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南居君

    清朝本來就沒有宰相,宰相和丞相的界限並不明顯,都是古代封建社會的行政的一把手;宰相(丞相)制度在明朝洪武年間就廢除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趨勢都是封建皇權在不斷地加強,就是皇帝想要把權力全部都牢牢握在自己的手裡。

    清王朝也是延續著明朝的這一制度,沒有宰相這一說法。可能收到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影響,以為清朝有宰相,其實清朝沒有宰相,當時皇帝為了讓權力更加的集中,清朝康熙皇帝設立了南書房,就是大臣在南書房進行議政,最後草擬出方案來;最後拿主意的還是皇帝,通俗一點就是皇帝蓋了一科章就證明這項議程通過了。到了雍正年間皇權的進一步強化,雍正王朝又在南書房的基礎上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更加標榜皇權的加強,臣子只能跪在地上,接受皇帝的訓講。

    自從秦朝設立宰相制度以後,歷代中央王朝都在想辦法削弱宰相的權力,來加強皇權。漢朝時期漢武帝的中外朝也就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度,把宰相的權力一分三,進一步分宰相的權力,唐朝的宰相有僕射、尚書都屬於宰相的官銜。

    宋朝時期的三司制度也是進一步分了宰相的權力,明朝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間,當時的宰相就是胡惟庸就是善權弄術,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放牛娃,他知道打天下不容易;宰相的善權也進一步影響到皇權。乾脆直接把宰相廢除,以後歷代的皇帝都不能設立宰相這一制度。所以說清朝是沒有宰相這說法,清朝有中堂的說法,和宰相差不多,但是權力都是集中在皇帝手中,形同虛設。

  • 2 # 高紅權先生

    清朝仿效明朝的制度,沒有設立宰相一職,而且內閣制度也形同虛設。雖然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很高,但是並不一定有實權。所以也沒有像明朝內閣那樣的首輔、次輔之類的職務。不過,內閣大學士由於地位高,所以往往被人稱為“某相”,比如我們看到的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面,很多人都稱呼明珠為“明相”,就是這樣的原因。

    雍正設立軍機處之後,首席軍機大臣的地位越來越高,隱隱然已經變成了實際的宰相。像道光朝的穆彰阿,在軍機處混了二十多年,門生故吏遍天下,世間已經有了“穆黨”的說法。

    不過,由於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勤政型的,所以沒有出現明朝那樣內閣首輔把持朝政的局面。首席軍機大臣地位再高,也只是承旨辦事而已,想要自己另搞一套那是完全沒有可能的。

    到了清朝末年,也就是宣統三年,終於改為責任內閣制,設立了由十三名國務大臣組成的責任內閣,為首的大臣為內閣總理大臣。首任總理大臣為奕劻,辛亥革命爆發後換成了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自然具有宰相的功能,這也就是說,清朝在它行將滅亡的時刻又正式設立了宰相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電影《調音師》有哪些精彩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