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證今
-
2 # 言其故
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確實導演了“縱囚事件”。貞觀六年的十二月末,馬上就要過年了,李世民在視察關押死刑犯的監獄時,想到春節將至,而這些犯人卻不能和家人團圓,頓時心生憐憫,於是下令把這些已判死刑的囚犯釋放回家,但規定他們明年秋天必須自行返回長安就刑。這批囚犯的人數足足有三百九十個,到了第二年(公元633年)九月要秋後問斬的時候,三百九十個死刑犯竟然“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一個不剩地自己回到監獄領死。李世民當天就下令將這三百九十個死囚全部釋放。這個事件是真的,不存在所謂的騙局。
有人認為這是李世民為了樹立自己的明君形象而表演的一場政治秀。其實“縱囚事件”雖然不能完全排除作秀的成分,但是李世民的做法其實是在宣揚貞觀德政施政理念,即刑罰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同時體現了對生命尊重的“寬仁慎刑”司法思想和實踐。
太宗晚年傷心事那就不好說了,如廢太子、逐魏王等等一籮筐呢。
-
3 # wubin168857121
唐朝立國,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期消滅各股勢力,天下初定,民心卻不定,百廢待興,國家開始調整各種政策法令以利於民生建設。此時高層權力鬥爭激變!
李世民用特殊方式取得皇帝位,作為一個處在權力頂峰的政治人物,他更多的是考慮怎樣穩定帝位政權,怎樣做才能消減民眾對他這個得位不正皇帝的疑慮,除了延續發展父親的民生政策,將國家儘快治理走入正軌,使民眾得惠。取‘信’於民眾是必須的,約信釋放囚犯只是具體取‘信’的方法之一,無所謂欺騙!李世民還不至於愚蠢到想以此來欺騙天下人的地步!
他晚年時幾個兒子學著自己爭權奪儲,征討高句麗等算是傷心事吧!
-
4 # 酒騎風
其實大赦天下這種事,中國歷史上到處都有。頻繁的時候,一年一次大赦。這是什麼概念呢?
基本上我們說除了十種罪名外,平時犯罪的那點破事,國家都給你赦免了。(簡稱“十惡不赦”)
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死了以後,費禕上臺以後,就要搞大赦。大臣們就反對,理由是: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就不搞大赦。
費禕呵呵一笑:“廢話,諸葛亮水平那麼高,他在當然不搞大赦。這不丞相死了嘛,該大赦接著大赦”。
大赦天下這種事,在中國古代是一項特別重要而且常規的事情。
表面上看,這是皇帝遇到喜事了,給全天下個面子,和皇帝慶祝一下。
但實際上,這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分不開。
大赦出現最主要得時間節點,是出現叛亂之後。寬恕那些被叛亂波及的無辜者。
比如李世民宣武門之變之後,給李建成的手下一個機會。這是優勢局不浪的表現。
再比如,面對一場農民起義,在土匪頭子都已經被弄死的情況下,如何讓二當家不反叛?大赦啊!避免進一步的傷亡。
反例是:在《笑傲江湖》裡,東方不敗都打算死了,結果任我行還想著斬草除根,結果任我行就瞎了一隻眼。
所以大赦本身,就是抬一手,避免比戰亂還麻煩的後續問題。
除了上面的問題以外,大赦還可以解決一些屈打成招的問題。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到了唐朝開始,死刑的複合就跑到皇帝手裡了。皇帝也是人,看這麼多案子不可能每一個都細查吧?
所以每攢到一定數量,整體都放了。既節約了工作量,又得了好名聲,也算是一舉兩得的事。
有人肯定會問啊:漏網的死刑犯怎麼辦?
漏了就漏了嘛。違法必究的問題,不要說李世民解決不了,現在也解決不了。
那漏兩個怎麼了?
