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雨花魂

    “平王東遷”有其歷史根源。首先,王室內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寵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戲弄諸侯而博其一笑,各諸侯十分不滿。為討好褒姒,幽王不顧王室的反對,廢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廢申後而立褒姒為後。褒姒是褒國姒姓的女兒,申後是申侯的女兒,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發了姒姓和姜姓間的激烈鬥爭,為西周滅亡埋下了禍根。

    其次,外敵入侵頻繁。宗周鎬京,瀕臨西北遊牧部落,經常遭到遊牧部落的侵擾。公元前771年,申侯與犬戎聯絡,進攻幽王,諸侯都不來救駕。犬戎與申侯迅速攻入鎬京,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這時,關中已佈滿了戎人,宮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蕪。

    “平王東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自然災害嚴重。據史料記載,宣王末年,西北關中一帶連年乾旱,洛、涇、渭三川都乾涸了,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岐山一帶又發生了地震和地崩災害,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周太史伯陽父根據陰陽五行學說,認為這是周將要滅亡的徵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營洛,也為東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平王東遷其實是當時軍事政治力量鬥爭的結果。平王周圍的貴族力量,基本上是出於各自的利益而團結在一起,他的舅舅申侯當然希望自己外甥登位,其他一些貴族,比如秦、晉、鄭,多是出於擴大自己地盤的目的慫恿平王奪權並且東遷。平王東遷以後,因為揹負著弒父之名,東方的貴族,以魯國為首,自然都不承認他的正當性,於是周王室影響力大降。公元前781 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宣王末年以來,西北乾旱嚴重,又發生地震,遊牧部落乘機侵入。周太史伯陽父根據陰陽五行的學說,認為這是周將滅亡的預兆,這時,洛、涇、渭三川都乾涸了,岐山也發生崩塌的現象。幽王寵愛褒姒,要想廢掉申侯的女兒申後。褒姒是姒姓褒的女兒(褒在今陝南褒城),申侯是姜姓,因此就引起了姒姓與姜姓之間的鬥爭。褒姒生子伯服。按照嫡長子繼承法,申後所生子宜臼應立為太子。但宜臼不得立,而伯服卻被立為太子。所以伯陽父說:“禍成矣!無可奈何!”《詩·小雅·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和《小弁》等詩,都是刺幽王政治昏亂的。但在刺宣王的詩裡,如《我行其野》等,已可見宣王時實際已埋伏著禍亂的根源,而幽王時終於爆發出來。公元前771 年,申侯與犬戎聯絡,進攻幽王。諸侯都不來救。犬戎與申進入豐鎬,幽王急忙逃到驪山,被驪山之戎所殺。伯服逃到晉國,晉有立伯服之意。前太子宜臼逃到申國,也有一些諸侯擁護宜臼的。申侯方面的勢力要大於伯服,終於晉侯又殺死伯服。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這時關中已充滿了戎人,宮室文物都被毀壞,土地荒蕪。平王不得不東遷洛邑,繼續建國,是為東周。後來西周故土由秦所收復,秦於是列為諸侯。洛邑的都城,早在周公時就已建築,是由成周(洛陽)和王城(今洛陽西)兩個城組成的。平王東遷,居於王城。從此歷史上稱豐鎬時期的周為西周,東遷以後為東周(前770 年—前476 年)。

  • 2 # 涼州七里

    東遷事件始末

    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胞弟,也是鄭國的首代國君,爵位偏低,僅僅是個伯爵,作為西周末年分封的最後一批諸侯,地點僅限於華陰縣,不論人口或者財富底蘊自然遠遜於老牌諸侯們。但他本人在王室擔任司徒,算是有些加成,按照周禮慣例,擔任王室卿士可以算作侯爵甚至公爵了。

    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史記.鄭世家》

    之所以要跑路,莫過於兩個原因。

    第一是避難。在“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的背景下,身為司徒的姬友洞察了未來的危機,之後他詢問了太史伯,挑三揀四之後選擇了“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的要衝之地。

    第二自然是求發展。華陰離王室太近,不好搞大動作,也容易捲入宮廷風波;自身實力不足,也不想去“齊、秦、晉、楚”周邊送菜;虎牢關地居天下要衝,不失為當時的最佳選擇。

    於是姬友找侄子周幽王姬宮涅說了一通就出發了,“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兩個傻鄰居送了20座城池,成就了不大不小的鄭國。

    但桓公本人依然在鎬京幹活,封地由兒子武公掘突在經營,之所以這樣安排,有三個原因。

    第一,東遷並非不忠,姬友既是王室的司徒,也是鄭國的國君,鄭氏的族長,為部族謀取更好的生存條件是他的本分,為王室盡忠也是職責,並不衝突。

    第二,在尚未嚥氣的王都掛職有無數的好處,不論是名聲還是實惠,後代鄭國三代沿襲卿士崗位,直至孫子鄭莊公姬寤生更周桓王翻臉。

    第三,兒子很靠譜,東邊的鄭國姬友一天都沒管過,兒子掘突是個優秀的二代,能文能武,很快帶領鄭國走向輝煌,打下爭霸的基礎。

    西周覆滅的原因

    除了眾所周知的“烽火戲諸侯”事件之外,西周的滅亡其實有著深刻的內因。

    第一,國力的衰落。到“宣王中興”後期,西周其實陷入了比厲王后期更加嚴重的危機,諸侯不服之外,國內社會動盪,階層流動興起,原有的井田制(土地國有制)名存實亡,幽王接收的是一個爛攤子。

