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在日本人決定南進跟美國死磕之前,前後兩次與蘇聯發生過軍事衝突,1939年諾門坎戰役算是第二次,而在之前的1938年還有一次“張鼓峰戰鬥”。這一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對日蘇雙方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卻非常之大,不妨可以理解為諾門坎戰役的前篇。

    (黃埔軍校的加倫將軍)

    張鼓峰位於鄰近北韓的中蘇邊境東段,那個時代自然就是“偽滿洲國”的領土,它的海拔只有100多米,因峰頂有一塊形狀如刀的岩石因此又被稱為“刀山”。日蘇雙方對張鼓峰地區的邊境線是有爭議的,蘇方認為分界線是在山頂,日方則確定“國境線”應該劃在山的東麓,也就是說,山頂應該歸“偽滿洲國”。

    這也不算什麼大事,在之前的五、六年裡雙方比較剋制,都沒有向爭議地區派兵,倒也相安無事。問題出現在1938年,在中國關內,全面抗戰已經爆發,而在蘇聯,駭人聽聞的“大肅反”正在進行,在克格勃遠東區部長留希科夫的主持下,遠東已有20萬人被逮捕,其中超過7000人遭到處決。

    (已經是元帥的布柳赫爾)

    然而很快留希科夫也上了莫斯科的肅反名單,這廝即知絕無生路,在收到小道訊息後,1938年7月乾脆越境進入“偽滿洲國”投奔了日本人,並且很快被轉送東京,洩露了大量遠東蘇軍的絕密情報。日本人如獲至寶,決心尋找機會測試一下情報的準確性,偏巧有40名蘇軍此間登上了張鼓峰山頂挖掘戰壕,於是日軍參謀本部感覺機會來了。

    作為日軍最高作戰指揮機構,參謀本部認為日軍在侵華戰場始終不敢傾盡全力,正是因為背後有蘇聯威脅,害得關東軍不得不留駐相當兵力對蘇警戒。但是究竟有多大威脅、威脅是否會演變成為戰爭,日本人並沒有確鑿的依據,所以決定在張鼓峰跟蘇軍“搞一下”,茲當是個火力偵察。

    (張鼓峰日軍陣地)

    於是日寇“北韓軍”(此地不是關東軍防區)第19師團以蘇軍越界為名,向張鼓峰發動反攻,雙方逐次增兵打將起來。蘇聯遠東軍區司令員是五位元帥之一的布柳赫爾 ,中文名字叫“加倫”,正是早年孫中山和黃埔軍校的軍事顧問,但是他的境況當時很不美妙,也是肅反的重點物件,只是還沒有被抓住把柄。

    1938年7月31日凌晨2點,日軍尾高第19師團佐藤聯隊以四個大隊的兵力全面反擊張鼓峰,以死傷200人的代價攻上山頭,蘇軍在傷亡400多人後撤到山下。次日,蘇軍集中10個營的兵力,動用60門大口徑火炮和150輛坦克裝甲車,在130架飛機的支援下前來報復,結果居然沒有佔到便宜,真是咄咄怪事。

    歸根到底,蘇軍不缺兵力、不缺武器、但是缺乏一位優秀的前線總指揮(題目中所稱的指揮官其實是不準確的,蘇軍基層指揮官倒是夠的),其原因在於,斯大林在留希科夫叛逃後,又派來了一個“欽差大臣”,那就是蘇軍總政治部主任麥赫利斯,這個傢伙是帶著尚方寶劍來的,人送外號“小報告之王”。

    為求自保,布柳赫爾元帥主動放棄了軍政大權,任憑麥赫利斯折騰,可是這個總政治部主任不會打仗,他之前的戰鬥經驗只是當過營級部隊的政治委員。在他的瞎指揮下,前線蘇軍的陸空、步炮、步坦協同一塌糊塗,完全發揮不出兵力和兵器的優勢,經常是步兵衝上山去跟鬼子拼刺刀,結果可想而知。

    麥赫利斯於是向斯大林彙報,沒說自己無能,卻聲稱敵人兵力強大,斯大林立即打電話命令布柳赫爾親自上陣並且增兵。然而布柳赫爾剛剛到達前線一天,斯大林新的命令又到了:組建第39軍,由遠東軍區參謀長斯特恩出任軍長,全權指揮張鼓峰戰事,這樣布柳赫爾又靠邊站了,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臨陣換將本來就是兵家大忌,結果蘇聯人一口氣換了仨,這仗簡直沒法打。(四個月後布柳赫爾在莫斯科被拷打致死,三年後斯特恩也被幹掉了,與其在張鼓峰謊報軍情很有關係),如果換成朱可夫的話,第19師團早就吐血了。

