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哈哈哈
-
2 # 半子夢
你是指北宋和遼簽訂的“澶(chán)淵之盟”嗎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盟約內容為: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屈辱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
3 # 痴語呢喃1988
題主說的應該是北宋和遼國的戰爭吧!
北宋和遼國的恩恩怨怨北宋於公元960年建國,建國之後宋太祖也沒有閒著,之後又經過了十幾年的戰爭才一統全國;可是有一道坎一直壓在他心裡,就是後晉時期被割出去的“燕雲十六州”。原本宋太祖是打算靠錢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的,可是不到一年時間宋太祖就死了,他的繼任者宋太宗對於收回”燕雲十六州持有不同的”想法,他想要憑藉武力收回。
公元979年,宋太宗繼位的第三年,宋朝主動對遼發動了第一次對遼戰爭,宋太宗御駕親征。結果是宋軍大敗,身為主帥的趙光義屁股被幹了一箭倉皇逃回。之後宋遼兩國一直摩擦不斷,直到宋太宗死去,新皇帝宗真宗繼位,兩國之間關係終於有了改變的可能。作為皇二代,宋真宗沒有父輩馬背上打天下的經歷,所以也沒有那種馳騁天下的慾望,和平與享受才是他最大的追求。
公元1004年,遼國率軍南下入侵宋朝領土,為了避鋒芒,年輕的皇帝準備南逃避難;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主動出兵迎擊來犯之敵,效果還很明顯,士兵們一個個打雞血一樣,竟然還打贏了幾次。遼國一看北宋也不是好惹的主,就有議和的傾向了。在雙方多次洽談下;公元1005年,宋和遼簽訂了合約,結束了二十五年的宋遼戰爭,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中籤訂的合約內容是什麼?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互不侵犯。其中比較敏感的就是宋向遼稱弟,還每年給錢給物;明明打贏了,為什麼合約上遼國還佔盡便宜?
事實上真的向合約所表現的那樣嗎?表面上遼國很沾光,實際上宋才是最大受益者!
首先在進行宋遼戰爭多年時間裡,絕大部分還是遼國主動進攻宋國,而宋邊境上的百姓一直都是受害者,遼國小股部隊動不動就來打秋風,財產生命均得不到保障,畢竟不能和遊牧民族比,打到遼國境內,直接就可以拔掉帳篷就能跑,戰爭結束,邊境百姓終於不受戰爭之苦。
其次宋經濟上並不吃虧,別看宋每年給遼國十萬兩銀,但是最開始宋國心理預期是一百萬兩;最後只給了那麼點,開心還來不及呢!最主要的是宋朝每年對遼軍事開支是超過三千萬兩,不用打仗,這筆軍費是省了,對比每年給遼國的錢,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兩國簽訂合約後,雙方貿易上往來越來越密切。宋用絲綢,瓷器,食物來換遼國的馬匹,巨大的貿易逆差讓宋不僅把錢賺了回來,遼國自己還要掏錢,可惜當時遼國不清楚這一點啊!遼國一看宋朝錢這麼好用,就不用自己本國的貨幣了,這也間接導致了遼國本國經濟的垮塌。
宋朝還用同樣的招數對付過西夏,金和蒙古。雖然我個人不看好這種做法,因為不是長遠之計,但是這一策略使宋國祚延續了很多年。這一策略弊端也明顯,動不動求和賠款讓軍隊沒有大勝仗的決心。
-
4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題主應該是說的宋朝開國不久與遼國的一場戰爭,確實此戰在宰相寇準的勸說下,真宗親征,大敗遼國,之後雙方簽訂條約,是為澶淵之盟。
條約內容是: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其實這個條約,是雙方共贏的,我們先看一下和議內容就知道。
內容遼宋互為兄弟之國,出於兩國邦交,還是可以接受的!
宋每年送歲幣10萬兩白銀,絹20萬匹,這一點其實也是可以接受,因為據曾鞏《議經費扎子》與《宋史•食貨志》中的資料:“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治平二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認為宋代的財政歲入超過一億貫錢。所以這十萬兩銀和20萬匹絹相對歲入總額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白溝河為界,北宋在土地上也並沒有大的讓步。
我們再來看一下之後的影響。
影響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所以這個條約並不全是完全意義上的不平等條約,北宋方面已經達到戰略意圖!
我們再來看一下宋遼長期交戰的勝率。
勝率從之前太宗時期徵遼大敗來看,可以說遼宋實力不是一個等級,真宗徵遼只是暫時勝利,長此以往,未必能撿到便宜,而且到真宗時期,名將並不是很多,楊家將是被誇大的結果。總體上來說這一盟約,奠定雙方百年和平,使得宋遼雙方都可以休養生息!不失為一步秒棋!
而北宋明知道有點吃虧,還要簽訂,無非是經過思慮之後的結果,形勢比人弱,沒有辦法, 正如之後滿清在中法戰爭中勝利之後還要賠款一樣,此時北宋也是如此,但是付出代價比滿清小的多!
所以縱合以上幾點來看,就想得通了,只是當時形勢弱於人而已!
回覆列表
1.宋真宗的時候,有一場談戰爭吧,當時明明是宋朝贏了,但是他還答應給契丹繳納歲幣,並且簽訂了條約。
2.在公元1004年,北宋和遼國發生了一場大戰,最終兩國軍隊遭到了慘敗,但是沒想到結果卻出人意料,因為宋真宗明明是獲勝的一方,但是卻主動求和,其實原因是有三點的。
3.前朝的戰敗,之前的時候,宋朝跟遼國的交手中,多次都失敗了,所以說北宋才在邊境上設定了重兵,所以是遼國在進攻中並不佔據優勢。而北宋將領中有一個狠角色就是楊六郎,正是因為有一批出色的人才,讓宋在面對進攻時才沒有輸的那麼慘。
4.潭州之戰,之前的時候宋就跟遼軍有多次交手,所以說北宋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北宋軍隊在這場戰鬥中使用了一個新武器,就是床之怒,殺傷力是最大的,可以讓敵方造成極大的損失,尤其是前鋒直接當場喪命了。所以瞭解之後的進攻,選擇了繞開軍事要塞,為潭州之戰那下了伏筆。
5.北宋高層的原因,當時的皇帝是宋真宗趙恆,他的性格是不希望打仗的,他是希望和平的,到最後他獲勝了,但是損失也是不小的。綜合來看,北宋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這樣長久的打下去,雙方的力量都會被削弱,所以說宋真宗才會主動求和,並且簽訂了盟約,給對方繳納歲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