總之,天恩浩蕩。就是這個邏輯。
所以釋放死囚才不是騙局,國家精明著呢。
-
5 # 波子3793
他的江山是用他的親人血肉之軀!!!他的將來!沒有人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沒有掌握用人之道!沒有培養出傑出的接班人!為國為民擔憂
-
6 # 陸棄
李世民放縱死囚,說的是貞觀六年,李世民將390名死囚都放回家探親,讓他們按朝廷規定的時間再回來接受刑罰。貞觀七年,李世民放回家的390名死囚全部回來接受死刑,且對李世民此舉感激涕零。最後的結局是,李世民特赦了這些死囚,皆大歡喜。這就是有名的貞觀之治中發生的一件感人的事蹟,被寫入史書。李世民縱放死囚,當然是他懷柔的統治手段,收買人心嘛。但事實證明這個手段是成功的。
李世民晚年的傷心事有哪些?我想第一件大事,就是他的長生不老夢破滅。李世民晚年,非常渴望長壽,也吃了不少道士煉的丹藥,但這些是保不了他的命的;李世民第二件傷心事,是他深愛的長孫皇后病逝,因為李世民真的在乎長孫皇后,所以他感受到了中年喪妻之痛;李世民第三件傷心事,是立嫡的煩惱,但長子李承乾非常叛逆,最後發展到逼宮的地步,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把他流放而死;李世民第四件傷心事,是侯君集這樣的宿將竟然也謀反了,李世民殺了他,並將推薦他的名臣魏徵石碑推倒;李世民第五年傷心事是征伐高句麗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留下遺憾。
-
7 # 微史春秋
宋太宗趙光義一日曾問宰輔:“朕如何唐太宗?”
眾執政大臣立刻拍馬屁道:“陛下堯、舜也,何太宗可比?”
只有李昉未頌一言,而是徐徐誦起了白居易的詩: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八百來歸獄。”
宋太宗聞言臉紅,嘆道:“朕不如也。”
“死囚八百來歸獄”,講的便是唐太宗釋放死囚的著名故事,這也是顯示唐太宗政治清明的經典事例。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見之於正史。
《舊唐書》記載:“十二月辛未,親錄囚徒,歸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
可見這個事情的確發生過,不管關於人數有不同書法,有說290,有說390,白居易的詩中則是800了。
歌頌者認為唐太宗以一個明君的胸襟氣度。他同情、信任囚犯,讓其回家,囚犯以同樣的誠信回報唐太宗,彰顯了唐太宗的明君之道。
惡評者認為唐太宗此舉是為了博取賢君之名,是作秀。其中歐陽修是代表,他撰《縱囚論》指責唐太宗的博取美名的虛偽一面。在他修撰的《新唐書》中對此事只說了一句:“十二月辛未,慮囚,縱死罪者歸其家”。
不管唐太宗李世民是出於本心還是作秀,釋放死囚一事主流的解讀都是展現帝王寬仁的一面,畢竟任何社會都需要傳遞正能量。
至於唐太宗晚年最大的傷心事,莫過於繼承人的問題。
差一點讓玄武門之變再度上演,這讓兩次都經歷此類事的唐太宗心痛不已。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到649年在位,年號貞觀。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在位期間主張以文治國,他勤勉為政。曾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非常注重體恤民情。 唐太宗放縱290個死囚回家這事是真實的。《舊唐書_本紀》記敘,“親錄囚徒,歸死罪二百九十人於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後應期畢至,詔悉原之”。(原:赦免之意)中國曆代對於死囚的審理都是慎之又慎的。從漢朝開始實行一種制度。即一般的死囚都由君主或者高階官員向死囚訊案。
有人說唐太宗放縱死囚是為了收買人心,其實不然。把這件事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就好理解了。唐太宗虛心納諫,歷行節約,勸課農桑,注重與民修養生息。他的治下,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治安非常好,有一年,全國判處死刑的不過二十多人。史稱“貞觀之治”。他放縱死囚回家,是他施政方式的必然。而且他治下社會秩序井井有條。合理有序。他放縱的290名死囚能按時回來,就說明社會管理非常合理。民眾也特別有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