    不過斯特恩好歹是有一定作戰經驗的,從8月7日起,他指揮蘇軍利用陸空火力優勢,穩紮穩打,仍然給日軍造成了嚴重損失,到8月10日,蘇軍已佔領部分山頂陣地。看看時間點就知道,此時武漢會戰已經打響,日本的軍工生產和輜重補給能力被拉到了極限,實在無力在北方大打。

    日本人決定收手了,斯大林也感覺部隊存在太多問題需要整頓,雙方一拍即合,於8月12日簽署停戰協議,規定兩國軍隊同時撤離張鼓峰,至於這裡邊界線到底怎麼劃以後再說。這樣張鼓峰戰鬥就匆匆收場了,日軍傷亡1300多人,而兵力兵器佔三倍優勢的蘇軍損失則高達4000餘人!

    張鼓峰戰鬥的影響是:日軍“北韓軍”不足一個師團卻能挺住蘇軍第39軍23000多人的進攻,讓關東軍大受刺激,認定蘇軍就是一群菜鳥,於是一年後挑起諾門坎戰役。而斯大林也意識到戰爭迫在眉睫,確實到了用人之際,因此大肅反逐漸趨於消停,要不然,朱可夫這個級別的能否躲過去,還真不好說。

  • 2 # 麥田軍事觀察

    張鼓峰戰役確實是與蘇軍的表現相當差, 對於蘇軍來說相當的沒有面子,倒不是說真正的失敗,而是在於這場戰鬥當中反映出了很多的問題,談起原因,許多人都想把當時蘇軍的肅反情況大談特談,作為重點來加以論述,雖然我不想否認肅反的影響問題,但是其他方面的因素也相當成問題。

    1938年時的蘇聯實際上才真正的開始進行擴軍備戰工作,當時的蘇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擴編,遠東的蘇軍沒有什麼真正的精銳部隊,實際投入作戰的部隊更是問題重重,很多都是剛剛組建的,人員素質相當差,說他們是烏合之眾屬於過分,但是他們的狀態確實真的很糟,許多單位都是剛剛動員起來的,沒有多少老兵,軍官也不足,還不稱職。

    那時的蘇軍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狀態很糟,不知道該什麼打仗,在戰鬥當中表現的相當明顯,也就是一種正常的表現了,但是這一仗讓蘇軍發現了不少問題,至了1939年時,遠東蘇軍就改觀了不少。

  • 3 # 榮華之武器堂

    張鼓峰戰役發生在1938年,張鼓峰位於今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以北約1.5公里中俄邊界線上,距離圖們江出海口20餘公里。張鼓峰和沙草峰是中蘇邊界丘陵地帶兩個制高點,從這兩個高地峰頂可以俯瞰蘇聯沿海地區、波謝特和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附近地區。

    自從日本入侵東北,建立所謂“偽滿洲國”後,雙方對於張鼓峰的歸屬各執一詞。

    1938年7月31日,日軍第19師團兩個大隊分別進攻張鼓峰和沙草峰並順利佔領兩個高地,蘇軍雖然組織多次反擊,但未能奏效。

    之後,蘇軍在8月3日組建了步兵第39軍(3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旅等,總兵力3萬餘人),由遠東方面軍參謀長施特恩任軍長,而遠東方方面軍司令布柳赫爾卻大權旁落。

    8月6日開始,蘇軍出動3個步兵師,在200輛坦克、在100門大炮和200架飛機掩護下,經過幾天猛攻,終於在8月10日奪回張鼓峰。8月11日,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

    這場衝突,蘇軍投入作戰兵力2.2萬餘人,純減員960人,傷病3279人,合計損失4239人,以較大代價(約為日軍損失人數的3倍)取得了張鼓峰的實際控制權。

    蘇軍之所以損失較大,主要原因是缺乏有作戰經驗的指揮官。由於當時蘇聯國內進行大清洗,遠東方面軍許多指揮員在作戰前就遭到了清洗。自上而下普遍存在不信任和猜疑在軍隊蔓延。

    作戰中,指揮員只會按照上級的命令作戰,不管這個命令是否合理,不得不執行來自上級的相互矛盾卻又難以完成的指示,而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決定,因為擔心獲罪。此外,作戰期間遠東方面軍部隊管理有嚴格的制度,一切都需要等待來自莫斯科國防人民委員會的指示,這一切直接左右戰場指揮員的判斷,不可避免對作戰產生消極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溥儀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說了什麼?引得全場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