    第二,內外的作用。宣王后期在千畝之戰中慘敗於犬戎,這告訴我們這個相伴千年的少數民族擁有者不小的實力(當然鎬京的城牆還算安全),加之吃裡扒外的申侯和太子,這不是周幽王能夠擺得平的局面。

    第三,諸侯的發展。各路諸侯起初按照“公侯伯子男”分封的土地早已名存實亡,出現了兩極分化,但尚未出現能夠挑戰王室的力量,對於王室的危機大家都在等著看熱鬧,樂得隔岸觀火,而非雪中送炭。

    該亡的始終逃不掉,西周的滅亡跟鄭國的東遷是兩條平行線,甚至說前者的危機引發了後者,至於危機感,很多人都有,周幽王卻沒有,所以亡國順理成章。

    “烽火戲諸侯”事件中的鄭國

    桓公姬友體現了一位王室忠臣的素養,該進諫的勸了,該打的仗也打了,殉國也沒含糊,他與幽王一同死在了犬戎之亂當中。

    後面則是平亂,出手的只有四路諸侯:晉、衛、鄭、秦,八十多歲的衛武公是聯軍的精神領袖,鄭武公姬掘突忙著報殺父之仇,打起仗來不要命,秦晉也出力不少,他們三下五除二就做掉了犬戎,扶持勾連蠻夷,弒君弒父的太子姬宜臼上位並順利東遷。

    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四家各自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秦國爵位提升兩級(也只是伯爵,之前是附庸男爵),晉國得到了河西地區的掃蕩權,衛國爵位提升一級到公爵,鄭國則穩固了與王室的親密關係,在姬掘突的“武公之略”中發展經濟、兼併鄰國,獨佔了東周洛邑的東邊門戶。

    總之,算上太遠而插不上手的齊楚,春秋四大強國(秦晉齊楚)和小霸鄭國的雛形基本形成了。

    鄭國和東周

    鄭國東遷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想跟王室靠得太近(走得近可以),所以最大的意外就在於二者兜了一圈,又在洛邑平原上當了數百年實實在在的鄰居。

    二者有過蜜月,也因為姬寤生爭霸路上的咄咄逼人而在繻葛大打出手,最終年輕的周桓王姬林胳膊中箭,該事件也成了王權徹底淪落的標誌。

    ▲黍離之悲,周和鄭都用得上

    至於結局,王室雖然衰敗,但也苟延殘喘了500年,雖然屢次被人問候,但期間畢竟不曾被兵臨城下過。

    鄭國自莊公之後成了晉楚爭霸的牆頭草和風向標,雖然實力不弱,卻遠不足以繼續參與爭霸,最後因為戰國初年的一次疏忽而被南韓偷襲,首都新鄭也被鳩佔鵲巢,成為了戰國時代的南韓首都。

  • 3 # 財稅小腰

    《韓非子·內儲說下》中記下了鄭桓公滅鄶時的權謀:“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問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與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以雞、猳,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

    在鄭桓公的精心設計之下,鄶國國君自亂陣腳,大勢殺戮忠臣良將,人心盡失。再加上鄶國夫人這一內應,鄭桓公才能率領那麼少的兵力而吞併了鄶國。

    西周覆滅後,在眾多諸侯國還懵懵懂懂之時,鄭桓公卻最早意識到了危機,率先對兄弟之國下狠手,這是他能夠出其不意地滅掉鄶國,成功東遷的關鍵因素。

  • 4 # 野草的沉思

    鄭桓公東遷,周王或有危機感,又能怎樣呢?

    鄭桓公名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庶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才封到鄭地,受封三十三年,百姓都喜歡他。周幽王任命他做司徒。他安撫周室的百姓,黃河、洛河的百姓都喜歡、懷念他。姬友當司徒一年,周幽王寵褒姒,王室的政事大都背離王道,諸侯有的背叛了幽王。

    於是,桓公詢問太史伯說:“王室多變故,我怎麼才能逃脫死亡呢?"太史伯回答說:“只有洛河以東的地方,黃河、濟水的南邊,可以安居樂業。”桓公問:"為什麼?"太史伯回答說:“那裡地鄰虢國、鄶國,虢、鄶的國君貪財好利,百姓不擁護他們。現在你是司徒,百姓都愛戴你。你如果請求移居到那裡,虢、鄶的國君見你是司徒,會輕易地分給你土地,你如果居住在那裡,那裡的百姓就會變成你的百姓。”於是,桓公便急速地向幽王請求,把他封地的百姓遷徙到洛河以東,虢、鄶兩國果然讓出十邑土地,桓公便在那裡建立了鄭國。

    或問,鄭桓公東遷,周王不會有危機感嗎?那時的周王是幽王,他是個昏君,正迷戀著褒姒,玩著烽火戲諸侯。他恐怕連什麼是危機感都不知道呢!

    二年以後,犬戎入侵周室,把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下。鄭桓公也被殺死。鄭華人共同擁立桓公兒子掘突為君,是為鄭武公。

  • 5 # 真誠地看著你

    有什麼危機感?

    鄭桓公東遷和西周滅亡本就沒有必然聯絡,而且,那時周王室是最強的,幽王也不是什麼明君,只要諸侯按時納貢,他根本不關心諸侯的動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超界要爛大街了,玩家兩把深淵竟然爆了三件超界和蒼穹,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