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步史書
-
2 # 哈士不是奇
關於春秋五霸之說,一直有許多種看法,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是公認的五霸外,其餘的都各有各的說法,這就導致了宋襄公成為最受爭議的霸主。為什麼宋襄公成為霸主會最受爭議呢?
宋國的國力並不具備稱霸的資本宋宣公時,堅決要讓位於弟弟而不是太子,造成的後果就是宋國長期處於殺叔自立的內亂當中。《公羊傳》曰:
“宋之禍,宣公為之也”司馬遷也在史記中寫道:“《春秋》譏諷宋國的動亂從宣公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弟弟即位開始,國家不安定達十代之多。”直到宋襄公即位,宋國的國力經過長期的內耗已經大不如前,強行稱霸反而會危貨自身。
宋國自身的地理位置也讓其想成為強國的難度大大增加。宋國地處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而宋國周邊大國林立。向北有齊國和晉國的阻礙,向東、南則會觸碰到強大的楚國,這是阻礙宋國成為強國的最大因素。
宋襄公的思想存在極大問題宋襄公所處的時代為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已經導致周天子的威望極大降低,也就是俗稱的“禮樂崩壞”。而宋襄公恰恰相反,在他的認知中,周禮是作為一種信仰存在,容不得半點僭越。《史記·宋微子》記載,
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打戰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兵奇詭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而宋襄公在彼此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佔據天時地利,卻不加以利用,白白的輸了這場戰爭,可謂是愚不可及。
宋襄公錯誤的外交政策春秋時期,大國尋求霸權,小國謀求生存,宋襄公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齊桓公死後,國內五子爭權,齊國大亂。宋襄公為了信守之前對齊桓公的諾言,積極插手齊國內政,聯絡諸邊小國,助太子回國登基。此事不難看出,宋襄公看重“仁義”,即使自身威望只能求得幾個小國支援,也要信守承諾,插手大國事務。
此外,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藉助周禮名義,多次組織會盟,企圖接替霸主之位,乃至被楚國囚禁。而其令邾文公殺鄫國國君以祭神,武力討伐曹國,明知鄭國附楚,還興兵伐楚等一系列外交手段。既得罪了大國,又疏遠了小國,將宋國置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實在不該。
結語在我看來,春秋時期稱霸既要打著“尊崇周天子”的旗號,又要有威懾諸侯的實力,還要得到諸侯的認可與尊重。而宋襄公僅僅只能做到尊崇周天子一項罷了,這可能也就是雖然將其列入春秋五霸,卻有著極大爭議的原因吧。
-
3 # 清風醉史
首先說明一點,古時賢王商湯的後裔被周武王分封在宋國,而宋並不是西周最大的諸侯國。
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按照爵位高低。有其它六個公爵諸侯國與其並列,周武王分封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封國分別為薊、焦、祝、陳四國,同時封文王之弟虢仲在虢國。2.按照國土面積。
最大的諸侯國為楚,並不是宋國。
接下來談一下春秋五霸,這個說法歷來有爭議。其中有一種說法把宋襄公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合稱五霸。但是對於宋襄公的爭議最大,認為其所作之事,不夠資格,其一生追求的仁義之舉乃是虛偽做作。
現今的觀點也認為其空談仁義,迂腐之極。他到底配不配五霸之一呢?先讓我們瞭解他的生平事蹟:
1.助齊平亂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宋襄公召集衛、曹、邾三華人馬與公子昭(齊孝公)裡應外合,平定齊亂,擁立孝公即位,從此宋襄公聲名鵲起。
2.圖謀稱霸桓公死後,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一心想學齊桓公會盟諸侯,確立自己的地位。但此時,較大的諸侯國,如:楚、齊、鄭、陳等並不買宋國的賬,襄公一黨只有曹、衛、滑、邾等幾個小國聽令。
3.泓水之戰周襄王十三年,諸侯會盟於盂地,宋襄公與楚成王爭當霸主失敗,被成王抓回楚國囚禁。同年冬季,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被釋放回國。
宋襄公回國後,越想越氣,決定拿支援楚國的小弟鄭國開刀,遂領大軍攻鄭。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支援。雙方在泓水河邊展開決戰,楚兵強盛,宋襄公講究仁義,堅持等楚兵渡河列好陣再開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亡。
結語:宋襄公雖然後來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但他並沒有真正得到過霸主的地位。連他的國相目夷也勸諫他說:“以小國爭盟,禍也。"最終泓水慘敗讓後一山貽笑大方。但他的春秋大義,在古代中國歷史上被讚美者認為仁義有信,難得的貴族精神。
回覆列表
春秋五霸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接觸過,一般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是史記當中記載的,但是也有另外一種爭議的說法,是《荀子》中記載的,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一般有爭議的其實就兩個人,秦穆公和宋襄公。荀子記錄的年份比史記要靠前,之所以排除秦穆公,是因為當時諸侯各國都在排斥秦國,雖然秦穆公透過重用百里奚等使得秦國強大了不少,但是在東出過程中,被晉國擋住,因此並未得到天下諸侯國的認可。而類似齊桓公,晉文公都曾經參加過諸侯會盟,也得到過周天子的認可,因此是當之無愧的春秋霸主。但不管如何,至少上述幾位在位期間,都曾經使得國家強大,拓展國土,為國力的強大做出過貢獻,但唯獨只有一個人除外,此人就是宋襄公,而提到宋襄公,就不能不提宋國。實際上週時期,宋國的地位一度很高,公元前1114年,周王室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宋襄公本身是宋桓公的嫡子,因此繼承王位本來就是當仁不讓的事情,但宋襄公這個人不知道是如何,腦子裡大概缺根弦,當時宋桓公和小妾還生有一個庶出的孩子,是宋襄公的兄長,因此宋襄公質疑要讓位給兄長。但這個兄長是聰明人,哪裡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佔了王位,因此宋襄公並沒有讓位成功。宋襄公繼位沒幾年,齊桓公約定諸侯在葵丘會盟,宋襄公承認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雙方訂立盟約,此時宋國仍有一定國力,齊桓公也並未多加逼迫。但齊桓公病逝以後,齊國五公子爭權奪利,齊國大亂,齊國太子逃到了宋國,由於當時訂立盟約的時候,齊桓公曾擺脫宋襄公照顧太子,因此宋襄公當仁不讓的挑起了這個重擔,因此他帶著齊國的太子,攻打齊國平定了齊國內亂,扶持了齊孝公繼位。由於是取代了齊桓公,因此宋襄公本人被公認為是繼齊桓公之後第二個霸主。但宋國本身在諸侯國之中,並沒有什麼實力,況且宋襄公本人還十分迂腐,從之前讓位的行為就能看得出,但宋襄公自己不知足,還要稱霸,聯絡了一圈諸侯國,但實際上只有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結果在會盟的過程中,被楚成王抓起來,直到魯國出面調停,才給放出來。但即便如此,宋襄公仍然不滿足,聽說鄭國支援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結果鄭國向楚國求救,原本雙方大戰的關鍵時刻,宋襄公非要等對方排好陣勢,結果泓水之戰,宋國慘敗,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但即便吃了大虧,宋襄公仍然不以為自己是錯,他的大臣子魚批評他:“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說的做,就去當奴隸服侍算了,何必還打仗呢?”由此可見宋襄公在春秋五霸之中,是水分最大的一個。