同盟關係瞬間崩塌,丘吉爾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由於很多年沒有接觸官方情報,我並不理解從上次大戰以來,動用大批快速重型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所引起的劇烈變革。這一點我雖然知道,但竟然沒有改變內心深處的信念。
這說明什麼?連丘吉爾這樣一個在英國佔據高位的指揮官,都對德國發動閃擊戰認識不到位,何況其它對時局並不瞭解的基層軍官呢?
所以,當德國準備進攻波蘭時,英法包括蘇聯首先就輸在對閃擊戰的破壞性沒有認識上來層面,甚至於在1939年上半年,蘇聯和英國分別都採取了拉攏和分化措施,英國與德國談判,企圖透過殖民地換和平,期望德國能停止戰爭腳步,張伯倫如此,丘吉爾上臺仍然延續了這個打算,在戰爭打響的前一週,英國仍然在和德國商量能不能避免戰爭的問題。
而另一面,蘇聯因與英法波溝通組建四國聯盟,阻止德國進攻波蘭的願望沒有達成,還於1939年8月23日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就讓德國兩邊受寵左右逢源。
實際上,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蘇波完全有能力阻止戰爭發生,是他們各懷小算盤,德國正是利用了他們之間的相互猜疑,算準了英法不會出兵波蘭,蘇聯與英法結盟不會成功。
而對英法蘇來說,更是對閃擊戰不聞不問,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想過裝甲坦克的打擊能力會那麼強,更沒想到德軍的閃擊戰會成為歐洲戰場的主要作戰樣式。
從這個層面講,還是軍事創新的問題。德國在一戰後利用了20多年的時間臥薪嚐膽,以古德里安等為代表的高階軍官們不斷地在研究進攻打法,這與法國波蘭仍然研究騎兵進攻戰術和用馬其線防線防禦形成了鮮明對比,說德國在二戰打敗了,但閃擊戰的影響力卻經久不衰。
其次,丘吉爾為什麼也缺乏先見之明,讓閃擊戰一再得逞?
如果說德軍閃擊波蘭,丘吉爾剛上臺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德國進攻西歐閃擊法國,英法總該有所準備吧?這裡也有幾個認識上的誤區。
一方面,德國進攻法國時,英法認為德軍的裝甲進攻破壞力有限。由於德國對裝甲的使用並不是歐洲最先認識到的,英法的坦克甚至比德國製造的還早,尤其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被公認為德軍突破不了的堅固堡壘。
而英國更認為憑當時德軍的戰鬥力,並不足以敢與英法聯軍抗衡。這些片面認識都影響了丘吉爾對閃擊戰的判斷,主要是沒有親自看到裝甲坦克快速打擊帶來的巨大破壞力。
另一方面,德軍邊打邊建的裝甲叢集非常具有欺騙性。歷史上,古德里安是受希特勒比較重視的技術人才,雖然他沒有當上元帥,但他在希特勒心目中一直佔有重要位置。
閃擊波蘭前,其它國防軍將領對閃擊戰都不看好,只有希特勒格外信任古德里安,不斷地給他新任務壓擔子,甚至在1944年1945年時,仍然希望古德里安造出更快打擊能力更強的坦克。
而從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也發現,直到蘇德戰爭爆發,他的裝甲部隊並沒完全準備好,甚至巴巴羅薩計劃需要的3200輛裝甲坦克,有一部分是從繳獲的英法坦克中改裝湊數的。
而對丘吉爾來說,德軍進攻法國時,由於認識的差距,德國使用剛剛組建的裝甲師,有的甚至邊修邊進攻也比英法的步兵強許多。這一時期,德軍的裝甲打擊能力並非強大,而是敢打敢於對英法冒險。
那麼,丘吉爾為何說他明明知道一些閃擊戰的威脅,又沒有改變心中的想法呢?還是缺乏對軍事裝備創新的認識和對德國軍事力量的迅速崛起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所以,人們會發現,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利用了很長一段時間在研究閃擊戰打法。北非戰役中,蒙哥馬利甚至將隆美爾的一言一行都要仔細分析,包括性格和他的膽量等,最後才敢與德軍交手。
說到這裡,包括蘇德戰爭打響,蘇軍剛開始也沒有認識到閃擊戰的重大危害。1940年朱可夫在首長機關戰役演練中,已經提到大量發展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但斯大林認為蘇聯的戰場環境更適合空軍和炮兵建設。直到莫斯科戰役打響,德軍三個裝甲叢集展開進攻,斯大林才認識到組建坦克集團軍的必要性,所以1942年蘇軍才大量出現了裝甲部隊,以抵消德軍的裝甲進攻優勢。
從上面分析看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好在丘吉爾能反思自己的過錯,成為二戰的三巨頭之一。但也反映出當時德國能夠敢於在英法蘇三大國之間周旋,還敢於使用武力進攻他們,說明德國發動戰爭的勇氣並非它的軍事力量有多麼強大,也不是裝甲快速進攻有多麼大的優勢,而是其它三國對軍事創新落後的自信和原地踏步。從一定程度上講,二戰帶給後人的諸多思考也在於此,戰爭準備不進則退,作戰樣式不創新就會落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