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相思雨85

    因為古代王朝不和我們現在這樣,古代的時候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錯的也是對的,沒有人敢反駁,有很多的大臣都是為了討好君主做一些違背自己內心的事,這也說明都是為了自保,這個自保不是一個人的自保,而且自保他的一個家族,說不好要滅九族的…

  • 2 # 70後大叔講歷史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就一直是統治階級的重要統治法寶,其中最受統治階級青睞的就是一個“忠”字。

    孔子曾經對齊景公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後來認為是孔子提倡絕對忠君的重要依據。再後來演變為“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始終貫穿封建王朝上千年。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許多的名臣、士大夫,就是被儒家思想所薰陶,信奉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忠於皇帝,從一而終,寧肯死也要留名千古,這種精神也被世人所推崇。

    還有就是當時讀書人比現代人要有骨氣,不認同這種“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為變節找藉口的嘴臉。

  • 3 # 今古講堂

    華人自古雖然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的說法,但更多的是強調“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是從小接受的普遍的教育,是古代統治階級宣揚的價值觀。而“良禽擇木而棲”的說法,一般都是用在特定的場合。往往是在亂世之中,群雄爭霸的環境下用得比較多。還有用得比較多的就是在勸降,分化瓦解對方人員時的說辭。

    中國自古統治階級,只要其政權稍稍穩定。就會向民眾宣揚忠君思想。提倡“三綱五常”,認為是與天理劃等號,是理所當然、永恆不變的,成為社會生活秩序的基本法則。提倡為了君主可以“捨身取義”。所謂“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宣揚從一而終的思想,至死不吃敵人的飯食,不為敵人服務。

    古代的一些忠臣,從小就接受這種教育,認為是理所當然。如果背叛原來的君主,他們認為就和婦女改嫁一樣,是很不光彩的。他們寧可自己身死:“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的是身後的名聲,而不願意,為了求生而獲得"貳臣"的惡名。清朝政府在政權穩定後,專門編了一部《貳臣傳》,把投降過來的洪承疇等人也列入。也是為了進一步強調忠君的思想。

    古代統治階級宣揚"忠君",要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所謂的“愚忠”,忠於皇帝個人並不可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也正是由於出現過那麼多的忠臣義士,推動了歷史進步,形成了我們民族的精神。使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

  • 4 # 可榮188

    世界即規則,即民俗的形成。

    每件物質的存在,都有其生長的條件,每個朝代的延續,都是統治階級制度的延續,生活在各種規則中的人類,漸漸習慣遵守國家的各種規章法律,形成世俗約定的包括道德規則的條文,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孔孟之道更成為歷朝治國的根基,忠君愛國更深入骨髓,每個生活在其時代的人,這種薰陶不僅從文化教育中呈現,更從世俗的語言交流中得以發揚光大。

    活著的過程就是精神存在的過程。身為朝廷官員,他的精神就是忠君。

    就連受牽連被貶的範中淹還在‘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真是多餘的擔憂,皇上每天歌舞昇平不亦樂呼,哪裡需要你們的擔憂呢,天子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他每天的存在就是江山的存在,就是數千萬百姓的安定,內心怎敢有一絲反抗或不滿呢,那是無盡的罪孽呀。

    殘酷的刑律是維護帝王威嚴的有效手段

    封建社會,維護帝王統治的法寶除了思想的禁錮,還有就是殘酷的刑律,謀反是天子號第一大罪,誅連九族,凡是跟‘謀反’‘’欺君"相關聯的字眼,莫不是殺字當頭,中國曆朝歷代因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而被殘害的冤案枚不勝數,面對天子誰還敢有擇二主的異心萌現呢!

    由此可見,看似強大無比的封建王朝內心其實極其怯懦,這種怯懦來自於統治者的不自信,更來自於他們的江山就是靠謀反造反所取得的,每個朝代的更迭莫不以武力造反而得,所以對於謀反二字諱莫如深。

    得民者得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再殘酷的刑律也阻擋不住時代的發展,歷史將淘汱固步自封的腐朽朝代。

    那些自詡為天子真龍下凡的封建統治者最終被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

  • 5 # 魅力平常心

    如果古人都認同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那麼忠義怎樣體現。如果你正在一個主公收下做事,結果發現有比現任更好的君主,那麼怎麼辦?

    所以這不是古人的通俗價值觀。如果細心可以發展,在電視劇和小說裡,說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的基本上都是反派人物!

    所以這就話恐怕就是不忠不義之人用來安慰自己的一種說法,用它來粉飾自己的行為,不過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 6 # 史研

    “愚忠?不!當年史可法抗擊清軍的時候,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愚忠,他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堂堂大男子漢應該如此。”

    面對清軍的大軍來犯,史可法知道自己是抵抗不了的,但是卻依然堅持了下來。他可不是像那些一面對清軍就投降的軟骨頭,就比如洪承疇。在清軍的壓迫下,以及美色和權力的誘惑,洪承疇動搖自己的信念。他忘記了崇禎皇帝對他的恩典,幫助清軍打江山。

    洪承疇可不是一個愚忠的人,面對當前的形勢,他改變了自己的原先信念,不效忠以前的明朝。就算崇禎皇帝對他以前有多麼好,以為他死了還給他風光大葬過。但是他就是想要自己過得好一點,信奉著良禽擇木而棲。

    只要清朝能夠像以前一樣對待他,那為什麼要去自殺呢?於是在清朝的手下里,他繼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幫助清朝解決了很多的問題,清朝能夠快速的入主中原,這個人是功不可沒。到了最後清朝能夠統一江山,他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

    但是他最後的下場也註定了,清朝也不相信他,讓他告老還鄉。等待的就是其他人的痛罵,他自己也羞愧難當。別人還出了一副對聯去羞辱他,他簡直就是沒臉見祖宗了。

    而史可法卻沒有做這樣的事情,他就是想要做一個“愚忠”的人。

    就算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不行的,但是他一定要堅持抵抗。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正如飛蛾撲火一般,在我們眼裡看起來是十分的可憐。

    但是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難道一定要做軟骨頭嗎?要做亡國奴嗎?

    當初史可法的師傅左光斗在明朝的大太監手上被折磨而死之後,他眼中就只有報效國家一條路,就算死也要死得其所。榮華富貴對於他來講根本不算什麼,只有精神這一條路值得他走下去。

    他的知識告訴他那最高的責任,他的體諒又逼著他去顧慮那最迫切的問題,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許多許多的民族英雄,同時也想起杜甫在流離中的詩歌。

    這是老舍在他的《四世同堂》裡寫的一句話。這裡描寫的就是在抗日的時候一些知識分子他們所思所想,他們也不願意去做亡國奴,不願意在敵人的鐵蹄安然臣服,他們想的就是要抵抗敵人。

    有人覺得史可法做的不對,要是他不抵抗的話,清軍可能就不會揚州大屠殺。就算清軍不會揚州大屠殺,可是老百姓的命運又能夠怎樣呢?在當時的戰亂裡,他們的命運也只能任人宰割。

    雖然他只是一介書生,可是他願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敵人。像在後來抗日戰爭中,許許多多的前輩們,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威少最近的投籃命中數減少,喬治的資料飆升,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