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廣銀

    後金,也是清朝的前稱,跟明朝的軍事對抗,起始時間是1618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釋出“七大恨”,攻打撫順,終止時間是1644年清軍進入北京,前後歷時26年。這個時間段裡,建州女真部落由弱到強,是透過一系列大小戰役來實現的,就是透過這六場戰役,清從一個不起眼的邊疆小部落,發展成佔領大明帝國都城的新政權,而且只用了26年,可以說速度非常驚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清王朝在一場場軍事勝利的助推下逐步崛起,一步一個腳印。

    明朝是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超級大國,周邊國家不同程度地承認自己和明朝在地位上的差距,在這個基礎上和明朝進行貿易,這就是所謂的“東亞朝貢體系”。與此同時,明朝直接統治的區域並不包括今天中國西北、西南、東北的許多地方,在這些地方,明朝只是委託當地土著首領,讓他們做中央政府在當地的代理人。

    明朝為了援助北韓,將防禦蒙古人和女真部落的遼東兵馬派往北韓。努爾哈赤領導下的建州女真趁機崛起,建立了後金政權。之後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熟悉,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名為“大清”,順治年間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建立了清朝。如果後金不去進攻當時非常強大的明朝,也就不會有入主中原的機會,歷史有很大的偶然性,剛好明朝有間隙,剛好後金有機會。

  • 2 # 剋勀

    不可能不搶掠大明。

    後金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工業,基本靠搶劫吃飯。大明富饒,且軍力低下,後金怎麼可能不搶?

  • 3 # 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

    其實在萬曆皇帝年間,首輔申時行曾經處理過一個這樣的案件,建州的一個酋長他逐漸強大起來,靠武力征伐周圍部落。巧的是申時行為了緩和文官武官因為這件事所起的爭執,這個事就處理的很草率,結果酋長越來越強大,最終與明朝政府分庭抗禮。這個酋長就是努爾哈赤。

    看地圖我們知道,後金和明朝蒙古土地都接壤。明朝花了200多年時間都沒有剿滅蒙古。蒙古在當時還屬於一顆“硬釘子”,相比之下,努爾哈赤肯定不想找蒙古的茬。而且蒙古是遊牧民族,蒙古鐵騎的力量驍悍而可怕。相反明朝那個時候軍力疲弱,戰鬥力不強,所以努爾哈赤就對明朝下手了。

    清朝人的老家在當時被成為盛京的東北,氣候寒冷,作為遊牧民族,軍事上很厲害,發展經濟卻不行。他們一方面窺探明朝的財富珍寶,一方面又發現明朝皇帝到官僚都昏庸腐化,所以正是入侵的好時機,於是他們就下手了。

    如果他們不入侵明朝,明朝還是會滅亡。萬曆年間3大徵,嚴重耗費了國家的財政物資。國家財政自朱元璋時期就一直靠收農業上的稅為主,在唐宋元稅收制度上做了一個大倒退。隨著冗官冗費的增加,對民間的稅收加重,導致白蓮教、李自成等不斷起義,而且瓦刺等少數民族入侵,也讓明朝財政不堪重負。

  • 4 # 火器工坊

    如果後金不進攻明朝,那它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發展前途了。

    上一次我們說過,如果後金不入關,只是在關外紮根,然後入關劫掠,那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地域強國,因為只要有龐大的勞動力做支撐,東北豐厚的資源就能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如果後金不去擄掠明朝,那情況就很悲觀了。不去攻打明朝,意味著後金只有松嫩平原一地,而無緣已經被高度開放的遼河平原。

    當時在長城外圍,後金控制的區域雖然不小,但人口是真的少。而且女真剛剛開始從漁獵民族再往農耕民族過度,生產力實在是低下的不行。如果只靠自己生產,根本維繫不了強大的八旗軍。而沒有八旗軍做保障,努爾哈赤也就控制不了建州女真之外的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

    不去打明朝,努爾哈赤就只能選擇去擄掠北韓。雖然短時間內可以獲得一定的資源,但北韓終究是彈丸小國,也是難以支撐努爾哈赤的後金汗國。而且攻擊北韓,勢必會引起明朝的不滿,到時候可能會再次重演一場“薩爾滸之戰”。只不過這次孰勝孰敗,就不一定了,因為如果是出兵援朝,明軍肯定不會像薩爾滸一樣出兵那麼多,而第一戰楊鎬戰敗之後,被撤職是必然的。那第二戰,指揮官很有可能就換成熊廷弼了,如果明軍的大部精銳尚在,評價熊廷弼的指揮,打敗還在初級階段的努爾哈赤還是有一定希望的。

