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虎山大王

    為什麼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在朱元璋得了天下,穩固政權中,第一件事就是大封與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前後共封了六位公爵,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南韓公李善長,也就是說在朱元璋心裡,李善長是“第一功臣”位置。其中緣由應該有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李善長跟朱元璋是老鄉,他們在心態和情感上很容易走更進,更親密些。 

    再有,李善長的能力確實配這樣的位置,非同一般人等。從《明史·李善長傳》和《明實錄》來看,李善長具有以下特點:

    1、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意思是李善長很早就熟讀經典,策劃事情多能成功。

    2、《明史》說李善長“其為裡中長者”,說明他社會經驗豐富,且有一定威望,精通人事關係。

    3、李善長在元末時曾避匿山中,預測世事,這說明他有獨特的政治頭腦,擅於把握政局,是個優秀的政治家。

    4、《明史》說李“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嫻於辭命”。遇事能迅速地解決,使朱元璋免於前線後方應接不暇,省去不少心思。

    一、李善長投奔朱元璋時,朱元璋先是以禮相待,後留他做了“掌書記”。當時朱元璋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還很迷茫,他就找來李善長問“四方戰鬥,何時定乎?”李善長奉勸他,要他效仿劉邦,“法其所為,天下足定也”,做第二個平民皇帝,李善長的鼓舞堅定了朱元璋進取的信心,這是朋友加兄弟般的最大支援,朱元璋能不感激嗎?更何況李善長一直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忠心耿耿地留在朱元璋身邊,幫助他、輔佐他。

    朱元璋不斷取勝,個人威望也日益提高,這引起了頂頭上司郭子興的不滿和猜忌。

    郭子興身邊也不全是酒囊飯袋,有人幫郭子興出了一個狠招:打算剝奪了朱元璋的兵權,並將李善長給調離,叫他輔佐自己。郭子興與朱元璋是上下級關係,郭子興要調李善長,,一來說明李善長有本事且名聲在外,到高一層發展更加有利;二來即使是平調,但郭子興畢竟是一軍之帥,前途也不差。但令人費解的是,李善長聽到調令後,不是高興地與人道別,而是哭,而且哭的很傷心。有人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就是不願意離開朱元璋。朱元璋聽到後感動也要掉淚了。李善長之淚應該不是裝出來的,一來朱元璋那時並非大富大貴,還僅僅是農民軍裡的下屬將領,取天下是個未知數,李善長沒必要拍朱元璋的馬屁。第二,李善長畢竟是個讀書人,又是“裡中長者”,可以說是有頭有臉的人,男兒有淚不輕彈,李善長卻實實在在的落淚了,這足以表明他肯定是發自內心的忠誠,由此可見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之不一般。自此以後,朱元璋倍加重用李善長,信任李善長,依靠李善長。而李善長也能勤勉自持,毫不倦怠。《明史·李善長傳》

    二、在朱元璋打下和州後,為鞏固根據地,朱元璋率軍在外拓展,留下一個空虛的大後方和州城,讓李善長守著。不料這件事走漏了訊息,元朝軍隊逮住機會前來偷襲,當時和州城很危險,外無援兵,內為老弱病殘,怎麼辦?李善長最終想出了一個辦法,設下埋伏,將來勢洶洶的元軍引入了事先設好的埋伏圈,接著,依靠城內剩餘的這些老弱病殘兵力發起攻擊,結果大敗元軍。朱元璋回來後,看到和州不僅安然無恙,而且還挫敗了元軍,鞏固了後方根據地,由此對李善長充滿了由衷的佩服和感激,也就更加欣賞李善長的非凡的能力。《明史·李善長傳》

    當然,李善長對朱元璋政權的功勞還不止於此,在建立大明王朝前後,李善長的貢獻在人臣中少有人可比。

    第一,不僅能做好後勤保障和軍糧籌劃工作,而且還當好軍事參謀、人事參謀。《明史》說李善長“從下滁州,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太祖威名日盛,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來歸順的將領,李善長都協助朱元璋予以妥善安排,諸將之間產生了矛盾,李善長也極力勸解調和。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李善長掌握了太多的軍事機密和人事機密,在戰爭年代,軍務繁雜,敵我鬥爭你死我活,朱元璋少有精力來懷疑自己的“親密戰友”,反而越發青睞他。但到了和平年代,知道的太多並非是什麼好事。朱元璋強渡長江,攻克太平,直指南京,就是他與李善長一同謀略並取得成功的。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長是輔佐朝政的得力助手,拜之為右相國。《明史·李善長傳》

    第二,參照元制,將元朝的弊政剔除,制定了鹽法、茶法、錢法、漁法等,幫助朱元璋恢復和重建社會經濟秩序,為大明經濟好轉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與劉伯溫共同編定《大明律》,健全大明的禮儀制度,構建有序的等級社會。

    總之,李善長雖沒有在朱元璋抗戰一線上做過多大成就但是他保證了朱元璋的整個後勤的暢通,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明朝大軍的堅強後盾,被封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 2 # 聽三哥說歷史

    李善長是濠州定遠人,年少時愛讀書,特別精通先秦的法家理論。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滁州附近,他前往投奔,向朱元璋進言效仿漢高祖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的做法以平定天下。打下滁州後,朱元璋提升他為參謀,成為言聽計從的的親信。

    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出任右相國,處理日常政務。朱元璋率領軍隊四處征討時,命李善長留守,轉調軍餉,安定後方。

    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李善長以中書省左丞相主持朝廷事務,冊立后妃、太子、諸王,建立各種制度,事無鉅細,全權處置。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對李善長評價道“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因此封為南韓公,年薪四千石糧食,還得到了皇帝賞賜的“免死鐵券”,可以免除自己“二死”,兒子“一死”。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唯獨李善長是沒有戰功的文官,而且排名第一。朱元璋將李善長比作漢朝的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不過,“免死”是有條件的,“免死鐵券”上有一句話“逆謀不宥”,也就是謀反罪是不能免死的。後來朱元璋就以謀反罪處死了李善長。

    《明史·李善長傳》上說“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隨著權勢地位到了頂點,李善長也慢慢變得傲慢起來,朱元璋開始對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交出了左丞相的職位體面退休。但體面退休的李善長並不能像另一位開國元勳湯和那樣得以善終。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權植黨”的罪名被處死,株連一大批“胡黨”,提拔胡惟庸的李善長所幸沒有被牽連。等到十年後,胡惟庸的罪名升級為“通倭通虜”時,李善長被控“串通胡惟庸謀反”。

    於是,已經77歲的李善長和他的家屬70多人,被一併處死。一大批開國元勳受到株連。唯獨例外的是,他的兒子李祺因為是駙馬而倖免於難,李祺和公主生的兒子們也逃過一劫。

    一年後,郎中王國用上書為李善長鳴冤。這份鳴冤奏疏實際上是由才子解縉起草的。解縉認為,假如李善長幫助胡惟庸成事,也不過是勳臣第一,他現在已經是勳臣第一,何苦去冒這個風險呢?再說李善長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去做謀反的事。朱元璋看了這份奏疏後啞口無言,預設是枉殺了李善長。解縉也知道,李善長死了,鳴冤無濟於事,因此勸諫朱元璋道“猶願陛下作戒於將來也”。

    朱元璋才不會聽他的呢,為了子孫後代穩坐皇位,胡案之後是李案,李案之後是藍玉黨案,大屠殺直到朱元璋執政的最後幾年才完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期間景點人山人海,該不該提高景點門票,提升旅遊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