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38820122517

    因為史書的編寫是有順序的。是按照地位和功勞排序的。

    三國志中的吳書不是東吳的歷史,而是吳地的歷史,就像蜀書從劉焉劉璋而不是劉備開始一樣。既然是吳地的歷史,就要先寫吳地的幾個主要諸侯。孫家排在最前面,然後是劉繇太史慈他們。

    太史慈被陳壽放在吳地諸侯傳裡面,不是低估,而是高估的。太史慈的傳記結束後才輪到吳國的妃嬪、宗室、高階文官、都督,再往後才是十二虎將。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將目錄裡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東吳十二虎臣,指的是程普、韓當、黃蓋等十二位功勳卓著、武力高強的武將,這些人或是一開始就跟隨孫堅,或是中途加入孫策、孫權麾下。

    而太史慈在《三國志》中,是和劉繇、士燮放在一個傳記裡面,感覺陳壽是把太史慈拔高了一級,不僅僅是把太史慈當成吳國將領,而是視為了一方割據勢力。

    那麼太史慈曾經獨立過嗎?《三國志》中記載: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為山越所附。

    就是說太史慈曾經自稱過丹楊太守,自己獨霸一方,招收了不少人馬,後來被孫策招降。

    投降孫策後,太史慈很受重用,用孫策的話說:“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可見孫策也是想和太史慈共圖大業,有種創業合夥人的感覺。

    太史慈投降孫策後,就被任命為折衝中郎將,授予兵權,這個時候的中郎將官職很高了,像黃蓋這樣的老臣,是赤壁之戰立下大功才拜的中郎將,此時好多武將都只是都尉這個級別。太史慈跟著孫策東征西討,立下大功,曾經幫助孫策招降劉繇舊部萬餘人,使得孫策實力大壯。

    後來由於南方的劉磐猖獗,太史慈就一直在海昬防禦劉磐,等孫權繼位後,把南方的事情都委託給太史慈。太史慈死後,這個職位由程普頂替,程普作為十二虎臣中的老大哥,頂了太史慈的缺,這也說明太史慈的地位在十二虎臣之上。

    另外,從品格上講,太史慈是三國時期有名的義士,可以說他的表字“子義”和他的品格十分貼切,陳壽評價他有古人之風,在動盪的三國年間,仍然堅守心中的大義,這也是太史慈值得稱道的一點。

  • 3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更正題主問題裡一個小錯誤,東吳十二虎臣並非出自《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而陳壽不將太史慈和程普等人並列,是從他的歷史地位角度考慮的。

    在《三國志·吳書十》裡,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等十二人並列成傳,而在結語裡又寫到這十二人都是“江表之虎臣”,所以後人也將他們叫做十二虎臣。在《三國演義》裡並沒有這一說法。

    太史慈確實是一員猛將,根據《三國志》記載,黃巾軍管亥圍攻北海時,太史慈為了報答孔融厚待自己母親之恩,單騎突圍去平原向劉備求援,搬來救兵解了北海之圍。

    而在劉繇和孫策交戰時,太史慈曾經奉命率一個騎兵出去偵察,結果和孫策、韓當、宋謙、黃蓋等十三人突然遭遇。太史慈雖然人少,卻毫不畏懼,主動上前攻擊,和孫策殺了一個不分勝負。最後孫策奪了太史慈的手戟,而太史慈搶了孫策的兜鍪,兩人打成平手,最後因為雙方大隊人馬趕來,才各自罷手收兵,這也是《三國演義》裡孫策和太史慈神亭嶺之戰的歷史原型。

    由此可見如果從勇猛角度來說,太史慈並不亞於東吳十二虎臣。但是在《三國志》裡太史慈在劉繇戰敗以後,和他一起逃到蕪湖,太史慈自稱丹楊太守,後來才歸降了孫策。所以作者陳壽將他視為一方諸侯,和劉繇、士燮這些曾經割據一方的人一起放在《三國志·吳書四》裡並列成傳,而不是和程普等人放在一起。