    就算是明朝不管後金,後金不惹明朝,雙方相安無事。俄羅斯人最後也會滲透進來,然後用他們最擅長的挑唆策略,導致女真各方被削弱的不堪一戰,最後只能臣服沙俄。

    所以不打明朝,後金根本活不下去。

  • 5 # 米南德王問道

    如果後金不進攻明朝,那麼就會遭到明朝方面的進攻。這是因為後金從建立開始,就與明朝處於天然的對立面上。雖然兩者曾經存在議和的可能性,但因為各自的結構性與文化習慣差異,很難走出歷史上所呈現的區間。

    後金與明朝直接的天然矛盾,雖然起始時間很晚,但比明朝與蒙古的矛盾更加深刻而尖銳。因為蒙古人和明朝的主要矛盾並不是黃金家族留下的正統性問題。儘管明朝一直要打壓蒙古方面的正統後裔,卻並不妨礙他自己在後期撿起了宋朝留下的中原士大夫理論法統。因此,雙方的主要矛盾點就停留在經濟層面。明朝希望搞控制力度極高的鎖國和有限朝貢貿易,蒙古方面則希望獲得較為寬鬆的邊境正常貿易。

    其結果就是雙方的戰爭經常在實際上不如表面那麼殘酷。無論是攻入漠北的明朝軍隊,還是南下北京附近的蒙古騎兵,都不以徹底消滅對方為己任。能逼迫對手和自己簽署城下之盟,就是雙方共同的戰略追求。何況明朝本身在很多方面還需要依仗蒙古部落,尤其是在軍事方面比較有需求。所以,打打停停而經常性的談判,就是明朝和蒙古之間的常態。甚至可以不恰當的說,蒙古威脅在大部分時候被視為類似豐臣秀吉入侵北韓的級別。

    但事情轉到後起的滿洲身上,就在性質上發生了很多變化。表面上看,後金並不可能與明朝朝廷爭奪蒙古帝國的繼承人位置。但後金以叛亂起家的性質,被明朝計程車大夫們視為比蒙古更大的威脅。因為後金的成功,將使得明朝在很多類似區域的統治都看上去非常不合適。而這類地區又是明朝自15世紀以來,不斷用兵的半壁江山。其幅員可以從湖廣山區一直延伸到整個西南。

    所以,明朝可以容忍蒙古部落的存在,也有和日本瓜分半島的可能性存在,但就是容不下後金政權。明朝非常害怕縱容後金,造成自己所不能應付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其次,從後金反面來看,初始結構同樣註定了其無法像蒙古或日本那樣安於一時現狀。哪怕沒有17世紀前期的全球小冰期出現,依靠建州與努爾哈赤家族強行建立的八旗貴族,都需要不斷用外戰來為自己謀利。由於八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強調了君主的個人權勢,所以就不能停止外戰勝利所帶來的各種分紅。否則,很多勢力較大的貴族或地反派就可能很快躥起。

    這個因素又隨著明朝方面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強烈。明朝的態度是在外部格局上不斷逼迫後金與之為敵。大量戰敗被俘或主動投效計程車大夫文官,也會盡量將後金的制度朝著自己熟悉的明朝方向扭轉。此消彼長,後金的統治集團就很難安於自己早期打下的一畝三分地。也在各類議和中,不再願意以藩屬身份來達成妥協。尤其從皇太極後期開始,後金一直試圖在外交身份上做到與明朝平起平坐。這就打破了明朝一直苦心維繫的東亞朝貢尊卑制度,讓雙方實際上都下不來臺。

    因此,無論後金是在建都赫圖阿拉後停戰,還是在兼併整個遼東後暫停擴張,都不能從根本上保持長期和平態勢。要麼是明朝在完成休養生息後,繼續找機會經略東北,要麼就是後金自己因內部不穩而重啟戰端。

    總之,雙方的矛盾是高度不可調和。即便有皇太極與崇禎的議和成功,也難保雙方的繼承者不會選擇繼續征戰。由於明朝對滿洲土著並無他們對蒙古人的依賴,在作戰時也就更加堅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臉色不好可以敷面膜改善嗎?哪款面膜適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