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李愛囉嗦
-
2 # 曾老師頻道
第一步: 教孩子認識情緒
情緒是自然的體驗和感受,但人並不是天然就能分辨自己的所有情緒的。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要處理小朋友突發的情緒。我的經驗是,絕大部分小朋友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都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麼感受。他們往往翻來覆去只會說“不開心、難受、不高興”,彷彿在他們的世界裡,情緒只有兩種,一種是開心、高興,另一種是相反。這說明平時沒有人教過他們如何分辨自己的情緒。
教孩子認識情緒有兩個方向:
1. 拓寬廣度。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留意身邊關於情緒的素材,有意識地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做法可以很多,比如:
教孩子認字時加入一些情緒詞彙。
在講故事時,細緻地、精確地描述故事中人物的情緒,而不是用籠統的“開心、高興、難過”之類的詞帶過。
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換不同的詞去描述自己的以及孩子的情緒。比如“我們一家人這麼融洽,爸爸覺得很幸福。”“你特地留了我愛吃的口味給我,媽媽覺得好貼心好感動。”“今天路上特別堵,弄得我很煩躁。”等等
2. 加強深度。
平時有機會可以幫助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比如:
遇到強度比較大,或者持續時間比較久,或者比較複雜的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深入地去探討和理解。比如孩子跟朋友鬧彆扭,可能其中會摻雜著生氣、受傷、焦慮、嫉妒等等情緒。這時家長可以跟孩子談談,孩子可能只能描述事件,而家長可以用猜測的方式去幫孩子釐清裡面複雜的情緒感受。
第二步: 接納孩子的情緒
注意這裡說的是接納情緒,要把情緒和行為分開來看待。情緒是人對外界情境的本能反應,就像被打了身體就會痛,睡好了身體就舒坦一樣。也許我們不欣賞甚至不贊成孩子一些過激的情緒表達方式,但是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就等於承認他們對外界情境的反應是正常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去進一步幫助孩子處理情緒,以及行為。
舉個例子,當孩子要離開遊樂場時,大哭大鬧著不肯走。此時孩子的情緒可能是捨不得、傷心,行為是大哭和不肯走。我來假設一個母子的對話:
母:抱著孩子,輕聲安撫道:“你是不是很捨不得,好想再多玩一會?”
子:大哭,點頭道:“嗚嗚嗚嗚我不想走。”
母:“我明白,剛才你在這裡玩得很開心,你很喜歡這裡,現在要走了,你覺得傷心了,對嗎?”
子:仍在哭:“嗯,我喜歡這裡。”
母:“媽媽知道,媽媽剛才也玩得很開心,現在要走了我也有點捨不得。但是時間到了,我們得走了。這樣吧,我們去跟你最喜歡的旋轉木馬道個別,告訴它你很捨不得它,以後有機會再來找它玩,好嗎?”
子:點頭。
母子一起去道別,然後離開。
這個例子裡,其實孩子捨不得離開的情緒很正常,但是當眾大哭大鬧往往會讓家長難堪。如果家長強行拖走孩子,那麼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不被接納,也失去了一個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這裡的媽媽並沒有指責孩子不懂事或者不遵守諾言,而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還提出一個告別儀式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捨。
當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總能接納他們的情緒,孩子會接收到一個資訊:“情緒是正常的東西,可以坦然地面對它。”他們會從家長那裡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今後遇到情緒時,就會積極地去應對。反之,如果孩子的情緒總是不被接納,那麼孩子就自然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也學不會如何正確地處理情緒。
第三步: 教孩子表達情緒
我見過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的。其實在第二步裡舉的例子已經示範了一種教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當孩子積累了足夠的情緒知識,也接納了自己的情緒,在學表達和處理的時候就會容易和自然得多。
1.常規言語表達
我常常會教人用"I statement"來表達情緒,特別是想要抱怨的時候最適合。有必要的話,最後可以加上一句:我希望你可以怎樣怎樣。這需要父母先做到,然後再指導孩子這樣做。
例如,孩子平時放學都是6點前回到家,今天在外面玩瘋了,7點才回到家。爸爸說:“你比平時晚了一個小時回家,我完全不知道這一個小時你到哪裡去了,非常擔心。現在看到你平安回來,我放下了心,但是想到你是玩到這麼晚才回來,又開始有點生氣。我希望你以後玩也要有個限度,如果要晚回家,應該提前跟家裡人說一聲。”
2.其他表達
言語表達是針對語言、思維發展已經比較完善的大孩子以及成人的,但對於較小的孩子,情緒表達可以有很多非語言的方式。比如畫畫、用玩偶擺故事、用遊戲來發洩等等。小朋友很多時候說不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可以通
-
3 # 阿娥你好
首先,接納理解孩子的心情。
鬧情緒很正常,如果家長學前引導工作不到位,話說都是第一次做人爹媽,不會引導正常,我當初也一樣不會,所以孩子上學問題也是一大籮。
小孩子上學以後因為不自由、遇到挫折心裡不舒服,向身邊的親人發脾氣再正常不過了,孩子敢於表達真性情,說明家庭環境給予孩子的安全感充足,從這點看,不完全是壞事。
以前我女兒學煩了不敢鬧脾氣(因為我脾氣比她大,哈哈哈),就是拖延,我發現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什麼也學不進去,不是有句話說“想解決問題先解決情緒嘛”,我當時的對策就是完成作業就好,不再多安排內容。在我看來,身心健康比成績重要的多,就這樣跌跌撞撞到了小學畢業。
管理情緒這種連成人都做不好的事,指望孩子無師自通是不現實的。但循序漸進的學會分解降低所遇問題的難度是可以做到的,這個工作需要父母的引導。所以無論如何父母的心態不能慌亂,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帶離正常軌道,也就是說父母要始終心裡有數、有譜。
其次,積極看待、對待孩子的壞情緒,因為壞情緒意味著育孩兒的契機到了。契機一,當爹媽的最怕孩子面上一套心裡一套,孩子對父母隱藏真實想法損害的不只是親子關係,更預埋了風險的隱患。網上爆出的各種傷人自傷的事件裡,家人總是說什麼一向懂事聽話之類的和事實明顯不符的話,其實就是壓根不瞭解孩子的想法然後自以為是的託詞。
孩子願意表露真實的一面是可貴的。
契機二,人只有從小學會用信心、勇氣、不斷增長的能力克服挫折、困難,才會學業、事業有所成就。壞情緒的隱藏內容是自卑、緊張、不安、膽怯,羞愧、不滿等負能量的積聚爆發,從壞情緒裡發現挫折、困難帶給我們的正面意義,是人一生都要修習的功課,積極能量如何成就一個人,消極能量就能以同等的力量摧毀一個人。
如何引領孩子減弱消極負面能量、積聚正面積極能量,父母需要學習成長,讓自己成為孩子前行路上的燈塔和補給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意義即在於此。
回覆列表
鬧情緒是好事,大人要因勢利導。如果孩子困了,就休息,疲勞戰對孩子學習無益,如果想改善伙食,吃飽了“好乾活”,如果無厘頭,可以寫一篇議論文供孩子日後翻看。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了不用大人督促。家長對孩子成長中的煩惱要研究,有的放矢。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