  • 4 # 大飛熊騎士

    “東吳十二虎臣”的說法源於《三國志》將程普,黃蓋等東吳戰將編為一傳,由此有了這個說法,可是為何沒有太史慈呢?要知道太史慈單挑孫策不止是小說,正史裡也記載過,還是很難得的單挑案例;更不用說太史慈的箭法高超,為救孔融,在都昌城外連中箭靶,震懾敵軍,隨後成功突圍請援兵;加入東吳後,還曾經一箭射中城門之上賊人之手,並貫穿柱樑;所以,太史慈在正史上絕對猛將之選,沒有在“十二虎臣”之列,原因簡單,太史慈更具有諸侯氣質,和程普等人有很大的區別。

    先來看看東吳“十二虎臣”的性質,孫堅戰死襄陽,孫策長大後,袁術歸還了原孫堅的部將部曲,大約二千人,這裡也包括“十二虎臣”的程普,黃蓋,韓當等人,這些人相當於家將了;另外蔣欽和周泰一起投奔的孫策,周泰後來還是孫權的護衛大將;董襲,陳武也是主動投奔孫策的將領,特別是陳武和孫權的關係特別好;甘寧的命運多舛,從益州一路投奔荊州劉表,後轉投東吳。而且,由於周瑜和魯肅的共同推薦,孫權拿他不當外人,史書曰:“同於舊人”《甘寧傳》;淩統更不用說,不但他的父親犧牲於東吳事業,而且得到孫權的喜愛;徐盛是孫權時代挖掘出來的客居將才;潘璋也是孫權挖掘的將領,戰場上發揮出色;丁奉原本就是東吳小將,逐漸成長為中後期東吳的中流砥柱。

    東吳“十二虎臣”無一不是戰功赫赫,特別是在孫權時代的關鍵戰役中,發揮出不同的作用,比如赤壁之戰,合肥之戰,濡須之戰,偷襲荊州,夷陵之戰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是,這不是說太史慈就沒有功績,只是相對“十二虎臣”來說,有幾個不同,第一,從孫堅,孫策開始,在袁術陣營裡就已經有一定的獨立性。上行下效,所以東吳一直也施行“私兵制”,因此,這些將領士兵相當於家兵家將,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甘寧和有“知遇之恩”的呂蒙,因為手下一個廚子差點鬧出兵變了。所以,“十二虎臣”從資歷來說,“家將”的味道更濃一些,特別是太史慈不屬於主動加入陣營的;第二,太史慈入仕早,甚至早於朝廷對孫策的冊封,後來代表朝廷特使曹操送了一味“當歸”給太史慈,表示招攬,可見一斑。第三,太史慈出身早,資歷老,可是孫策,孫權一直用他抵禦南方的劉磐,直到去世。所以,太史慈的功績似乎顯得不重要,甚至有“外人”之嫌,這是為何?

    (當時孫策的兵力地盤有限)

    這就得從太史慈的經歷說起,大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太史慈入仕後,為了應對州郡之間的矛盾,採取了比較大膽,義氣的做法,最終落了個流亡他鄉的下場,卻因此聲名鵲起。後來孔融被圍困,太史慈復出解救了孔融;第二部分,加入劉繇陣營,太史慈和孫策單挑就出自這段時間。後來劉繇被孫策擊敗而跑路,太史慈卻控制了涇西六縣,山越歸附繼續孫策分庭抗禮,直到被擒。歸附孫策後,根據《江表傳》,孫策很客氣的“請求”能服眾的太史慈,進入豫章一帶招募劉繇上萬部曲,並且承諾要多少兵給多少,能招來多少算多少。結果,孫策身邊一片反對,直到太史慈準時歸來,才打了眾人的臉;第三部分,就是鎮守建昌,海昏一帶了。

    當然,讓太史慈對付劉表猛將劉磐,不能說不是重用,特別是劉磐身邊還有一個日後蜀漢猛將黃忠呢。但是,無論如何孫策,孫權都不敢放手使用太史慈,因為第一,太史慈曾經和孫策單挑平手,而且又沒有主動投奔孫策,是被打敗生擒才歸服的;第二,太史慈和其他的將領格格不入,上文提到眾人都不信任太史慈能回來,就是明證;第三,太史慈替孫策招攬了上萬劉繇舊部,這些人是衝著太史慈,不是孫策兄弟。作為一個成熟的領導人,在有著“私兵制”傳統的東吳,對太史慈最好的方式,就是即要用更要防;因此,陳壽把太史慈放在東吳諸侯一傳裡,不但地位比較高,同時也符合太史慈比較“尷尬”的經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要說出來,愛要行動。如何表達我愛你?如何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